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顺应论在西班牙语翻译中的应用及对基础阶段翻译教学的启示

2017-11-11刘广璐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9期
关键词:翻译教学

【摘要】语用顺应论认为,语言是在不同的意识突显性下不断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翻译作为连接两种语言之间的载体,也适用于顺应论。目前,顺应论在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很多,相比之下,在教学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从顺应论的四个方面分析基础阶段西汉互译教学的方法,并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语用顺应论 翻译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9-0241-02

语用顺应论由比利时国际语用学秘书长耶夫·维索尔伦首次提出,从认知、社会、文化的整体角度分析语言现象。随着时间的发展,该理论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再局限于语用学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将其运用在翻译中,弥补了传统翻译理论的片面性。而我们在实践中渐渐发现,该理论不但对各类体裁的翻译有强大的解释力,也可指导翻译教学。顺应论对翻译过程有贴切的解释力,可对翻译教学进行有力的现实指导(何萍 2012)。本文试图从顺应论的四个方面分析基础阶段西汉互译教学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顺应性的语境相关成分

顺应论认为,语境相关成分可以具体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包括物理世界、社交世界、篇内衔接等部分。我们来看一个例句:

同时,我们也感到,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贵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经验,比如在从事现代化国际工商管理教育方面,贵国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我们可以看出这句话是一个复合句。可采取的翻译策略为翻成两个简单句或者一个复合句。根据顺应论的观点,译文要顺应原文的语言语境。具体来说,应该最大限度地考虑篇内衔接,因此,翻译为一个复合句更加贴合原文:Al mismo tiempo pensamos que en el camino de modernización, Espa?a tiene muchas experiencias que merecen ser aprendidas por nosotros, ejemplo de la cual, es la educación en la administración moderna de Industria y Comercio internacional.

又如《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这句话:El doctor Juvenal Urbino echó pie a tierra, y con la punta de los dedos, casi sin tocarla, la ayudó a subir en el coche[].这里的coche按照我们现代人的理解,指的是汽车或轿车。但是在书中的时代背景下,coche实际上指的是那个年代的出行工具--馬车。因此,按照顺应论中顺应物理世界的观点,这里翻译为马车更合适。

二、顺应性结构对象

结构对象的顺应包括词汇、句子、超句结构等层面。翻译时,我们不仅要考虑词、句之间的对应,也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呼应。例如:

出色的说书人Héctor有本事叫听众悬着心,屏着呼吸听他讲故事。

我们通过分析得知“出色的说书人”是Héctor的同位语。根据语用顺应论,在翻译时,我们要尽可能达到句子层面的顺应,即西语句子也用同位语来体现相同的成分:Héctor, excelente narrador de historias, es capaz de mantener en vilo a todos los que lo escuchan.

很多同学在翻译时,会将同位语的部分翻译为一个简单句,即将这句话拆分为两句:Héctor是一位出色的说书人。他有本事叫听众悬着心,屏着呼吸听他讲故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有的同学在翻译时只注意完整地传达原文内容,而没有考虑到原文和译文的结构顺应。我们在日常教学时,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结构上的对等,从而给出更加贴切的译文。

三、顺应性动态过程

动态顺应是语用顺应论的核心部分,维索尔伦认为,语言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说话者、听话者、时间、空间等,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为了达到相应的交流目的,需调整话语策略和表达方式。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媒介,也具有动态顺应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选择的翻译策略应最大程度地顺应作者和读者的认知,并将时代背景、上下文、结构等考虑在内。比如禁忌语,在上世纪的文学译本中,译者均采用了委婉的语言来翻译情爱画面,或者干脆略去这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现如今的文学译著则越来越多地完全重现原文,这即是一种顺应时代背景的翻译策略。又如jefe de la oficina,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翻译为办公室主任,或者简称为头儿,这即是动态性的体现。我们一起来看下面这个句子:

几个世纪前,那个古老的文明神秘地消失了,其遗址湮没在热带雨林中。

通过分析我们看出,这句话是一个复合句。由于语言是动态的,在口译中,为了更加简洁地表达,我们可以选择翻为两个句子。但在笔译中,我们则可以动态顺应原文结构,将其翻为一个复合句:Hace siglos desapareció misteriosamente esa antigua civilización cuyos vestigios permanecieron ocultos en una selva tropical. 译文中,cuyos正好对应其,动态顺应了原文。

四、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

在动态的顺应过程中,我们有必要考虑多方位的意识突显性,如社会意识、作者意识、译者意识等。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则需理解出题人的意识突显性,而不能只考量字面意思。比如:

