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有效融合的研究与探索
2017-11-11余志红
余志红
【摘 要】论文分析了当前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应用型人才”为切入点,以安全工程专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后续专业课程的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与学生科研、毕业设计的结合,实现了与专业课的有效融合,增强了课程教学的职业需求的相关性和连续性。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融合;实践环节
0 前言
专业基础课程教育是从培养大学生专业技术理论能力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出发,结合各院系专业设置和专业基础课程教育需求实际情况,来完成培养目标[1-2]。十三五规划我校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为适应新的形势,院系通过调整培养方案,教研室调整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融合,强化突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完成课程体系的改革。
1 专业基础课教学当前存在问题
目前我系安全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有《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电工学基础》、《机械原理》等都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工科专业必修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专业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均感觉到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与融合。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问题上:
(1)专业基础课的普遍特点是理论性强,难度系数比较大,导致学生积极性下降,教学效果不理想。
(2)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上虽然包括了工程案例,但缺少在实际中的应用。实践环节少,实践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的关联性不强。
(3)在教学内容上与后续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关联性少。造成学生学完后不知如何应用,而在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时仍需要复习一些基础的设计理论。
(4)在后续的毕业设计或学生科研项目很少能有效结合,做出实题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需要开展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探索,应用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整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实现适应性教与学的统一与融合。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统一与融合、教学与实践的统一与融合、教学目标与方法的统一与融合等方面对适应性教与学进行可拓性研究。
2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专业基础课程改革
本研究以“应用型人才”为切入点,以安全工程专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后续专业课程的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之间的相关性,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连续性。
2.1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以开放式或半开放式仿真实验及教学软件的应用促进教学手段
教授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科研领域,利用信息资源开放用于专业基础课程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半开放式或开放式资源平台开展仿真教学,启发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中,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真正实现了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另一方面,可使学生了解专业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程及科研的拓展关系,激发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前接触到许多工程软件,便于工作时更快速入手。例如在讲解专题“桁架”的时候,结合后续的专业课程《建筑施工安全》,以某一具体建筑的施工过程模拟为例,讲述如何根据实物建立力学模型,桁架系统内力的计算,机构应力与变形的计算以及脚手架结构受力分析等内容,结合ANSYS软件分析结果演示。学生既学习了工程力学的关键知识点-桁架系统内力的计算方法,又理解了在建筑施工中控制结构变形的重要性,深刻理解了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关键问题是关键构件应力水平控制以及施工部分完工结构的稳定性,为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提前做好了铺垫。
2.2 借力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
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或者实验环节对于学生理解课程知识,是很重要的一环,可对理论课程的难点和不易理解的内容进行实践性与实验性的探讨,然而在高校课程学时普遍减少的大环境下,实验、实践教学也大量缩水。如何在学时减少的前提下利用好实践环节呢?在教学与实践统一与融合的过程中,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的各个层面,研究切实保证实践环节以及实验环节的可操作性与可吸收性的可行性方案。在大一和大二每学期的实践周,我系专业基础课程教研室专门针对已学过的基础课,拓展与专业结合的实践内容,例如在大一的实践周开展工程测量实践,在大二开展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实践,其实本学期专业基础课程的延伸,又让学生了解了专业的情况。
2.3 积极与学生科研、毕业设计的专业方向融合、拓展
通过调研完成实验室设备的采购和更新,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都配备动手实验、演示实验或软件实验,让更多的学生有动手的机会。同时增加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设置,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与专业方向的融合性,在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和学术科研活动时,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以及科研选题尽量选择实题,尽量能与科研结合,并尽可能地使学生能走一个科研的完整过程,即从调研论证、设计仿真到实施调试。
3 实施效果反馈
笔者在2014级的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特点添加了与专业课或科研相关的课题,在课堂演示计算过程及结果。在期末的结课调查中进行了问卷调查。提供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时候,特意选了ANSYS软件分析的课题,学生在论文进行过程上手明显加快,论文质量也明显提高。
4 结论
笔者为实现院系培养方案提出的完成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融合,强化突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完成课程体系的改革。以专业基础课《工程力学》为教改课程,通过课堂上知识点的衔接及案例的调整,课下实践教学、学生科研及毕业设计等多方面入手的方式,逐渐实现了与后期专业课程的融合,通过课程结课问卷以及毕业设计的质量反馈表明,笔者开展的專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有效融合的研究和设计是有效果的。
【参考文献】
[1]撒占友,王玉华,等.青岛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模式[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增刊):42-44.
[2]刘辉,孙世梅,等.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2):27-30.
[3]魏桂森.构建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实验室科学,2005(6):28-29.
[4]刘磊,李志林,马志广,等.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改革化学实验中心教学及管理体系[J].实验室科学,2006(6):6-8.
[5]严薇,袁云松.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9):78-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