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建筑设计基础”研讨式教学法研究

2017-11-11李真张弘

科技视界 2017年16期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改革策略

李真 张弘

【摘 要】文章将研讨式教学法引入“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探讨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教学、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式教学、建立三结合开放式大课堂的教学过程,同时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础;研讨式教学;改革策略

1 教学改革背景与现状分析

“建筑设计基础”(有的学校又称为“建筑初步”)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是具有启蒙作用的“入门课程”,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表达技能和初步思维能力为主,教学过程以“布置作业—完成作业—作业点评”这条主线贯穿始终。这种教学思路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建筑素养确实有它的经典性与必要性。但是,面向一专多能,能向相关专业拓展的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迫使笔者反思传统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发现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方面都存在些许问题。

2 “建筑设计基础”研讨式教学法改革策略

研讨式教学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德文称为Seminar(费孝通先生翻译为席明纳[1]),是一种具有教学和科研双重职能的课程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多所大学的教学中已广泛开展了研讨式教学的研究与应用,卓有成效的如湖南师范大学郭汉民教授在研究高校素质教学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其宗旨在于“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据此,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背景,笔者试图将研讨式教学法引入课堂。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深入分析和讨论,培养吸收先进知识的能力并形成对建筑的正确认识。这门课程包含两个学期,也为检验初步的改革成效提供了时间保障。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教学内容作了部分调整更新,用强调实践的“建筑实测”代替传统单一的“优秀建筑设计作品临摹”,并将研讨式教学法细化为引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教学、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式教学、构建三结合开放式大课堂等三个方面来实施。希望能够在传授专业知识以外,结合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方法;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社会大众责任感。

2.1 引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教学[2]

研讨式教学关键点是要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为了把这一核心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围绕这一问题组织了一系列教学活动,主要包括:(1)课前学习预习。对照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表,教师在每次课上课前给学生留出问题(一般上次课结束前引出),让学生阅读教材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考虑低年级学生阅读文献经验不足,教师提供推荐范围,并在文献参考中标记重点阅读的部分)。(2)课中学习讨论[3]。在理论教学阶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提问,教师围绕问题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以主题性讨论为核心,教师对论题观点、进度及时修正和纠正,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会提高。在实践教学阶段则让学生针对课堂讨论的集中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资料查找、分析总结,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各小组基本观点,制成PPT,再在课堂上汇报交流,从而促进师生共同研究问题。(3)课后学习总结。教师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专业书籍和学习网站、论坛,鼓励学生养成课后学习总结的习惯,并指导学生从建筑学的角度撰写图文并茂的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拓展专业视野。

2.2 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式教学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给学生设计了多次团队合作的机会,如“建筑与环境认知”、“学校体育器材室实测”、“经典建筑与环境模型设计及制作”等课题都要求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学生本着男女搭配、能力互补、志同道合的原则自由组合团队成员。每个团队控制在3-4人,自行确定协调负责人任组长,对组员明确分工,各尽其能,最大程度提高团队合作效率。以“经典建筑与环境模型设计及制作”为例,在前期资料共同查阅、确定制作方案的基础上,1人负责材料测绘切割,1人负责粘结组合,1人负责配景制作,1人负责过程记录及模型报告撰写等文本资料。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小组讨论及时解决。而且要求不同的课题小组成员重组,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全过程中,既锻炼同学之间的团队协调能力,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3 建立三结合开放式大课堂[2]

教师的“传道授业”应根据时代的发展与需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目标”的三结合开放式大课堂。

2.3.1 多媒体教学与实地体验相结合

“建筑设计基础”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形象、直观地将一些建筑基本理论及相关知识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采用多媒体开展形象化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特别适合建筑学专业教学特点。同时课题组成员结合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建筑体验—校园环境认知—建筑专题调研”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在建筑体验环节,选择学生熟悉的建规楼作为体验对象,由教师指导学生做现场调研,把握建筑与场地环境、建筑与功能、建筑与空间等要点,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加对建筑的理性认识,相比以往从二维的图片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外参观,更加容易认知和接受,从中也掌握了调研的方法和技巧。

2.3.2 利用精品课程网站等网络平台,拓展“教”与“学”的空间

在教学团队多年的共同努力下,“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以此为契机,学生可以从课程网站更快获取教学资料,如下载相关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录像以及习题库等,学生也可随时在教学网站上了解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难点与重点。同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主动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则可以随时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老师沟通,弥补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学效率的不足,为搭建“学生自学、教师答疑和网上师生互动”的“建筑设计基础”开放式教学平台提供保障。

2.3.3 聘请助教与建筑师入课堂[4],形成“三结合一开放”大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一是结合专题指导教师;二是结合高年级优秀同学担任助教;三是结合实践型设计师,如来校讲学的外地建筑师、本校设计院的建筑师等请进课堂,参与课题指导,畅谈设计与理想。通过他们既能起到学生表率作用,又方便学生信息反馈,拓宽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方便及时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3 结语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我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目前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研讨式教学法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探索将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组织协调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从而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纳——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二[J].读书,1997(10):4-9.

[2]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65-67.

[3]叶雁冰.建筑设计课程开放性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4):58-60.

[4]孟凡磊,刘涛,崔伟成,余仁波.理工科专业课“六步式”研讨教学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15(4):85-89.

[5]姚颖.建筑设计基础探究式教学模式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7):108-111.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讨式教学改革策略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化学课程中的应用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专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研究
中国梦教育在伦理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研究
通信网络理论与应用多元化研讨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