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算罪孽:共同认定屠杀规模
2017-11-13
清算罪孽:共同认定屠杀规模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后的整个抗战期间,对于这一血腥屠杀的规模,一直没有一个较为一致的统计和说法。南京难民、西方记者、外国侨民,以至国共两方,都只能根据各自所处的地位与境况,对日军屠杀的规模,作出原始的、多元的、局部的估计。其具体人数,有2万人、4万人、8万人、10余万人、27万人等多种说法。
随着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提到了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议事日程上。由国民党执政的国民政府,将南京大屠杀暴行作为日本战犯的重要罪行,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实际上,这种调查,早从抗战胜利前1944年2月成立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时即已开始,嗣后又相继设立了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南京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战犯处理委员会,以及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中经3年时间,在民众中广泛征集证言、证物,最后形成的南京大屠杀案卷,计有2784案,其中“被日军残杀而有案可稽者”,达886起。关于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的人数,国民政府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在《谷寿夫战犯案判决书》中,判定,在南京大屠杀暴行中,“我被俘军民遭日军用机枪集体射杀,并焚尸灭迹者,有单耀亭等十九万余人。此外零星屠杀,其尸体经慈善机关收埋者十五万余具。被害总数达三十万人以上”。此一认定,复经国民党党政高层的审核、认定。参谋总长陈诚旋将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关于“被害总数达三十万人以上”及原判战犯谷寿夫死刑的判决内容签呈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蒋亦作“如拟”之批示。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将民国时期的一切旧法统一律予以废除,但是,在对南京大屠杀暴行及其规模的认定上,中共官方却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基本上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有关法律裁决。1950年2月20日,作为中央直辖市的南京市,其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称:“南京人民没有忘记十三年前悲惨绝顶的南京大屠杀,中华门外血流成渠,雨花路边尸体如山,三十万以上的善良人民遭受了杀戮。”3月11日,南京市第二届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和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南京分会及各人民团体还联合召开大会,“纪念在‘南京大屠杀’中惨遭日本军国主义屠杀的30万同胞,反对美国帝国主义武装日本”。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于同年4月8日发表署名文章写道:“人们怎么能够设想可以叫南京人民忘记1937年12月13日开始达一月之久的三十万人的大屠杀?”20世纪80年代初期,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专辑》,作为新中国建立后介绍南京大屠杀的书籍,首次客观、完整地介绍了中外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的审判,再次确认关于“30余万人”惨死的认定。在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后,自1983年底起,由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政府直接负责,建立了“南京大屠杀”编史、建馆、立碑领导小组和“南京大屠杀”史料编辑委员会。经过4年的努力,发现、调查了1700余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目击者,建成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立了15处(后增至19处)南京大屠杀遗址及丛葬地纪念碑,出版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等配套书籍。这一巨大的系统工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官方、公众和学术界经过认真、深入调查和研究,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全新内涵的共识,即: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在30万人以上。“遇难者300000”的巨大黑字,用中、英、日三国文字庄严镌刻在纪念馆墙壁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日报》不断发表署名文章,均将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定格在“30万人以上”。
综观80年来的风云变幻,国共两党两度合作、两度交恶,时为友党、时为敌手。但是,面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却自始至终,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和共识。其中包括:屠城发生时,对日军暴行的共同揭露;面对暴行,对暴敌的共同抗争;为清算罪行,对屠杀规模的共同认定。此乃共同的历史情结与民族情结所使然。国共两党从历史到现实,对南京大屠杀的共识,亦使日本右翼势力妄想从两党态度上找到否定南京大屠杀根据的图谋,成为徒劳,其谬论不攻而自破。
(编辑 韩鸿森)
某部侦察连进击雨花台守敌与中华门城堡,毙伤日伪军25名,并在雨花台山顶插上标有“新四军”字样的红旗。新四军在南京周围的武装斗争,贯穿整个抗战期间,横跨大江南北,使日军闻风丧胆,受到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