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真实与舞台呈现的融合

2017-11-11常瑞芳

艺海 2017年10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袁隆平音乐剧

常瑞芳

[摘要]音乐剧《袁隆平》塑造了一个阳光、帅真、耿直、执著的舞台艺术形象袁隆平。该剧不仅是选材巧妙,回避了重大的历史事件,着重从人物生活工作细节入手,而且叙事行云流水,具有饱满的正能量。

[关键词]音乐剧 袁隆平 写意舞台 典型人物

音乐剧诞生于19世纪末欧美大陆,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近年来,音乐剧在我国戏剧舞台上方兴未艾,陆续出现了一批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剧目,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但大多以古代历史人物为脚本。湖南省歌舞剧院推出的新创音乐剧《袁隆平》,获得了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也获得了一定的观众缘。但是一部好剧的成功是需要磨砺的,湖南省歌人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全体编创演人员不懈努力,几经修改打磨,现今该剧在舞台上有了更好地呈现。2017年7月26日,音乐剧《袁隆平》在浏阳经济开发区金阳大剧院上演,我第一次观看了此剧,看到了一个阳光、帅真、耿直、执著的舞台艺术形象袁隆平。该剧不仅是选材巧妙,回避了重大的历史事件,着重从人物生活工作细节人手,而且叙事行云流水,给人以饱满的正能量。目前此剧正在三湘大地巡回演出。

文化是反映一个的国家软势力,戏剧则是主流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如何在主流文化中发出中国的声音,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每个戏剧人的责任。袁隆平是我国当代科学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生活在湖南,这无疑是一个很好地选题。但是将一个世界瞩目且真实而鲜活的人搬上舞台,是需要勇气与胆略的。如何把英模人物转化为艺术形象,对于编剧来说,写现代题材的剧目更是需要功力的,尤其是现当代大家所熟知的英模。毕竟艺术不等同生活,因为熟知,因为诸多原因,要想得到大家的认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一、一部追求梦想、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励志舞台剧

任何一部成功的戏剧皆与主题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音乐剧《袁隆平》主旨鲜明,塑造了一位胸怀远大理想、矢志追梦、勇登高峰的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光辉形象,诠释了主人公的大爱奉献情怀。该剧以袁隆平为主线,围绕袁隆平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克服重重困难,不怕挫折,不畏失败,不惧流言,勇于探索杂交水稻的生命科学,执著追求,最终获得成功,为全世界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故事。

现实主义的戏剧在一开头就把观众拉入特定情境,并在极其自然的情形下把人物关系交代清楚。戏剧,一定要有这样的一种力量,足以使不同的观众都能摆脱种种干扰,更重要的是,这种力量一定要尽可能早地发挥出来,力求在戏一开幕就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住。观众注意力的帷幕,应该与舞台的帷幕同时开启。有句行话说:“演戏要打头不打尾”,一出场就要给观众一个很深的印象,使人有兴致往下看。

该剧秉承了欧美音乐剧的特点,由叙事者作开场白,音乐响起,一首热情洋溢的《希望》之歌弥漫剧场。故事从袁隆平在安江县农机学校执教开始,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借以表现袁隆平作为老师与学生之问的情感交流,他们热情扬抑的高歌,歌、舞、道白发挥到极致的综合性表演,带给观众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染力。“月下大棚”、“课堂”、“浮夸风”、“旱灾”、“发现”、“丝带稻穗”、“月下深情”“迎难而上”“真理”等,丰富的音乐织体,节奏明快紧凑,通过歌曲的旋律来演绎故事,刻画了一个矢志不移,勇于追求梦想的人,是一部较为成功的舞台励志剧。

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我们写人物是无法脱离他生活着的环境的,如何再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真实性问题,一直是写作者深感困擾的问题,对于现实题材的作品更甚。光明面是社会本质的方面,阴暗面也同样是事物的本质的方面,不管是对光明面的描写还是对阴暗面的揭露,都需要写出它们各处不同的特定环境中滋生的方面,尤其是人性中占其主流的思想意识,这样作品才具有真正的说服力和震撼观众心灵的力量。袁隆平就是在逆境中保持率真的英模人物。

