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降低正在动摇美国社会根基
2017-11-11李海东
李海东
从“通俄门”暴露出的美国政治恶斗,到夏洛茨维尔市种族冲突、拉斯维加斯和得州的枪击案等显示出的美国社会族裔、阶级等矛盾的激化,美国社会有点乱。
近日又传出位于弗吉尼亚州北部亚历山德里亚的一个教堂打算拆除华盛顿和罗伯特·李纪念牌的事件。尽管华盛顿帮助建立了此教堂,但因华盛顿曾是奴隶主,这使得该教堂饱受诟病。另外,托马斯·杰斐逊和詹姆斯·麦迪逊两位美国总统也因奴隶主身份遭到一些人的抨击。都开始数典忘祖了,美国人的思想在变得混乱。这样的美国到底得了什么病?
首先,美国民众的国家认同意识在降低。乔治·华盛顿等美国国父群体为美国独立和政权建设作出了开创性贡献,长期被认为是美国国家认同的象征。在他们的设计和引领下,美国曾短暂尝试邦联体制,但因其弊端丛生而不得不放弃,最终制定了联邦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
联邦政府需服务并增强各州利益,但同时给各州保留了独立治理本州事务的巨大权力。联邦政府本身应对国内外严重危机迟缓乏力,对州利益要么忽视要么损害的现象在累积。在气候变化、医保、控枪等诸多重大议题上,各州实际上各行其是,联邦政府本身脆弱和功能紊乱,严重损害州利益,甚至有些州的政客喊出了脱离联邦的声音。
因此,美国国内当前普遍出现对其国父群体的道德谴责,继而疏离其建国理念的现象愈来愈多,独立宣言、联邦宪法等奠定该国秩序的基石性文件因与华盛顿、杰斐逊等开国者奴隶主身份的联系而被认为带有种族主义色彩,对其合法性的质疑也在日渐增多。
缺乏对国父群体的应有尊重与对现有联邦体制失望情绪的累积,导致美国民众国家认同意识的渐趋迷失。橄榄球等体育项目运动员藐视国歌和国旗的行为,就是典型一例。
其次,美国民众的身份认同意识在降低。传统上说,美国人的身份认同不是基于种族、宗教、习俗,而是基于约翰·洛克等思想家的启蒙理念,“美国人”身份认同标准的关键,是看是不是合格的“洛克人”。“洛克人”指的是信奉自由主义和宪政民主的人,这些主张是美国政治的指导理念。
两百余年历史中,美国融合同化庞大移民为“洛克人”的进程总体上顺风顺水,然而,全球化大潮下,庞大移民群体涌入美国与多元文化已成主流的现实,带来美国以往曾引以为傲的“合众为一”同化功能的严重失调。移民们以讲自己原有语言、信奉原有宗教、践行原有习俗为傲,教育、就业、医保等领域内反映多元文化的政策普遍推行。
“洛克人”这一美国人身份认同的根本标准已经被相当多的民众所漠视,他们更多是以族裔、性别来界定自己的身份。缺失了对美国人本身的身份认同,更加剧了塑造一个强有力国家认同的难度。
第三,美国政策精英群体构建的“美国叙事”可信度在降低。该群体坚信美国是“山巅之城”,其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不仅优越,而且普世适用,其意识形态全球化扩散是美国天然的“使命”。他们更相信,美国自身经历就是个成功故事,其他国家只能效仿美国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不过,冷战后近30年美国内政外交实践带来的现实是:美国自身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层面全方位的深刻撕裂,以及世界因美国强力卷入而爆发的冲突性事件在增多。
美国的确是个伟大的国家,但其冷战后的政策精英群体所提出和推行的内外政策主张,给其自身与世界带来的更多是悲剧故事。该群体缺乏换位思考的习惯甚至使其丧失了进行自我深刻反思的时机和勇气,以致美国民众对政策精英群体的不信任变得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当该群体的“美国叙事”为本国公众所漠然甚至鄙夷时,它又如何能被他国接受呢。
应该说,美国当前的有些“乱”已清晰展现在众多已发事件之中,这种“乱”目前尚可在法治框架下加以处理,但是国家与身份认同意识之“乱”,以及政策精英群体的失信之“乱”很难消除。如果无法应对此根本性挑战,美国将难逃其衰落的宿命。
大国发展之路通常坎坷,美国冷战后的经历告诉人们,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和身份认同意识是国家拥有持久稳定秩序的前提,政策精英群体推动此认同形成的努力将会凝聚民众,帮助国家赢得国际尊重,反之,将招致民众摒弃,使国家的国际声誉受损。▲
(作者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