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词对楚辞的传承
2017-11-13作者段艺璇
作者:段艺璇
名师课堂
碧山词对楚辞的传承
作者:段艺璇
楚辞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璀璨瑰宝,历代作家都在汲取它的营养来丰富自己。“宋末四大家”之一的王沂孙就深受其影响,其词有明显的接受楚辞之处,其咏物词的表达艺术得益于楚辞中的比兴寄托手法,其词情感沉郁哀怨,也是对楚辞“骚怨”情感的接受,碧山词多有故国之思,也是对屈原内在精神的认同。
楚辞;碧山词;咏物寄托;沉郁哀怨;故国之思
楚辞自问世以来,就因其深邃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长期为后人所褒扬和学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尤其是对词这一文学体裁的影响更为突出。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中说:“《楚辞》者,体慢于三代,而风雅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陈廷焯曾云:“十三国风、二十五篇楚辞,忠厚之至,亦沉郁之至,词之源也。”清人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也说道:“屈、宋之作亦曰词,香草美人,惊彩绝艳,后世倚声家所由祖也。故词不得楚骚之意,非淫靡即粗浅。”后来的词论家王国维在这些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论述:“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要眇宜修”一出自《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二出自《楚辞·远游》:“神要眇以淫放。”直接用楚辞中的语句来概述词的总体风格,更是说明了词与楚辞密不可分的联系。
南宋末期的遗民词人王沂孙,由于自身的悲惨遭遇以及整个家国的巨变,使得他与词人屈原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因而也就更加地关注楚辞,尤其是对“香草美人”式的象征兴寄手法的把握,可以说已经运用得相当纯熟。汪森《词综》序有云:“碧山则源出风骚,兼采众美,论体最高,亦与白石最异。”直接肯定了碧山是远承楚辞而来,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碧山词对楚辞的接受,以便更好地认识其词、其人。
一、咏物寄托——对楚辞表现手法的继承
楚辞中的作品多用比兴,这一现象前人早已指出,如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也承袭了王逸的说法:“虬龙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这些评论都指出在《楚辞》中屈原辞赋“引类譬喻”、“讽兼比兴”的表现手法,尤其是楚辞中开创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词人们常常运用“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来把自身的思想价值与政治价值统一起来,从而寄寓自己的情感。而《九章》中的《橘颂》,则是著名的咏物比德之篇,作者通过歌颂橘树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的品质,引类自喻,表达了坚贞爱国的志向,并把状物和言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创了咏物之作形象鲜明、含蓄隽永的风格传统。
南宋后期是咏物词兴盛和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许多的咏物佳作,集结了一本咏物词集——《乐府补题》,词集共选取了龙涎香、白莲、莼、蝉、蟹五物进行题咏,而且还产生了不少工于咏物的词家,如姜夔、史达祖、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等。王沂孙则是其中最工于咏物的名家,他现存64首词,咏物词即占了34首,占了全词集约三分之二的篇幅。