戏剧是指一种有优秀内容的表演。作为现实题材的作品,《袁》剧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主人公所经历的命运颠簸与生活磨难,虽然刻意模糊了去政治化的时代背景,但是,编剧却没有回避特定时代背景下对人物思想的冲击,如对于同样处在浮夸风的环境下,袁隆平作为一个求实而严谨的科学者的态度,他不认可那个浮夸的结果,却把实现粮食高产作为自己人生的梦想与追求,并付诸于行动。该剧描写的是一个英雄人物,却不是简单的高大全的理想式的人物,或者是唐吉柯德式的幻想式的人物,尤其是剧中主人公对于他的理想表述也并非一厥而蹴,先是用“月下大棚”来呈现袁隆平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课堂”展现主人公的理想、抱负,“浮夸风”刻画的是他不人云亦云的科学态度,“自由散漫”的批评讽刺,反衬的是他的独立人格与孤傲性格,对于“天灾”的悲怜,则是一部催情曲,不仅是让我们看到了袁的大爱情怀,更看到了他不畏艰难探索科学高峰的决心。人物心里关系层层递进,由外入内,再由内到外,脉络清晰,一目了然。第二幕,袁隆平舍小家,奔赴海南培育高产稻谷,寻找野生稻谷,父亲逝世也未归家,完成了袁隆平这个人物的人性光辉的升华,观来真实可信。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艺术所要描绘的就不仅是一种一般的世界观,而是要从这种无定性的普遍观念进到有定性的人物性格和动作。”这就是说,在艺术构思中,从典型的环境到典型性格,要有一个沟通的桥梁,再现典型环境中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同样的环境,在安江农学院有许多学农的教师与学生,为什么只是成就了袁隆平这一个人哩?这就是一个英模人物的典型性。在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学农的农家子弟,有着朴素的大爱情怀,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在典型的环境中,外部冲突与内心冲突的艺术定势,造就了他典型的人物个性与崇高理想的实现。

三、写意舞台与现代质感的统一

音乐剧《袁隆平》由两幕戏构成,以中场休息为界断,场景转换无间断,该剧虽然有亚里斯多德强调的情节整一性,围绕着杂交稻这一中心事件贯穿始终,但在情节铺叙中则采用了布莱希特的布氏零散式片段结构的“间离”方法,以及电影蒙太奇分镜头方式,按照现实生活的行为逻辑,建立心象,借此来刻画袁隆平这个人物的舞台形象。如《月下大棚》、《课堂》、《丝带稻穗》、《月亮情侣》、《最后的结果》等。endprint

契诃夫说:“人应当一切都美:容貌、服装、灵魂、思想。”同样,作为音乐剧的舞台呈现,在音乐旋律、舞美道具、人物造型等,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景到结构,也应该一切都是美的视觉盛宴。《袁》剧的人物形象清新向上,舞美唯美,加上高科技技术的呈现方式,给观者以美的愉悦感。

《丝带稻穗》在情景设置中出现了两次,一次在安江的实验田里,袁与他的团队,包括董婕,发现了一棵果实饱满的稻穗,董婕欣喜地解开自己头上的红色丝带,系在稻穗上,愉景生心悸,音乐剧的主旋律“希望”响起,音乐剧的音韵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性的标志,孔子嫡孙孔颖达在注疏《乐记》时说:“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形状如此”此时的融情之音,使主题得到了充分的渲染,画面唯美写意又情感充沛。颗粒饱满的稻穗再次出现是在海南,烈日炎炎下,袁埋头在自己的实验田,此时是一种递进关系,袁的执着与坚持,也预示着成功就在眼前。