你知道我要对你说什么吗?你是个十足的说谎大王。

这句话中的“大王”一词会使部分学生产生歧义,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翻译为rey de mentiroso。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问题:汉语的大王并不等同于西方的国王,而且这里的谎话大王指的是经常说谎的人,并非国家的最高权力者,因此不可直译。根据顺应论的观点,要抓住出题人的意识,翻译为un mentiroso consumado(精于此道的)。

由此可见,顺应论的四个方面确实对翻译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基础阶段,学生应该养成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综合大背景和小背景,达到各个层面的动态顺应。具体来说,我们在日常翻译教学时,可以:

1.培养学生动态翻译的全局观

翻译的本质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为了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及作者的思想,教师应培养学生思考时代背景、文体结构、文化等因素的习惯。例如《现代西班牙语》第四册第六课《马丁· 费埃罗的一生》一文:

Aquí me pongo a cantar

al compás de la vigüela,

que al hombre que lo desvela

una pena extraordinaria

como el ave solitaria

con el cantar se consuela[2]

初看此文,很多学生会不知从何下笔。在顺应论的核心理念指导下,我们便可以引导学生动态地去思考相应的翻译策略,即考虑原诗的时代背景和结构特点。经过思考,翻译成格律诗显然更加贴切,动态顺应了原文的大背景、结构和内容,即:

六弦琴悠扬

歌中显悲伤

彻夜覆难眠

孤鸟聊慰唱

如果我们要顺应现代的时代背景,那么可以将其翻译为现代诗,在诗歌形式上更加灵活、自由,而不必拘泥于格律诗的格式要求,即:

一把老旧的六弦琴

尘封了一个高乔人的声

那是惨白的被人遗忘的痛

他夜不能寐 他浅唱悲吟

像一只孤鸟

像一声叹息

2.注重各个层次翻译的顺应

翻译的层次由大到小为超句结构、句、词等,翻译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优先考虑更高层次的顺应。在保证超句结构和句子顺应原文后,再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处理词的问题。切勿将重点放在细节上,而忽略了全文。中西方文化中有很多不同之处,如亲属关系、行政划分、物体、计量单位、谚语俗语、文化习俗等,翻译这些方面时,应该在保证结构相似的基础上,顺应译入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例如:cu?ado/a意为连襟、妯娌。根据具体的上下文,可以译为大舅子、小舅子、大姑子、小姑子等。又如ajedrez一詞,在西方文化中指的是国际象棋。在翻译时切勿想当然地翻为象棋,应根据具体背景指出国际象棋,以免和中国象棋相混淆。我们再来看下面这句话:

Me parece que el carnicero me ha dado gato por liebre。

这句话字面意思是说屠夫用猫肉代替兔肉,实际是在指责屠夫以次充好,欺骗顾客。汉语中对应的俗语为挂羊头、卖狗肉,因此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顺应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和词汇等结构。

3.把握译者意识的突显性

译者作为连接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其作用不容小觑。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如何在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把握好意识突显性,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译者要在理解作者意识突显性的基础上,根据目标阅读群体的阅读习惯、文化习俗等,合理选择译文。例如:No se fundó Roma en una hora,字面意思为罗马不是一时建成的,源自西方古代传说。实际想表达的内容为:成功要靠长期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文化历史不同的我们来说,字面直译显然并不合适。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译者的意识突显性,将其翻成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和读者认知的俗语,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或者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等。

综上所述,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可以有效地指导基础阶段的西班牙语翻译教学。翻译作为一种有效的考察形式,可以全面检测学生对于词汇、时态等的掌握。课堂上,在讲解了基本的语法知识之后,教师可以按照顺应论的基本观点进行翻译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具体来说,要摒弃学生静态、片面、孤立地看待翻译的观点,因为翻译是一个动态而全面的过程,否则将很难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突破。同时,由于基础阶段的翻译功底非常重要,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动态翻译的全局观,在注重各个层次翻译的顺应的基础上,把握译者意识的突显性,从而给出合理而优秀的译文。

参考文献:

[1]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6.

[2] Jef Verschueren, Para Entender la Pragmática[M]. Madrid: Gredos, 2002.

[3]何萍. 语用顺应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学术月刊,2012.

[4]董燕生,刘建. 现代西班牙语(第二册)[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5]董燕生,刘建. 现代西班牙语(第三册)[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5]董燕生. 现代西班牙语(第四册)[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刘广璐(1990-),女,汉族,山东,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浙江外国语学院,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翻译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构饰课教学提要(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