近人吴梅在《词学通论》绪论中有言:“咏物之作最要在寄托。所谓寄托者盖借物言志,以抒其忠爱绸缪之旨,三百篇之比兴,《离骚》之香草美人,皆此意也。”碧山的咏物词既继承了楚辞中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更是有所创新和发展,已经有了自己的特色,叶嘉莹即认为:“王氏之咏物词,既有隐语之特质,也有铺陈之特质;既有喻托性,也有社交性;既有思索之安排,也有直接之感发:是把中国咏物之作的传统中的许多特质,都作了集中表现的一位作者。”在这些咏物词中,词人没有慷慨激烈的言辞,只是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将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融合在一起,把自身的情感表现得蕴藉含蓄而又异常深刻。后人对碧山的咏物词也是评价甚高,如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所言:“咏物词至碧山,可谓空绝千古,然亦身世之感使然,后人不能强求也。”龙榆生在《中国韵文史》中所言:“集咏物词之大成,而能提高斯体之地位者,厥惟王沂孙氏。”都肯定了碧山之咏物词在词坛上的极高地位。
二、沉郁哀怨——对楚辞“骚怨”情感的接受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忠君爱国,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美政”理想。然而楚襄王执政后,朝政日益腐败,国家面临着亡国的危机,襄王听信小人谗言,对屈原这样的爱国志士倍加迫害,最终被放逐于蛮荒之地。这使屈原的内心充满了委屈与怨愤,而满腔的哀怨却无处释放,在心中慢慢郁结,最后只得发而为诗,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抒发自己的一片赤诚,这一传统对后世的文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碧山生活的宋末元初,是一个腐朽黑暗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着硝烟战火与绝望的时代,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腐败无能,蒙古铁骑肆意践踏着祖国的山河,国破家亡。词人生逢末世,那种飘零落魄之苦和苟延残存的遗民生活,留在词人的心中挥之不去,使得词人的总体性格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因而对于世事的兴衰、人情的冷暖,比别人体味得更为深刻。这些都使得词人心中的悲苦愈积愈厚,奠定了词人作品中沉郁哀怨的感情基调。
陈廷焯认为碧山词最为沉郁,曾指出其词“怨慕幽思,本诸忠厚而运以顿挫之姿,沉郁之笔”,何谓沉郁,陈氏也有言:“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怨夫思妇之怀,寓孤臣孽子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最终归结起来,陈氏所谓的沉郁之笔的要点有二:一是哀怨之深情,二是幽曲之表现。这在碧山词中乃是常见,就如这首《齐天乐·萤》:
碧痕初化池塘草,荧荧野光相趁。扇薄星流,盘明露滴,零落秋原飞磷。练裳暗近。记穿柳生凉,度荷分暝。误我残编,翠囊空叹梦无准。
楼阴时过数点,倚阑人未睡,曾赋幽恨。汉苑飘苔,秦陵坠叶,千古凄凉不尽。何人为省。但隔水余晕,傍林残影。已觉萧疏,更堪秋夜永。
此词全篇咏萤却不着“萤”字,词的上片写萤的初生之情境,幽曲暗蕴了词人对自身身世的慨叹。起首两句,既擒住题旨,又以光色点染意象,时空烘托情境,切合萤之物象特征,又蕴藏词人对萤的怜惜情感。同时,其词情笔意,又为后文写人事悲慨作张本。“误我”二句甚为悲戚,词人对如今自身的遭遇深感无奈。词的下片笔归现实,寄寓了词人国破家亡的遗民之恨。“楼阴”三句叙写词人见萤生恨,接下来“汉苑飘苔”三句深蕴着无限凄楚幽恨。国破家亡,让词人不由得发出“千古凄凉不尽”的无限悲慨。词人身处早已物是人非的故国、眼前是暗淡幽冷的荧光,再加上这无边无际的黑夜,怎能不忧思哀怨满怀,思到动情处,萤与词人甚至已经融为一体。陈延焯有言:“碧山齐天乐诸阙,哀怨无穷,都归忠厚,是词中最上乘。”词人将萤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紧密相连,家国之怨恨、身世之悲凉等这些哀怨的情感便在比兴寄托之间若隐若现,字字凄断,正如陈氏所说:“不根抵于风骚,乌能沉郁?”
