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文化气脉流转中探寻瓷上虎的审美印迹
——评《中国瓷上虎文化》
2017-11-13陆兴忍
◎ 陆兴忍
在历史文化气脉流转中探寻瓷上虎的审美印迹——评《中国瓷上虎文化》
◎ 陆兴忍
虎作为万兽之王,在中国文化中是勇猛、正义、威严、王权的象征,远古时期,虎就作为图腾为人们所膜拜,爱虎、崇虎的文化意识在中华各民族中普遍存在,如《史记》中范增称刘邦有“龙虎之气”,东汉《风俗通义·礼典》就指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系其爪亦能避邪。”由爱虎、崇虎而画虎、写虎,虎的形象出现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商周的青铜器,秦汉石雕,魏晋南北朝壁画,东汉以后的陶瓷、唐宋诗画、明清文人画、小说中。但相对于龙和凤的形象及其文化在学术界引起的关注度和研究的深度、广度而言,虎文化的研究则相对薄弱,目前国内对虎文化的研究,其成果多在民俗学、文学研究领域,如屈育德《论中国传统文化中虎的观念》,姜震山的《中国虎文化》,刘爱梅的《中华虎风俗与虎文学》,汪玢玲专著《中国虎文化》,即为代表。在虎艺术的研究方面目前多见一些零散篇章,如对汉代画像砖、民间图案中虎形象的研究,对画虎名家张善孖等作品的赏鉴等,尚没有关于中国历史上虎艺术的系统梳理和全面剖析的专著和成果,历代陶瓷虎纹饰及其文化更是少有研究。欧阳巨波教授和欧阳雨梦的新作《中国瓷上虎文化》,可谓是填补了国内虎艺术尤其是陶瓷虎纹饰及其文化研究的空白。
首先《中国瓷上虎文化》在掌握了难能可贵的第一手资料上展开研究,所研究的对象均来自“中国虎文化博物馆”的藏品,均为国内第一次发布。书中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上世纪70年代的上百件具有虎纹饰的陶瓷作品,有青瓷虎子盛水器、水盂、碗碟、酒杯、烟壶、酒壶、茶壶、茶杯、茶盘、药罐、瓷枕、玩具、笔筒、笔洗、笔搁、印盒、天球瓶、瓷板等多个品类,展现了不同朝代、不同器形上人们对虎的同中有异的审美心理、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如第60页展现了北宋磁州窑稀有品种——“绿釉白地黑彩”瓷枕,瓷枕描绘道教仙女吴彩鸾和凡人文箫骑虎入山成仙的故事,“在瓷器上绘画老虎、人物纹饰首次发现于北宋磁州窑……目前磁州窑传世虎纹多见于金代和元代,而北宋虎纹饰罕见,更显这件老虎瓷枕之珍贵价值。”第80页,展现清朝乾隆粉彩吴彩大盘,题材上也是吴彩鸾和文箫骑虎修道的故事,但是构图、造型、用色、气势、格调都不一样,为对这一题材感兴趣的文学、艺术、历史研究者提供了可贵的文献资料。同样的,“杨香扼虎救父”题材在第80页清康熙青花杯碟和第84页清雍正粉彩小罐里都有表现,也可以作为对该题材感兴趣的研究者提供后续的文学和艺术交互参照和比较研究的重要资料。另外第116页清光绪年间湖南醴陵五彩瓷创烧初期的釉下五彩老虎节节高帽筒一对,也是珍稀之品;132页潘同仁浅绛彩老虎图盘中的“老虎是目前所知有明确纪年款的最晚的浅绛彩瓷绘作品的实证”;194页欧阳重光新粉彩老虎胜利壶是景德镇艺人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专门创造的一款茶壶,名曰胜利壶,“壶流左右两侧铸有描红篆书阳文‘胜利’文字,壶盖顶部盖纽为紧握拳头造型”,“老虎胜利壶存世罕见,目前仅此一把”。可见,该著作所展编的藏品市面难得一见,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
其次《中国瓷上虎文化》在宏阔的中华文化历史语境中展开对陶瓷虎纹饰的审美价值、时代价值、历史价值的分析,既有宏观的历史的梳理,又有具体的器物个案细读。论著前半部分将陶瓷虎纹饰置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变幻、中国虎文化审美意识流变、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中来审视各时期瓷上虎的审美心理及其文化流变,探究并确认某一陶瓷虎纹饰创作艺术的独特之处,判断其在虎造型艺术发展历程纵线上的位置、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发现、认定某一时代瓷虎纹饰的艺术风尚并判定其性质及其艺术发展的优劣态势。如专著就指出瓷上虎纹饰是在东汉末年伴随中国真正意义的瓷器的诞生而同时诞生的,“每当时代发生‘大动荡’‘大转乱’‘大饥荒’‘大灾难’时,作为中国老百姓‘生命保护神’的老虎就会大量出现和广泛流行于瓷器上。如东汉末年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宋金时期,明代空白期,清代晚期,抗日战争时期等。”专著认为“中国瓷上虎纹饰,北宋磁州窑老虎‘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可谓是史上画得最好、品位最高的时期,是可大书特书的时期。”即使是北宋《宣和画谱》称道的北宋画虎名家赵邈龊和包拯的儿子包贵、包鼎兄弟,“无论从老虎的造型、神态、笔法以及气韵格调上,他们都无法与北宋磁州窑民间艺人画师比肩。”专著不仅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瓷上虎纹饰的历史脉络和时代审美特点,更在每个瓷上虎器物赏鉴上下了很大功夫,对上百个瓷上虎器物从符号学、民俗学、考古学、痕迹学、美学等的角度进行细致解读,深谙中国纹必有意、意必吉祥;物必饰纹,纹必有寓的工艺传统,揭示了中国瓷上虎纹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及其内在独特的审美律动,文笔简练而回味悠长,深得中国传统象喻式诗文评点的韵味。
