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拥抱网络的少年人
——《永远的超级四班》创作手记

2017-11-11伍美珍

小学生优秀作文(高年级) 2017年12期
关键词:成年人电脑作家

伍美珍

拥抱网络的少年人
——《永远的超级四班》创作手记

伍美珍

故事创作背景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上网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除了用电脑上网,他们还有更加方便快捷的上网途径,比如用手机、用平板电脑。

我觉得,现在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过于依赖网络了。他们每天花很多时间泡在网上,以至于大大减少了阅读图书、报刊的时间,也减少了在室外活动的时间。

因此,我对孩子上网的态度是:希望他们少一点儿时间上网,多一点儿时间去阅读图书或者做户外运动。

但是,在写《永远的超级四班》这个故事的2008年,电脑和网络还是比较新鲜的东西。很多人对这些东西不是很了解,甚至把电脑和网络当成“洪水猛兽”,生怕孩子被吞噬。因此,很多成年人(老师和家长)对于孩子上网是严防死守的,拔网线、收键盘等事件时有发生。

孩子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天才的把握能力。因此,孩子对于电脑和网络的态度,自然和成年人相反,这样就形成了生活中的诸多矛盾。

作为新生事物的互联网

在作家中,我是属于较早接触互联网的。早在2001年,我就和另外两名作家一起开设了我们的个人网站,借此和小读者形成了频繁、直接的零距离互动。而且,我也会把新写的小说及时贴到网上,随时获取读者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这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此外,我还通过网络认识了许多爱好写作的小作者,于是做了一件和写作同样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选编这些小作者的小说等稿件,为他们出书。迄今为止,我已发掘出了五百多位小作家,这使我觉得很骄傲。

如果不依托网络,我就不会做到像今天这么好。所以,对于上网,我一直都持积极态度。我一直都认为,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不利用起来十分可惜,也对不住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我也注意到,成人对网络的态度也在逐渐转变,由一开始的盲目排斥到慢慢接受。后来我收到了一封读者邮件,写邮件的孩子在信中描述了他们喜欢的班主任“小叮当”(这个

外号多可爱),说班主任很开明,支持学生读课外书,不反对学生上网。于是,我一下子就产生了一个创作灵感:写一位这样的老师,写一个这样的班级故事。

于是,四班的故事就在我的脑海里开始构思了——这个故事必须是和上网有着密切关联的。

年轻的老师和精彩的班级

为什么会选择四班呢?因为读者来信中小叮当老师的原型,和“阳光姐姐小书房”系列故事中四班新来的班主任胡老师有太多的交叉点:他们都很年轻,和学生之间零距离;他们都对新鲜事物保有好奇之心;他们都上网,有自己的博客,利用网络和学生沟通,鼓励学生大胆用好网络这个工具。

当然,作为老师,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上网,也是我在小说里必须描写的重要情节。

故事的主角我选择了华汪德。他本来是个网络小菜鸟,但他的死党秦超逸是个网络“大虾”。在秦超逸的帮助下,华汪德由一个小菜鸟华丽转身,成为班级论坛版主,还通过写博客展示了自己写作的天分,成功跻身“阳光家族”小作家行列。不仅华汪德被网络改变了,整个四班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了“超级四班”。

如果你读了以后,怀疑电脑以及互联网的作用是否真的有这么大,那么我会告诉你一个事实——电脑和网络开启了低龄化写作的时代。如果说,在很早以前我们偶尔能发现一两个用笔和纸写作的“少年作家”并以之为稀罕物,那么,现在因为电脑写作的普及,更多的孩子在键盘上敲出了自己的小说和故事,而网络的普及又使得他们的写作不再孤独。爱好写作的孩子们可以随时在网上聚集,相互交流,形成群体化的创作状态。这是非常好的一个状态,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能娴熟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声。这一切,电脑和网络功不可没。

一点说明

当然,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更方便快捷的电子媒介的出现,网上的东西更加杂乱和碎片化。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上网已经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如何抵御网络的一些消极诱惑。这也是成年人必须面对的难题。我的这篇小说描绘的是某一个特定时代的状况,虽然不能代表今天和将来,但这算是一个忠实的记录吧。

伍美珍,“阳光姐姐”品牌书系主创及主编,共出版少儿读物一百余部,代表作有“阳光姐姐小书房”系列、“同桌冤家”系列、“阳光姐姐嘉年华”系列、“同桌冤家走天下”系列、“魔女向前冲”系列、“小公主和矮爸爸”系列、“古怪地球班”系列等。作品多次登上全国少儿畅销书榜,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蒲公英少儿读物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作品多次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及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向中小学生推荐书目,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丹麦、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出版。

猜你喜欢

成年人电脑作家
成年人的告别
电脑
作家的画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成年人爆笑日常
成年人的辛苦
强化学习及其在电脑围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