词人除了借物移情,幽曲地表达自己的哀怨之情外,还有直接使用“凄凉”、“愁”、“苦”、“恨”、“孤”、“残”等悲伤的词语来增添词作的悲剧色彩。如《眉妩·新月》就直接运用“休”、“叹”、“难”、“凄凉”、“老”等一些情绪非常低沉的字眼来传达内心深沉的哀痛。如《齐天乐·蝉》里的“凄凉倦耳。”“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绮罗香·红叶》末尾云:“但凄凉,秋苑斜阳,冷枝留醉舞。”这些词语能够给读者带来直接的情绪感受,可谓满纸都是凄凉哀怨之音。词论家唐圭璋曾在《碧山词研究》的序言中说道:“宋季之世,风韵相邻并足词坛翘楚者,碧山、草窗、玉田是已。宋社既屋,三子者咸抱黍离之悲与身世之恸,发而为词,类皆凄惋缠绵,长歌当哭。迹其所诣,则草窗以韶倩胜,玉田用清空名,而碧山之沉郁顿挫,思笔双绝,亦馀子之所弗能逮者。”“沉郁顿挫”、“思笔双绝”之评甚妙。
碧山这些饱含哀怨情感的词作,是他真正历经了亡国之痛而自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阵阵哀鸣,他的这些词作以其寄寓朦胧的手法和深刻的哀怨情感成为了流传至今的遗世名篇,正如清人陈延焯所言:“碧山以和平中正之音,却值宋室败亡之后,故其为词也,哀以思。推而至于国风、离骚,则一也。”此论实为恰切。
三、故国之思——对屈原精神内质的认同
碧山词对楚辞的接受除了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与哀怨的词作情感外,在对内的精神追求上也与屈原有着相似之处,这种内在精神体现在碧山的词中,主要是指其执着的故国之思。碧山生活的时代,与屈原相比,更是一个悲剧的时代,词人生活的前期,南宋王朝苟延残喘于江南,国运衰败,朝廷腐败昏庸,支离破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词人的内心是无比的悲痛和无奈,而更可怕的厄运便是,在碧山四十岁之际,南宋便灭亡了,此后挥之不去的便是词人的爱国之心与对故国的眷念。
陈延焯有言:“少陵每饭不忘君国,碧山亦然。”虽然旧的时代过去了,但是词人总是在追忆过去的时光,词人亡国后的词作里,几乎每一篇都弥漫着一股浓烈的故国之思,非常执着,以至于词人已经无法解脱,只要稍有一点点心灵的触动,这种浓烈的情绪便喷涌而出,通过词作表达出来。如重经故地所作的《长亭怨·重过中庵故园》,词人重经故地,不可避免的想起从前情景,于是以“尚记”拉开了记忆的帷幕。最著名的抒发故国之思的当是这首《眉妩·新月》:
渐新痕悬柳,澹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在词人的心中,故国之思仍然是一个忘不了的情结,就连新月也被词人赋予了这层蕴意。全篇是借咏新月寄寓了词人对亡国的哀思以及对故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拳拳故国之思,都借咏月来表达,上片写赏玩新月之感,句句写新月,处处盼月圆。下片“千古盈亏休问”一句,从月的盈亏变化散发开来,概括出了人世间的变化规律,对世事的无常充满了喟叹。在漫漫的长夜之中,词人思念故国的心在煎熬着。全词以新月作为象征,映衬沦亡故国的残缺,柔丽而苍凉,其执着缠绵地思念故国之情,使人读来不觉悲伤之至。
吴梅曾言:“大抵碧山之词,皆发于忠爱之忱,无刻意争奇之意,而人自莫及。论词品之高,南宋诸公,当以花外为巨甓焉。其咏物诸篇,固是君国之忧,时时寄托,却无一犯复,字字贴切故也。”可见故国之思始终是碧山词抒发情感的重点所在。
张惠言《词选》有言:“碧山咏物诸篇,并有君国之忧。”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王碧山词品最高,味最厚,意境最深,力量最重。感时伤世之言,而出以缠绵忠爱,词中曹子建,杜子美也。词人有此,庶几无憾。”都一致肯定了碧山的爱国之心,词人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主观情思下,在如此黑暗的政治时代,还是在坚持自己的理想,毫不隐瞒自己的爱憎,用词作深婉哀曲地来表达自己的“黍离之悲”与“麦秀之感”,其中的故国之思忠厚而缠绵。
四、结语
王逸《楚辞章句》云:“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可见楚辞影响之深远。王沂孙《碧山词》比兴寄托之深远,情感之哀怨也与楚辞的“骚怨”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执着的故国之思更是对屈原内质精神的认同。陈延焯云:“沉郁顿挫,忠厚缠绵,楚辞之本也。”碧山可谓得其精髓,在他的词作中,把楚辞对词这一文体创作的影响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On Acceptance of Bishan Poem from The Songs of Chu
Duan Yi-xuan
The Songs of Chu is the bright treasure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Many ancient writers enriched themselves by learning from it.Wang Yisun weredeeply influenced by it,whose poem took in it obviously.The expression art of his poem benefited from the metaphor and analogy in the Songs of Chu.His poem expressed depressed and sad emotion,which took in the upset emotion of the Songs of Chu.His Bishan Poem covered the yearning for native land,which was the approval of Qu Yuan’s inherent spirit.
The Songs of Chu;Bishan Poem;emotion expression by chanting things; depressed and sad;the yearning for native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