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之歌
2017-11-13北城
北 城
乡野之歌
北 城
清晨的鸟声
我在铁炉峁的鸟声中醒来,叽叽喳喳,从没有变换调子,一个简单的音节唱到底,这群快乐的麻雀!
一个村庄人事的变迁似乎几十年如同几百年,一些熟悉的人已经离去,另外一些熟悉的人即将离去。那些童年的伙伴,早已在异地结婚生子,孩子都有我们当时那般大小。我不确定这三五成群、呼朋引伴的麻雀是不是我童年看到的那些鸟,或者是那些鸟的孩子,但我确定的是它们从没有到更远的地方去生活。
它们的歌声像那些通透的人的快言快语,总把要讲的话都讲了出来,一点也不藏匿,一点也不吞吞吐吐,响亮而从不疲倦,一生都在歌唱,似乎把话都说在了明处。它们的歌声没有任何表演的成分,也不因你不想听而停下它的歌声,它们这样旁若无人!它们为乡村的清晨、太阳和好空气而歌,为自己的生命和天性而歌,而不看谁的脸色而升高或降低音调,我曾写给自己一句座右铭:“不看脸色,只看天色。”我觉得有必要把这句金言送给麻雀了,这才是它们的真实写照。
从歌声中听出,它们从不为自己的房屋和财富而忧愁,甚至它们并不知道财富这一说,它们大多住在农人空窑洞的石头缝里,只做到遮风挡雨就够了。空间刚好够身子出入,鸟毛和草茎就是麻雀窝的全部材料,车库、粮库、KTV、银行和监狱统统的没有。它们的食物全部来自于草籽、谷粒和虫子,从不囤积财物,就是麻雀的美德。如果走到树下,它们出于警惕,会飞到另一棵树上,和农人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它们有时也停在电线上,这人类的杰作,对它们毫无用处,要说有用,也是在上面歇脚而已,造物主似乎早已考虑好了飞来飞去的鸟与电线的关系,便给它们脚趾上赋予了一层绝缘体。
它们飞翔时飞翔,睡觉时睡觉,从不颠倒黑白。它们也会飞到地上,与狗或鸡共享食物,但它们一点也不感恩人类,我想它们是这样想的:这些食物,同样是从土地上来的,为什么要我感激人而不是感激土地呢。它们吃饱就在树上跳来跳去——除了给幼鸟喂食——而从不多余带走一粒。它们除了寻找食物,才会到地上来,其他时间基本都在树上来来去去,这让人很是羡慕。它们虽与农人共居一片土地,但很有些划清界限的意味,从不参与和关心人类的活动和事业,哪怕人们开着极为重要的联合国会议,也不能吸引它们驻足观望一刻。
漫步的山鸡
表面上看,冬日的乡野乱草丛生、芜杂枯寂,仿佛毫无生气。当你真正走近它,会发现处处都是草木虫鸟的天堂和乐园。那些山鸡、蚂蚱、蚂蚁、喜鹊、兔子等等叫得起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动物,像宇宙村永久居住的自然公民,虽然种类有别,声调不合,习性各异,但不影响它们共同把家选在荒野的岩壳里、大树上、草丛和土层中,随意进出,自得其乐。荒野的价值在于无价值,荒野的贡献在于无贡献,大地正是在无人顾及的这片领域,保留了它最具想象力的发展和热情狂野的精神风貌。
山鸡即是自由、健硕的乡野精灵,空旷的乡野之地,好像理所当然就是为这些小精灵而创设的生命乐园。大自然似乎格外关爱山鸡,特意赋予了它们毫不起眼的土灰的翎羽和敏捷的身姿,这使它们不只与土地保持着同一色调,更具有了很大的隐蔽性,免遭了猛禽的侵袭。而体态稍大、华美而长尾巴的野鸡就没这样幸运了,一次在川野的一条小河岸的草丛里,我们看到一地零乱的野鸡毛,这里曾上演了一出强者欺凌弱者的活剧,不知是捕猎者还是天上的鹰类入侵,俨然是一处不忍目睹的屠宰场,与乡野的宁静平和显得极不协调。
山鸡在清晨的乡野里,钻草丛,饮岩泉,不走近前,你绝对发现不了它们。它们对人保持了起码的信任,但你无法靠近它们,更不可能让你摸摸它的羽毛,看看它坚硬的喙。至少在十米之内,就会引起它们的警觉,一阵阵“朴棱棱”声,似乎在天穹之下向我们宣读一篇理正词严的自由宣言。看它们呼朋引伴,飞沟掠岸,一双有力的翅膀划出优美无痕的弧线,像凝目观看梵高或达•芬奇的一幅不朽的画作,激起内心对美的无言的赞叹。
它们也驻足观望,像一群大自然的观察员,从不扩张领地,也不负重,就是自然给予的馈赠,它们也要翻翻捡捡,精挑细选一番。它们不慌不忙,甚至悠然闲适地漫步,在山鸡身上体现了思想者的卓越风姿和怡然自得的生命真态。
蜘蛛的智慧
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动物是没有语言、思想和情感的,它们所有的行为仅仅是一种无意识的生存状态,连同大哲学家帕斯卡尔都说“思想使人类崇高”。言外之意,动植物是没有思想的。这种说法值得怀疑,喜鹊“喳喳喳”的叫声就是它的语言,只是我们听不懂而已,就像喜鹊一样听不懂我们的语言。我们不是喜鹊,咋知道喜鹊没有思想?如果不具有思想的能力,喜鹊垒窝、爱情、生育、觅食等一系列井然有序的行为受谁指引,该做如何解释?