再次《中国瓷上虎文化》从“气”这个角度展开对陶瓷虎纹饰的研究,视角独特,开拓了陶瓷艺术研究的新视界。在中国哲学中,“气”是宇宙的原初实有,是创化宇宙、运转天地和化生万物的原始生命力。后来作为哲学概念的“气”字,在三国时期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后,被广泛地运用于文艺的评点领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理论中的重要范畴之一。南朝谢赫的《画品》首次提出“气韵”这一画评概念,并总结了以“气韵生动”为首位的中国绘画的“六法”,后世沿用六法论为品评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标准。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承继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艺术传统,揭示了中国艺术深层的形式就是“气韵”——即“有节奏的生命”,是人类与天地合一,个体与大化同流的生命情调,是鼓动万物和谐流转的“生生宇宙”。“气韵”就是中华民族生存方式及其独特个性在艺术符号中的呈现。
正是中国传统艺术讲究的“气韵生动”,使中国艺术不同于西方以立体空间表现见长,而是“时间率领空间,是一种生命的变动的空间,这正是中国哲学、艺术的特点”。因此《中国瓷上虎文化》从“气”这个角度展开对陶瓷虎纹饰的研究契入中国虎艺术表现传统的实际。历来画虎难,画出虎气虎神更难!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画虎必要有风骨”,“画虎不成反类犬”。虽然“风云龙虎”位列传统绘画十三科的第四位,但历朝历代画虎大师寥寥无几,远远没有达到其他画科的高度。因而以“气”来考衡历代画虎的水平和风格有其必要性。专著以此观照历代瓷虎纹饰,认为东汉末年虎纹有“动势之气”,三国虎纹有“英雄之气”,西晋虎纹有“放达之气”,南朝虎纹有“稚憨之气”,唐代晚期虎纹有“感伤之气”,明代宣德虎纹有“雄猛之气”,清末虎纹有“郁闷之气”,抗日战争虎纹有“怒吼之气”等等,并随着每个具体器物在不同章节中一一展开解读。
总而言之,《中国瓷上虎文化》是一部集艺术性、学术性、历史性、通俗性于一体的文化读物。该书作者之一欧阳巨波教授在高校进行艺术创作和教学之余,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古代艺术品的收藏与研究近二十年,积累了大量相关学科知识,亦是古代艺术品品鉴专家。《中国瓷上虎文化》的创作历时6年完成,作者对瓷上虎纹饰古藏品的整理耗费了大量心血,著作以图文并茂的阐释方式,力图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对中国瓷上虎纹饰进行历史的梳理和细致的解析,使一般读者在对中国虎文化艺术品进行欣赏的同时,了解中国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关联,提高对中国虎文化遗产的了解、保护、传承意识以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环保意识;对于艺术研究工作者、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民俗文化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库,是进行虎文化跨学科、跨文化、跨主题比较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我们相信,读阅这部专著的人们必定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美者乐其美,藏者深其藏,各自畅神、畅意、畅怀。
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注释:
[1][2][3]欧阳巨波、欧阳雨梦:《中国瓷上虎文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2016年版,第10—11页,第24页,第24页。
[4]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