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庸常之禅

2017-11-12王俊良

杂文月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蒋捷弦琴字书

●王俊良

庸常之禅

●王俊良

若非元人饮马西湖,新科进士蒋捷,一生注定“锦衣玉食”。然而,南宋的消亡,又注定了蒋捷一生,只能“庸常琐碎”地活着。这一年,是1276年,蒋捷三十三岁。

若干年后,秋雨中的江南寺院。蒋捷,正凭窗听雨。室内,一灯如豆,钟声远去,往事并不如烟。一生听雨,物换星移,变化的是环境,是心境,不变的是意境。听雨,可以在“少年,壮年,老年”不同年龄;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听雨环境。少年,在“歌楼”,在“红烛”,在“罗帐”;壮年,在“客舟”,在“江阔”“云低”,在“断雁”“西风”;老年,在“僧庐”,在“鬓已星星”“悲欢离合”。

如此听雨,就有了不同意蕴。少年听雨,欢乐;壮年听雨,悲凉;老年听雨,空明,此时听雨,就品出了别样心境。“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绿女红男,青春作伴,“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虽雨声过耳,又关卿何事?“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中年是最累最尴尬的。进,亦忧;退,亦忧。青春不再,理想渐远,随波逐流,一眼茫然。“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物役遁去之后,于庸常雨声里悟到了禅。

用禅意升华庸常,蒋捷不是第一人。震川先生的《项脊轩志》,以禅盈篇。“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陋室与黄卷,小鸟与桂树,心与先贤对话,意与明月交融。五柳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追求的意蕴,是庸常为禅。庾信的禅直接,在意“游仙半壁画,隐士一床书”。卢照邻的禅,简单到“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禅”意之“床”,绝非俗世所理解的用来睡觉的床,乃书房几案。置书于案,触手可及,尽享“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惬意。此间,不必遵吴从先之“读书宜楼,其快有五”陈规,“无剥啄之惊,一快也;可远眺,二快也;无湿气浸床,三快也;木末竹颠与鸟交语,四快也;云霞宿高檐,五快也。”甚至,须山中小径,山上须泉,径中须竹,“读史不可无酒,谈禅不可无美人”,此等禅意断不可求。“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问立志之真不真耳!”曾国藩一语中的!禅无处不在,夫舍本逐末,反噬其本真耳。

“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读书读到当皇帝的感觉,已出禅境,与功利渐近。张潮读书,讲究“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此处“窥”“望”“玩”均涉阅历,无关功利!“有限文章无限泪,一床明月半床书。”此处的“床”已非几案,是供人休息的床。懒散倚床,拥被夜读,偷得浮生半日闲。困了,顺势而眠,学台湾美女琦君,“三更有梦书作枕”;醒了,步宋人魏了翁,“远钟入枕雪新晴,衾铁棱棱睡不成。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窗外雪水嘀嗒,室有傍梅读《易》,此等清雅禅意,唯蒋捷《听雨》意境,堪与媲美。

《菜根潭》云:“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人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此间趣蒋捷识得,却情非所愿。“以迹求不可神求,何以得琴书之趣。”一书一茗,淡薄了心智;一棋一琴,优雅了情操。在意一粥一饭,追求一点一滴,生活的美原在平平淡淡,庸常之禅缘于琐琐碎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心灵道场与生命之禅原在内心深处。

猜你喜欢

蒋捷弦琴字书
《北京测绘》编委蒋捷教授当选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秘书长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清代中后期词坛对蒋捷及其《竹山词》的接受——以常州词派为核心
口弦声声
大型字书疑难字新考
弹起四弦琴
章鱼八弦琴
雁字书
祖昌教孙读“无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