一蓑烟雨说恒口
2017-11-13汪海玉
□ 汪海玉
一蓑烟雨说恒口
□ 汪海玉
恒口,陕南第一镇。始建于北宋年间,古名"衡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地处秦巴山脉的恒河、月河出口汇合之处,距市区约有二十余公里,连接紫阳、汉阴的交通枢纽。月河是汉江的一大支流,汉江流域一带的川道,地域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很是适合农耕时代的人们生存居住。
明清时期,汉江水运极为发达,不少南来北往的客商把苏杭的丝绸等陕南没有的产品带来,和陕南的土著居民进行山货交易,再把交易得来的山货通过月河运出汉江,运向全国各地。恒口是进出紫阳汉阴的必经之地,也是通商口岸,自然就是不错的水运码头。渐渐的依山傍水而建起了院落,有酒肆、餐馆、旅店等,可供过往的客商歇脚住宿。当地土著居民富裕起来,房屋也越盖越好了。
后来由于战乱,大量湖广居民,带上家当,家眷,随汉水而上,寻得这样一个物宝天华之地,作为栖身之所。开荒,种田,重新归于农耕。
恒口,曾经去过几次,大多是匆匆而过,没有在古镇上转转。恰好周末,安康市诗词学会汉水女神诗社组织采风活动,我也参与其中,正好可以去期望已久的古镇看看。
深秋十月,刚刚下过雨,一片烟雨朦胧,眺远处的山上,雾锁山头山锁雾,天地连成一片,如仙境一般。
相约从安康城市出发,开车约有一个小时左右,便到达了恒口,越过恒河大桥,便到达了恒口古镇。
滚滚的恒河,翻腾着乳白色的浪花,一浪接过一浪。一行二十来个文友,一齐在古镇老街。古镇老街的街道不宽,一辆汽车,勉强可以驶过,还显得有些拥挤。老街的行人不多,偶尔有三三两两。街面铺满了青色石板,由于下雨时间较长的缘故,石板夹缝里长满了青苔,一脚踩上去,油油的,滑滑的,稍不注意,就会躺在古镇看星星了。
古色古香的建筑物林立老街两旁,飞甍青瓦,红漆柱子,楼阁错落有致。向前几步,一家悬挂酒旗的院子,引人注目,烟雨蒙蒙,酒旗迎风飘扬,还真有点“水村山郭酒旗风”“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江南味道了。
走进院子,一家古镇的现代酒肆,前厅排放有收银台等一些现代化设施。前厅直往,便是天井,天井上覆盖了一层绿绿的青苔,抬头仰望,只能看得到一片四角的天空。
天井两边是两排厢房,红漆窗台,碧瓦青砖,是酒肆的包间,在这样的包间里饮酒品茶也是一番惬意的享受。天井走完就是堂屋了。堂屋正中间,摆放着一张八仙桌,桌子上方的墙上,挂着一副字画,足以见得,这家酒肆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古镇,老街。烟雨中挪动着脚步,老街两旁的古建筑,令人目不暇接。也有些地方的两层建筑,长期无人居住,变得颓废不堪,但丝毫掩盖不了它往日的繁华。
偶尔的一声狗叫,打破了街道的宁静。住在老街多是中老年人,一来是宁静,二来丢不下对老街的眷恋。三四人聚在一起,雨天时在前厅,晴天时在天井院儿里,打打扑克,悠然自得其乐,甚是令人向往。或是有事没事了,在青石板路上走走,看看老街,想想老街繁华的过往。
老街不长,步行约有十几分就能走完,走完老街。老街出口处,有一座道观:三圣庙。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三个云游道士,走到一棵树下,天色已晚,三个道士便打坐休息,在午夜时分,三个道士,做了一个同样的梦祖师爷显灵。于是,三个道士觉得此地是仙地,三人从此在此处修庙弘扬道法,广收门徒。三个道士去世以后,门徒和当地信众,为表三人功绩,修三圣庙,立法像。从此三圣庙一直存在与古镇,说是香火很是鼎盛。
漫步走完古镇的老街,心情仿佛清新脱俗了一般,仿佛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在快节奏的今天,心儿在古镇老街变慢,变慢……
十月的深秋,一蓑烟雨,恒口与古镇邂逅。青石板路上,古镇老街,小巷深深,去邂逅撑着油纸伞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