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2017-11-12化定兴

杂文月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修己人伦文天祥

●化定兴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化定兴

说到做人的学问,中国的儒家文化里可谓资源丰富,比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君子成人之美”“入则孝,出则悌”等等。新儒家代表徐复观称儒家千言万语,归结起来就是要堂堂正正地做个人。因此,很多时候,儒家文化被称为德性文化或者内圣之学。

当然,提出诸多做人的主张,关键在于践行,这样方能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在儒家典籍中,注重实践的论述不少。比如“听其言而观其行”“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

由此来说,我们的文化特别注重知与行的关系,强调知行合一,能行方是真知。现在网络流行一句话:我懂得那么多道理,怎么还是过不好人生?这其中原因复杂,但知行不一是重要原因。也就是说,一个人懂得道理而没有去践行或者说有些道理践行起来难度大,那么,知与行实际上就分离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并没有停止吸烟,这就是懂得道理但没践行;以德报怨的道理有利于缓和人际关系,但能做到的很少。

其实,知与行的冲突是永恒的,它反映了价值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内在紧张。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出现抉择的困难,就与这种紧张有关。这种紧张有时是由于文化价值陈义过高,有时则因为现实秩序过于混乱。学者殷海光曾注意到文化价值与生物逻辑的冲突问题。他举文天祥的例子说,按照宋明理学的文化价值论,文天祥是朝廷大臣,就应该“慷慨赴死”;可就人的求生欲而言,他最好还是投向敌人保全性命。

不过这种价值较高的情形毕竟少见,我们当下的主要问题在于是非界限的模糊与价值体系的紊乱。学者余英时曾指出,如果用“道”来代表理想的超越世界,人伦日用来代表现实的人间世界,那么“道”即在“人伦日用”之中。但是人伦日用只是“事实”,“道”则是“价值”。事实和价值是合是离?又合到什么程度?或离到什么程度?完全要看每一个人的理解和实践了。

要靠个人的理解和实践,那么就与一个人的禀赋与价值观密切相关了。如果“事实”和“价值”相合还好,一旦出现违离,就容易导致人出现价值的迷茫。比如很多人承认我们传统文化中有诸多优秀的东西,但如果这种文化只存于圣贤的话语里,而没有转化成现实的生命体验,那么,这种文化就难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在一些问题的认知上就会产生大相径庭的看法。你说的是价值世界的应然,他说的是人间秩序的实然。凡是没有得到他生活经验验证的东西,那都是不可相信的。更加让人忧心的是,有的人只在乎在现实世界中的成与败,无所谓价值世界的是与非。所以,这部分人倒是能知行合一,但并没有得到世俗社会的认同,还会受到一番揶揄:你懂那么多道理有什么用?你是不是读书读傻了?

现在,我们常说要文化自信,可这并非说说那么简单,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有所认同,并践行文化所体现出的价值。如果只是沾沾自喜于那些悠久的历史和汗牛充栋的典籍,而对文化中的价值视若无睹,甚至大肆践踏,那么,文化只会成为一个装饰物,供人附庸风雅罢了。

猜你喜欢

修己人伦文天祥
除夜①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尊王抑或尊天:基于人伦与性命的晚明治道重建
“修己”与“安人”——“中庸”内涵辨正及其伦理原则探析
天伦和人伦共生伦理永恒——秦汉传统中基于发生角度的伦理分类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由传统礼仪看中英传统人伦道德观念异同——以英剧《唐顿庄园》为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