我和惟岗曾在神木南部山区花石崖的一座大石山上,对一只蜘蛛展开一个多小时的细致观察。蜘蛛网织在一个小石壳上,起初我们只是想拍下那只藏在网后等待猎物的大花蜘蛛,为了引蜘蛛出来,惟岗随手掐了根草茎扔在蛛网上侧,很快地,蜘蛛便爬到草茎前,它发现不是什么小虫美食,又迅速地返回网后阴暗的角落。
接下来,我俩施展了一系列诡计和办法逗引蜘蛛再次出来,继续往网上扔草茎、草籽、面包屑,最后打到一只灰色的小虫,这绝对是蜘蛛的上好美食,用手把它粘在网的显眼部位,可是蜘蛛好像有了一次上当的经验,不只变的小心翼翼,纵是真的美食摆在眼前,它也不动声色了。
我们进而用人类的方式恐吓它,大声对它讲话,下了最后通牒,它就是像一位老谋深算的阴谋家一动不动,我们没法再一次近距离拍到它,只好放弃这次努力。等我们离开时,它还呆在原地,纹丝不动,它已经对我们的动意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
蜘蛛的行为显然是有思想的,它对我们接下来的“引逗”充满了一种判断和戒备心理,如果人处于一种正常状态下,面对蜘蛛类似的情境,一小部分人选择和它一样的以静制动的方式,不会冒然上当,但更多的人会不断受骗相同的状况。所以说人是万物之灵是人的自诩之词,一只山鸡或喜鹊听了说不定会哈哈大笑,假设它们能够听懂我们不知天高地厚的言语的话。很多动植物高过人类的智慧和认知,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想,人类的杰出贡献往往多数只对人类有用,对整个土地宇宙来说,没有丝毫益处,反而让我们的动植物朋友受害无穷并苦在其中。
关于蚂蚁的所求有度
说蚂蚁所求有度,是因为它们在大地上寻找食物,除了合适它们自身的米粒、植物的种子和濒临死亡的小虫,从不占有赖以活命之外的东西,谁见它们拖着金粒招摇过市呢。
它们隐忍、沉默、低下和顺从,匆匆忙忙在洞口探头、匆匆忙忙在地上爬走,其劳作的影子,很像农人匍匐着身子、一生勤于耕作的形象。它们并不创造什么,只按照造物主设计的样子和赋予的方式活着。当它们在寻找的过程中,遇到大它脑袋几倍的食物,它们马上会找来更多的同伴,一起把食物抬向洞里,其情形像乡村只要有一家人圈窑,会叫全村劳壮力来帮工。它们互相协作的精神,有力地支撑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理论。
德国莱辛有则《土拨鼠和蚂蚁》的寓言,针对所求有度给蚂蚁赋予了高尚的形象:“一只土拨鼠嘲笑蚂蚁说,你们真可怜,一整个夏天忙忙碌碌,只搜集到很少的食物,你们该去看看我的储藏!蚂蚁说,是的,你储藏的食物的确要比你所需的多很多,那么,当人们把你挖出来,就会清空你的粮仓,你将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你那种强盗式的贪婪行为赎罪。”那为什么一生忙于劳作的蚂蚁,我们要把他当作所求有度的代表呢?其实我们经常看到的蚂蚁,只是蚂蚁家族的工蚁,它们寻找的食物不仅仅是供自己填饱肚子,而是要供庞大到几百只的蚂蚁家族进食。它们的主要职责是营造和保护蚁穴、采集食物、伺喂幼蚁及蚁后,而蚂蚁家族的其它成员如蚁王、蚁后我们除非深入蚁窝,不然一般是见不到的。而且工蚁是没有生殖能力的雌性。
为什么既然是雌性又集体工蚁没有生育能力?这如何解释?是造物主的旨意吗?如果是,这造物主的公平性在哪里?如果不是,这是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年之久的蚂蚁进化成这样的?如果不是天定,而是进化的成因,那么在将来,它们也可能进化成另外的样子,比如由蚁王蚁后等来服侍工蚁,工蚁也许会进化成会生育的如同蚁王蚁后等蚂蚁,甚至蚂蚁家族进化成不再是等级分明的家族,而是蚁王蚁后也自食其力,所有可以自己出来找食物吃的蚂蚁,都自己出来养活自己。也就是说,进化如果不等同于进步,那么沧海变成桑田,桑田也一样还会变成沧海,似乎,这仅仅是个时间的问题。
北城,本名王小明,1975年生。陕西省作协会员,神木市作协主席。北城的作品文风恣肆,思想精深,充满了一种生气勃勃而激荡自由的“北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