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学文化的故事
2017-11-13邓玉平
邓玉平
长征路上学文化的故事
邓玉平
还是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邀请一位老红军为全校师生作长征报告,当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那天,礼堂里坐满了各个班级的学生,横行竖列,整整齐齐。学校的礼堂没有椅子,下雨天可以在里面上体育课;学生们带着凳子进来,就可以开会啦。
铃声响了,一位老红军稳健地走上台。
主持报告会的文老师首先作介绍:“我们请来了走过万里长征路的红军老战士邓志云,他经常到学校、部队和单位宣传长征精神。今天,欢迎他为我们师生作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一位同学给老红军献上了红领巾。
戴上红领巾的邓志云满面笑容,他向我们这些学生端端正正地敬了一个军礼。
“老师、同学们好!我走进校园,和大家在一起,十分高兴!我小时候很向往校园、向往读书。我就给大家讲一讲长征路上学习的故事吧。”老红军简洁的开场白,一下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
我的家乡在四川江油青莲镇,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我8岁时,因为家境贫穷,去给地主家放牛。看见别人家的娃娃背着书包上学堂,非常羡慕,我有时会走到学校围墙的外面,听那朗朗的读书声,渴望自己也能够上学。
后来,我终于有了学习的机会。
1935年4月初,红四方面军渡过嘉陵江,来到我的家乡。穷苦人们看到翻身解放的希望,纷纷报名参加红军。12岁的我也报名,成了红四方面军3营8连的一名战士,穿上红军服,戴上八角帽,跟着队伍离开家乡,越走越远。
从此,红军部队就成了我的家和学校,首长和战友的关心帮助,使我感到很温暖。在这个革命大家庭里,像我这样十几岁的红小鬼多着呢。我们不怕艰苦,作战勇敢,可是就有一项不行,不识字。部队重视学习文化,组织我们学习识字。老战士告诉我们说:“打仗要靠枪杆子,建设祖国要靠文化哟。”当时行军作战,风餐露宿,艰险异常,要识字很困难。但是,我们不怕困难,想方设法,见缝插针地学习。
老红军讲得很投入,他没有稿子,讲那些他亲身经历的事情,也不用稿子。我感觉他似乎想代表他们那个群体,向他们为之奋斗的这个世界叙说着什么。台下的同学们一边听、一边认真地记笔记。
学习识字,谁来当教员呢?部队里那些有文化的人,自然就成了教员。不久,我调到红军总部二局,蔡威局长就是我们最好的教员。他是一位大知识分子、红军电信情报专家,他给我们讲历史,讲革命道理,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我们识字,还要求背诵电码。
“同学们,想一想,那时候学习的课堂和时间在哪里呢?”老红军提问了。一个男同学立即举手:“就在行军路上吧?”
“回答正确!那时候,路上的石头、木桩就是课桌。”
我们的学习方法叫做“看后背”。出发前,战士们事先找一块树皮、小木牌或其他东西,写上几个字,比如“中国”、“工农”、“红军”等,挂在战士的背包上。行军时,走在后面的战士,正好看到前面战士背包上的字,一个跟一个地“看后背”,日积月累,识的字就多了。
“那时候,哪有你们现在手中的本子和笔,那么我们用什么当纸和笔呢?”
“沙滩当纸”,“树枝、小棍子当笔”,“红军爬雪山,雪山当纸”,“那草地上的泥沙也当纸”……同学们开动脑筋,纷纷举手回答,气氛活跃。
“再想想看,还有什么可以用来当笔?”老红军启发道。
坐在我前面姓刘的女生站了起来,她左手指着高举的右手食指说:“这个也可以当笔吧?”同学们都会意地笑了。
“对啊,这也是一支笔。找不到树枝、小棍子,我们就用自己的手指当笔用,因地制宜,把地上的土弄弄平,在上面写大字。”
我们的蔡局长就在皑皑的雪山下,一横一竖、一笔一划地教我们写字。他白天行军,晚上熬夜守电台,为红军打破敌人的堵截提供可靠信息。他经常说:“为了明天,我们要努力啊!”可是当部队走出草地时,无情的病魔夺走了他年仅29岁的生命。有无数的红军战士,倒在了长征路上。我们清理他们的遗物,有的背包上还挂着小木牌……
会场寂静无声,同学们瞪大了眼睛,有的停下了手中的笔记。
老红军声音哽咽:“长征路,是一条信念和意志写就的路,也是一条鲜血和生命铺成的路。”
红军战士知道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行军打仗间隙学,宿营搞活动也学。比如,把生字写在类似卡片的树皮上,谁抽出哪一张,就要读出上面的字;如果读不出,就要唱一首歌,或者刮几下鼻子。经过半年时间的“看后背”,我们这些红小鬼学会了不少字,也初步掌握了无线电的基本知识。
“有这样一首红军歌谣,请大家和我一起说”,老红军亲切地:“行军路上看后背,跟着学来莫掉队。”
同学们兴奋地:“行军路上看后背,跟着学来莫掉队。”
老红军深情地:“千难万险不足畏,持之以恒最可贵。”
同学们激情地:“千难万险不足畏,持之以恒最可贵。”
沧桑厚实与清脆嘹亮的声音,此起彼伏,交融回荡,我被深深地感染了。
老红军说:“我的文化基础是在长征路上打下的,直到现在,每天都要读书看报,有不认识的字,就查《四角号码新词典》。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我会活到老,学到老。”
他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希望你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负美好时光,努力学习,只有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将来才能更好地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会场上的掌声经久不息。
报告会结束后,同学们端着凳子有序地退场。“红军的故事,很生动啊!”“看后背,红军真会发明……”听到这些议论,我很自豪,因为讲课的老红军,就是我的父亲。
听过很多次父亲讲长征故事,而那一次最难以忘怀。从那时起,我对学习再也不敢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