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谈称呼

2017-11-12

杂文月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改口影星主厨

●郁 土

再谈称呼

●郁 土

最近,在某个以大中学教师为主的群里,有人屡屡以“小玉”“叔叔”称呼他人,惹得移居瑞士的洪老师大为不满,责问他:“我想请问一下:你是搞教育工作的吗?怎么这么不喜欢称呼他人‘老师’?什么‘叔叔’‘小玉’的,这个是你家亲戚群吗?”闻此言我大感快意,因为她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没想到的是,话音未落,某师院一郭姓老师就站出来说:“现在学生胆大,尤其是女生。我的研究生还称我‘郭爸’呢。”

此言引起我一段不甚愉快的记忆。前年夏日的一天,三十多年未见的大学同学来沪,邀我晚上一聚,问还有何人,答“我的孩子们”。我还以为他生有二胎(要知此种事在60后眼中绝非寻常事,盖当时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且两个孩子都在上海工作。晚上如约来到酒店,他的“孩子们”陆续到来,男男女女达八九个之多,且都亲切地称他为“老爸”,他也泰然自若地说“老爸敬你一杯”云云。此情此景,让我不由想到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当小说中的主人公站在台上演说自己的施政纲领时,有九个不同肤色、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冲上台去,搂着他的腿叫“爸爸”。当然,我的同学绝对无意去竞选什么州长,他的私生活也是相当严谨的,断然做不出这等荒唐事。可是这些冲他叫“老爸”者又是何人?后来他才向我解释,都是他的学生,现在已经毕业,在上海工作云云。原来如此。同学任某学院院长。

现在看来,大学生、研究生称呼自己的导师或院长为“老爸”者,绝非我同学一例。虽然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但那仅是对老师表示尊重之意,老师和父母还是有区别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读大学时,是断断没有此种现象的。这莫非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我知道,现在一些研究机构,把课题组负责人称为“老板”,盖此负责人,手握用人与奖金分配两大权力,不是老板又是什么?并且据说此一称呼还是来自国外的研究机构。但老板就和老爸不同,他毕竟是外人。要知道,称呼一个外人为爸妈,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晋省风俗,办喜事,新妇入门,称呼公婆为“爸”“妈”,要举行专门的改口仪式,由司仪主持,公婆端坐沙发上,新妇毕恭毕敬站立于前,随着司仪的命令,大声喊“爸”并鞠躬,且声音要足够响亮,周围的人都能听到才行。公公应答之后,双手递上“改口费”红包。接下来如法炮制再改口叫婆婆为“妈”。女婿称岳父为“爸”之仪式也是如此。一对新人,两对新父母,其改口称呼隆重如此。可今日,这些大学生、研究生们,轻轻松松就称自己的老师、院长为爸、妈?举行过改口仪式吗?又收到过改口费红包吗?

部分西方人信奉基督教,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子女称呼父母,多有直呼其名者,因为子女与父母跪在上帝面前,同为兄弟姊妹。可我们不同,无论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儒教,还是道家、墨家与法家等,同出宗法制社会,家族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最讲究尊卑。虽说现在已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门大开,地球变成一个村庄,但还有各个民族自己的文化传统,假如失却此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传统,则整个人类将失去发展之动力矣。所以,我们还是遵循传统,称呼亲生父母为“爸妈”,称呼老师为“老师”。而现在把老师或院长成为“爸妈”,不知又演的是哪一出?搞不懂了。

由学校而延展至社会,现实情况是,下属对上司的称呼尊崇有加,而上司对下属往往漫不以为礼,下属与上司在彼此称呼上并不对等。此一情况,与明清两朝高度的君主专制所造成之全民的奴性心理脱不了干系。打破此一情况者至为少见,但也不是没有,而结果往往令人惊喜。在这儿鄙人就冒一次王婆卖瓜之嫌,抄录曾经的同事琦君的一段话为证。当时,我负责一个编辑部:

“记得刚到编辑部,我没有像一般的新手那样尊称郁土为老师,而是直呼其名。这种不敬之举,郁土竟接受得自自然然,丝毫不以为忤。多年相处之后我知道,这就是郁土的本色——不尚虚饰,与人相处以平等相期相待。我想,友谊一定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待到花香君已远》)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假如不是他说起,我对他印象如此深刻的称呼一事,几乎没什么印象。但有一点,虽然后来因故离开了编辑部,但我和那些同事都成为了朋友,至今仍然保持联系。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称呼,作用竟然如此之大哉。

最近结识了位湖南武冈的微信朋友,当他得知我比他大时,竟亲切地称我为“土”哥,取“郁土”之土。刚看到这一称呼有些哭笑不得,但过了一两天,就觉非常亲切。被人称作“土哥”,就比被称作老师还要舒坦,毕竟,平等的感觉要超过尊卑有别。当然,除自己的孩子外,我可不希望被人称作“老爸”。

另外,称呼一直处于演进之中,比如青年男女,以前叫“姑娘”“小伙子”,现在统统进化成了“美女”“帅哥”,既然满大街都是美女、帅哥,那真正的美女、帅哥又将如何称呼,似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出来。当然,此情况不仅我们如此,西方也不例外,毕竟我们同为人类嘛。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演化论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盲眼钟表匠》一书中这样写道:

过去只有极为出色的电影演员称得上“影星”。后来“影星”的词意退化了,任何担任过影片主角的普通演员都算。因此,为了再度凸现“影星”的原意,“影星”这个词就升级成“明星”了。后来,影片公司的宣传人员开始把名不见经传的演员都封为“明星”,因此“明星”的原意再度升级,成为“巨星”。现在电影的宣传数据中又出现了一些至少我没听过的“巨星”名字,因此也许“巨星”的原意又得再升级一次了。搞不好我们很快就会听说“超级巨星”了!同样的正回馈也发生在“主厨”这个词上。这个词源自法文,本意是厨房的首脑,因此每个厨房应该只有一位主厨。但是一般的厨子,甚至做汉堡的年轻人,也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尊严,都开始自称主厨了。结果现在常常会听到“主任主厨”这样意义冗赘的词(第八章《性择》)。

照他的理论,词意是在不断升级,那么,将“老师”称为“老爸”就绝对不是最后的称呼,那以后呢?再过五十年、一百年,我们的大学生们,又将如何称呼已经成为“老爸”的老师呢?

商海春/图

猜你喜欢

改口影星主厨
米其林行政主厨的GENTLEL
三位大厨携手联袂创作具有艺术性的视觉美味佳肴
12星座之家有小主厨
改口
韩国影星金汎空降福州 期待与汤唯合作
被诽谤
美国黑人影星争演泰森好莱坞青睐拳击题材 老泰森筹划年底复出
改口
影星和他的“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