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2017-11-11路卫兵
路卫兵
627年,玄奘法师从长安出发,开始了漫长的西行之旅。他在距离敦煌大约100公里的瓜州停了下来,思忖再三,没有沿着通常的道路西进,而是迂回向北,朝着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方向走去。他不得不这样做,因为此行属于非法出境。唐初对出入境的限制非常严格,所有使团、商旅、行人都要办理一种叫作“过所”的“签证”,上面记有出入境人员的外貌特征、人畜数量、携带物品以及行进路线——路线是不可以随便变动的,否则下一站官员有权“拒签”。玄奘递交了几次申请都未获批,不得已才铤而走险。过凉州(今甘肃武威)时,玄奘被守将扣住,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才侥幸逃到瓜州。
为了躲避站点(烽燧和关口)盘查,玄奘先是沿着怪石嶙峋的河岸小心行进,而后穿越八百里流沙(莫贺延碛),在没水的情况下走了五天四夜到达伊吾(今新疆哈密市),孤独而又近乎逃亡的旅途讓他感到恐惧。抵达高昌时已是次年正月,高昌王配给他4名沙弥、25名随从,以及面罩、衣服、鞋袜、金银绸缎和写给沿途各国的国书,之后玄奘大体沿着当年张骞出使西域的老路西行,经焉耆到龟兹,并在那里停留了两个月——他要等雪化了才能翻越天山。
丝绸之路殊途同归,却不是一条固定不变的有标识的路,它包括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复杂地形,还有最恶劣的天气和最恐怖的自然灾害。当然,也少不了野兽肆虐、强人横行。
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在《丝绸之路》中,是这样描述这条“路”的:“在古代,它并不是一条真正意义的路。实际上,它只是过路商队留下的动物骨骸和粪便所形成的小路。一场沙尘暴过后,小路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直到下一个商队再踩出另一条小路。”《丝绸之路新史》的作者芮乐伟·韩森认为:“丝路并非一条‘路,而是一个穿越了广大沙漠山川、不断变化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
七天后,玄奘一行以人畜损失超过1/3的惨重代价,翻越了“险峭峻极于天”的天山。弟子慧立在《三藏法师传》中说到了当时的艰险:山上冰雪“积而为凌”,巨大的凌峰横亘路上,“或高百尺,或广数丈”,在“风雪杂飞”的极寒天气中,众人套上两双鞋子穿上两件裘皮仍在瑟瑟发抖。睡觉只能“席冰而寝”,因为根本找不到任何干燥的地方。
过了天山,玄奘在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西岸的碎叶城拜访了西突厥可汗,在那里获得了盘缠、通译和国书,随后继续西行,走过崎岖坎坷的山地牧场、沙浪滚滚的塔什干荒原抵达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由此继续向西,过伊朗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可达地中海,玄奘选择的是向南去往天竺(今印度)的路。
丝绸之路上有许多像玄奘这样的苦行僧,200多年前,法显和鸠摩罗什也是沿着这条路或西行或东进的,他们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教之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相继东传,随之而来的还有欧洲、亚洲、非洲各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科技。丝绸之路将世界三大宗教和四大文明古国串联起来,让文化和技术得以“共享”,这条本不固定的“路”,最终成了人类历史上的“变革高速公路”!
(摘自《文史天地》 图/陈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