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证看华歆

2017-11-12邓忠强

杂文月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华歆管宁志趣

●邓忠强

辩证看华歆

●邓忠强

华歆(公元157-231年),字子鱼,山东高唐县人。对这个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我最初的印象并不见佳。刘义庆《世说新语》里有一篇《管宁割席》,讲的就是华歆与管宁二人的故事,两相比较,总觉得华歆艳羡权势富贵,比管宁少了一些清高淡泊,品格志趣,雅俗不同。

这篇故事说,管宁和华歆年轻时是好朋友,他们一同读书,一同劳动。有一次两人在菜园子刨地种菜,刨着刨着,不料刨出了一块金子。面对这诱人的璀璨“片金”,管宁“挥锄与瓦石不异”,照样继续锄地,当金子与瓦石一样,看也不看;华歆却“捉而掷去之”,把金块检起来,看了看,之后才把它扔掉。

还有一个情节是,两人有一次同坐一张草席读书,这时门外有大官乘轩(相当于现在的高级轿车)经过,马鸣鸣,车辚辚,随从鸣锣开道,威风八面,好不喧闹。管宁听到了毫不在意,依旧读书不辍。华歆却放下书卷,跑出去观看(“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待他回来后,管宁拿把刀子将坐席分割成两半,对他说:“你不配做我的朋友!”“割席”意味着决裂,二人从此分道扬镳。可见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品德的高洁脱俗上,管宁似乎远在华歆之上。

及至后来读了陈寿《三国志》中的《华歆传》,方知自己孤陋寡闻,看人不免偏颇,失之简单和武断。原来,华歆这个人并不坏。他虽然爱做官,却并不贪财。早年,他奉汉帝征召进京,将要离吴(孙权)归汉时,宾客故旧千余人给他送了数百金“程仪”,他都照收不误,只是暗中在赠金上一一做了标记。到启程那天,他搬出标志分明的礼金对众人说:“诸位送我程仪,我本没有拒绝的意思,无奈单车远行,带着这么多金银财宝,怀璧为罪,也许会给我招来祸灾,所以还是请诸位给我想想办法,帮帮忙吧。”众人只好收回各自馈赠的礼金财物,心里暗自佩服他有高尚的君子之德。

后来,华歆的官越做越大,曹魏时官至司徒、太尉,拜相封侯,但他一直清廉自奉,生活俭约。《三国志·华歆传》说:“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那时,朝廷常把抄没入官的罪人妻女,赏赐给公卿做奴婢,唯有华歆特立独行,每得到这种赏赐,便将她们送出去嫁人。

作为曹魏重臣,华歆的治国主张主要是重农非战,重视文教德化。太和初年,魏明帝曹叡派曹真率兵,从子午谷伐蜀。此时已经“老病日笃”的华歆,急上书谏阻道:“……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如果)中国(中原)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背井离乡)之心,则天下幸甚!”明帝接受了华歆的规劝,表示“不忘所戒”,随即诏令曹真引军回朝,休兵罢战。

再说管宁,他一直隐居山林,成了“含德高蹈”的名士。尽管他早年割席,不认华歆为友,但华歆却没有忘记他。魏文帝曹丕在黄初年间曾命公卿推举在草野的“独行君子”,华歆就推举了管宁。后来,魏明帝曹叡改拜华歆为太尉,华歆称病告退,请求将自己的职位让给管宁,可惜魏明帝没有同意。

这样看来,华歆不仅为官清廉,颇有作为,而且对朋友也讲道义情谊。可以说,华歆出将入仕,在治国平天下中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管宁虽然归隐山林,躬耕田园,但他正心修身,克己爱人,也是他乐在其中的一种人生志趣。人各有志,管、华二人有各自的选择,未可厚非。至于说到华与管的德行操守谁个更优,文史家们尽可见仁见智,不必强求一律。

但是,有一点却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切不可单凭一时一事、一言一行来给一个人的是非高下作定论。对古人是这样,对今人也是这样。在对待人的问题上,尤其是识别和考察干部,务必慎之又慎,多一点辩证法,少一点形而上学。要多看几眼,察其言而观其行,辨其表而考其实,不要一眼定优劣,轻率下结论,犯了片面化的毛病。

猜你喜欢

华歆管宁志趣
品格与志趣
急不相弃
急不相弃
夕阳晚秋
让学生从乐趣走向志趣
为了志趣和理想奋飞
华歆的两副面孔
管宁割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