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笨”的美国人
2017-11-11李敏行
李敏行
在跟哈佛大学的教授和学生近距离接触之前,我也是有很多想象的。在我的想象中,这些智商超常的人,在生活中应该时常有惊人之举,学习能力也应该是超强的。然而,通过一年多的观察,我倒没发现他们觉得自己有多聪明,相反,他们似乎还认为自己挺“笨”的。
比如说,我刚开始学习做实验时,头几次面对贵重的仪器都手忙脚乱,参数没调好,出来的结果连自己都觉得不可靠,心里特别着急。实验室的美国女孩杰克琳安慰我说,她花了整整6个月才完全掌握。在她刚开始做小鼠的实验时,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把能想到的错误都犯了一遍。”不过,马上有资深的技术员告诉她:“等你做完100只小鼠,你就不会有问题了。”他们似乎很相信中国的一句老话:“熟能生巧。”
在中国的文化中,我们似乎喜欢掩饰自己很努力的事实,而期望给别人留下一个很聪明的印象。比如说,一道数学题明明花了30分钟才做出来,却在同学问起时说用了10分钟就做出来了;明明每天复习到晚上12点才取得了好成绩,却要告诉同学和老师自己没花多少时间在学习上。但这儿的教授夸奖学生,很少说“聪明”之类的字眼,而喜欢说“你很努力”“你很勤奋”。
最近,我在给一位教授做助教,他上的是生物化学课。他讲课的整个过程有如行云流水,主题转换很自然,没有丝毫的犹豫、停顿和多余的话语,他是我见过的讲课水平最高的一位教授。此前,我从未觉得听生物化学课是一种享受。而且,150多人的大课堂,他还几次试图離开讲台,走到学生当中互动,只用激光笔控制幻灯片,大部分时间是看着我们这些学生在讲,很少看电脑和投影,这意味着他对幻灯片上的内容是了然于胸的。
下课后,我忍不住问他是如何备课的。他说如果是新课,1小时的课程,他要花大约15小时来备课,其中5小时是解决技术问题(我不太明白这指的是什么),10小时是练习讲课。我感到很惊讶,并问他这是否包括了准备幻灯片的时间。“不包括,”然后他补充说,“因为这个课程我已经上了好几年,所以现在我只要用两小时就可以了。”
这是什么概念呢?10小时就相当于练习讲10遍。在此之前我很难想象,一位教授会在上课前将下一堂课要讲的内容练习10遍,而且是用其母语讲课。
教授知道我正在准备一个面向全系的小报告,他问我准备花多长时间练习。我心想,你都要练15小时,英语还不是我的母语,所以,我回答说:“30小时左右吧。”
他听了点点头,说:“这是最起码的,如果你能用上40小时就更好了。”他还提示我说:“你最好写一篇讲稿,因为英语不是你的母语。”他说,如果每个学期都能花三四十小时来准备学术报告,等到毕业答辩时,每个学生的演讲能力都会很不错。
与他交流后,其实我心里还是有些将信将疑的,我是否遇到了一位特别较真、追求完美的教授呢?
所以,我又试着问了两个之前做过报告的美国本土学生,一个说练习了40小时;另一个说练习了很长时间,总数没算过,讲座前一天练了7小时,大前天是4小时,还在“演讲小组”里试讲过两次,在自己的实验室里试讲过两次。
看来,我以为的“过度准备”在他们看来却是一种常态。他们相信,不管是教授还是学生,没有练习就没有提高,更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演讲。所以,我的结论是:美国人不迷信智商,不相信捷径,他们相信的是持续不断的努力,熟能生巧,温故而知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