在舞台上同样出现两次的是一头堪真的水牛,这头比现实水牛更大更壮实的牛,其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加上袁隆平月下拉小提琴,袁隆平骑着自行车驮着一家人的活动场景,生活气息浓厚,而且符合袁隆平这个人的生活情趣。在十多年前,我曾经采访过已享誉世界的科学家袁隆平,生活中,他是一个不拘小节而平易近人,喜欢拉小提琴,悠扬的琴声是他繁重工作之余的心情放松;平常他也喜欢骑自行车,骑着奔波在田间小道,后来改为摩托车。这是闲话。编剧却很用心地呈现在舞台上,定格于凡夫俗子的个性魅力。

不可否认,这部戏导演着墨许多,随处可见匠心独具。月光下的情愫从来都是表达情人之间罗曼蒂克的方式之一,月下袁与董的翩翩起舞与电屏投影上的月亮里的舞蹈,美仑美奂。再如同一场景中,袁隆平在试验室的埋头工作与学生们在操场打球的慢动作的定格,画面镜头感观生动而新颖。

四、文学和舞台形象的融合

好戏都是要写情的。全剧分两条线来展开戏剧情节,一条主线是围绕杂交水稻这一事件,另一线则是辅助线,表述的是袁隆平与董婕的爱情。两条主辅情节线中,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情”字做文章。如果说对高产水稻实验的执着追求,是一种大爱,那么,与董婕的爱情则是志同道合的情深意长,使得袁隆平这个特定人物更加的血肉丰满。生活中事业与爱情密不可分,袁在追求理想的同时,收获了自己的人生伴侣。董婕是袁隆平的学生,董对袁的倾慕,像细雨润无声般,董参加袁的大棚蔬菜的实验,又在其他同学都去听别的老师高谈阔论时,她一个人留下来听袁老师的课。这里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爱慕,更是一种支持,一种陪伴。他们的定情之物放大镜,貼切而又喻意深刻。

一个戏剧性场面应表现一个人物或一群人物的激动情绪,以致激动了观众,使他们也发生情感反应。

“课堂”这一场戏的设置是对比,二位老师的课,在同一时间段,相交差的是两种不同的情景。显然,这是艺术的夸张,现实中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在这时出现并不唐突,编导演至少表达了两种意思,袁是一个坚持真理的人,那怕自己是少数,或者得不到众人的理解;二是董与袁的爱情萌芽,也预示着今后俩人无论经历多少风雨,都将永远陪伴。不过,此处袁隆平的语言表达略显生硬,明知众多学生奔往另一间教室,无妨来一句自嘲,表达自己几分复杂的心情。其实,人物的情绪波动也是推动戏剧发展的因素之一,也符合人性特点。

这部戏第一幕要比第二幕的叙事戏份要多,但第二幕剧中有一个细节设置的非常好,袁的团队在去海南的路途上,他们把种子捆绑在自己的腹部,用自身的体温来守护谷种所需要的恒温,几个身材瘦弱的大男人,在火车上挺着不正常的大肚子,此处可寻景而生意,在细节处理上若延伸笔墨,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情景设置。再如袁父的去世,舍小我,成全大爱的奉献情怀其诠释得不够充分,让观众想流泪却是泪水涌上来落不下的尴尬。是否可以采取戏情景设置来呈现,应该比用单纯的语言表述要更丰盈一些。这部戏的高潮应该是杂交水稻研究的最终成功,让剧中人与观众喜极而泣的场景略显简约。但整部戏是阳光的,可感的,有其独特的魅力。

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十分明确的单个人。”每个人身上都包含着某一类人或某一些人共有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欣赏戏剧的同时,其实是在享受着一种共鸣,一种理想,一种执着,一种美好,一种成功,或是另一个小小的自我。一级作家谭仲池执笔的音乐剧《袁隆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人物的平凡生活,一个看似普通人的不平凡,正如该剧所唱“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一种精神照亮明天。”

(责任编辑:蒋晗玉)endprint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袁隆平音乐剧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
向袁隆平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