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百零四回 “旅游处方”显仁心 “院士风范”藏大爱

2017-11-11碧海风

党员干部之友 2017年11期
关键词:吴杰药方院士

□碧海风

第一百零四回 “旅游处方”显仁心 “院士风范”藏大爱

□碧海风

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有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形象地诠释了医生职业的本质,说明医学的最大价值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安慰和帮助病人。

近日,媒体曝出的一则“旅游处方”的新闻获得无数点赞。

49岁的万女士,两个月前开始莫名出现肠胃不适,常常感到反酸、腹部胀气。起初,万女士自行去药店买来些胃药吃,但没有任何效果,肠胃依旧不适,体重下降了近10斤。去过多家医院做检查,也没有发现什么器质性疾病。

10月9日,万女士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消化内科求诊,向医生诉说自己的苦恼。接诊的消化内科主任吴杰发现万女士神情紧张,言语中透露着焦躁不安。吴杰跟她拉起了家常:“最近家里有没有遇到心烦的事情?工作上有没有什么不顺?”万女士回答:“家庭生活挺好的,工作上也没遇到什么不顺。就是今年49岁了,明年一开年就要退休,想到即将离开工作这么多年的单位和同事,心里很舍不得,又对退休后的生活比较惶恐,在家里没少焦虑。”

听完万女士的话,吴杰没给她开任何药,而是建议她休息一段时间,出去旅游,万女士将信将疑地离开了诊室。16日上午,万女士又到医院找到吴杰,高兴地说:“吴教授,上周看完病后,我听您的话和丈夫开车出去自驾游玩了三天。游玩的过程中胃痛胃胀慢慢都没有了,现在感觉蛮舒服。”据统计,这位医生每年都要开出近千张这样的“旅游处方”。

这样的“治疗方案”,称之为处方,其实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从医生的解释来看,人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时,容易诱发功能性胃肠病,病根在心理。而这种病靠药物很难治愈,需要寻求释放精神紧张的途径,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自然就能缓解症状。准确地说,“旅游处方”更像是基于专业基础的一种医疗建议,通过旅游改变生活环境,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当然,每年近千个“旅游处方”是否真的每个都有效,尚无法确定,“旅游处方”也不必“神化”,但这样的医者思维无疑值得肯定。

近些年来,民众看到了太多“天价药方”。部分医疗机构和医生为了牟利,总是喜欢开高价药、大检查,甚至不顾患者病情,在治疗之余,又额外开些没有疗效只是为了赚钱的药物,造成民众的医疗负担加重,饱受看病贵之苦,身体也受到过度用药的负面影响。因而,各地一有报道“小药方”案例,诸如一元药方治病等,总是会受到患者与民众的点赞,因为这种药方折射出患者利益大于经济利益的可贵价值观,也由此彰显出医生的崇高医德医风。

“旅游处方”其实和那些好医生开出的“小药方”一样,其意义不在于“旅游”,而在于为患者着想。医生秉持了仁心仁术精神,站在患者的立场上考虑,并非只顾冲业绩、赚钱,不一味开大药方,而是耐心了解患者的致病原因,采取“心病用心药”的策略,不仅为患者省下医药费,还避免了药物的负面影响,可谓是真正的良医。“旅游处方”虽然显得有些另类,却既有医疗专业依据与效果,又饱含医生耐心与关爱,实是“爱心处方”。

须知:医学不是技术的产物,而是情感的产物;行医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使命。因此,只有让医学走出商业交易和技术崇拜的误区,医患关系才能回归本位。

正所谓:

但愿世间人俱健,

不惜架上药生尘。

近日,87岁的中科院院士卢永根选择将880万元积蓄全部捐出,无偿献给教育事业,作为“最后的贡献”一事刷爆了朋友圈。

因患重病,87岁的卢永根自觉时日无多,与夫人徐雪宾商量,决定捐出所有积蓄。老两口相互搀扶着来到银行,将10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因每笔转账都需输密码、签名,前后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

卢永根夫妇没有将财产留给唯一的女儿,一共捐出8809446元。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大胜看到卢永根用颤巍巍的手掏出牛皮纸包裹着的一叠存折时,忍不住热泪盈眶。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

一名老科学家,用无言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与他的“倾尽所有”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卢永根家中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帐子用的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几张还在使用的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去过他家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印象:家徒四壁。

平日里,卢永根常常拿着一个半旧饭盒,与学生们一起排队,一荤一素二两饭,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慢慢地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卢永根总会善意提醒那些浪费饭菜的学生:“多少棵水稻才能长成一碗米饭?”

这样的“院士风范”并不少见。92岁的崔昆院士一件衬衫穿了30多年,却累计捐款400余万元,甚至将自家的轿车都捐出去;已故的徐祖耀院士,起居室狭小不堪,找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而他却累计捐出500余万元……在这些老科学家眼里,财物重于泰山,一粥一饭、一丝一缕都不敢浪费;财物也轻于鸿毛,当他人、社会有需要时,他们可以倾囊相赠。

这些朴实无华却光辉照人的院士,为何能频频打动人心?除了对名权利的看淡,还在于他们对科研事业的以身相许、兢兢业业。就像卢永根院士为了水稻研究,年过七旬依然翻山越岭,寻找珍贵的稻种;印遇龙院士平时身着冲锋衣、脚蹬运动鞋,以备随时进猪栏工作;赵淳生院士为了研究超声电机,三餐不定时,有时烧一锅粥和菜,吃上一周……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老一辈知识分子全身心的奉献情怀。他们不追求生活上的奢华,不攀比物质上的享受,日复一日地工作,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建下盖世功业。他们对社会与国家有一种崇高的责任意识,年迈的他们仍在与时间赛跑,将自己的最后时光、具有的知识与经验,甚至个人的财产,全都贡献给他们深爱的科学、祖国以及人民。

“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这样一种仰望星空的精神成为所有科学家的共同信仰,继而成为知识群体和社会大众的共同信仰,我们的民族才能在新时代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此正是:

齿德俱尊青松志,

霁月襟怀长者风。

黎 青/图

猜你喜欢

吴杰药方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张老师的“药方”
How to keep healthy
重楼:梁春宏的脱贫“药方”
弩药方提取工艺的优化
高级中医开色情居家 SPA,拿“快钱”怎能供养爱情?
给企业家腐败现象开“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