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剧锣鼓在成都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探索

2017-11-10侯斯琦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0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侯斯琦

摘要:本文是以川剧锣鼓器乐教学为研究,揭示川剧锣鼓经节奏教学活动基本规律为目标,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为指导,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为主场,在借鉴锣鼓经民间传承的特点和符合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让学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提高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能力,树立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意识。

关键词:川剧锣鼓;锣鼓经;课堂教学

川剧是我国优秀的戏曲剧种之一,川剧锣鼓是川剧音乐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川剧锣鼓的语言主要是音色和节奏。在音色上,川剧锣鼓乐器有板鼓、大锣、大钹、堂鼓、马锣、小锣、苏铰。在这以上不同的乐器在不同场合起着塑造音响色彩、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情感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在节奏上,锣鼓经实际上是一种简化版的锣鼓总谱,用文字谱形象地记录下锣鼓合奏的整体音响,表示出各个打击乐器声部的基本节奏。川剧锣鼓经是用四川方言来形象模拟乐器音响特征的字,将各种的锣鼓声点按照实际音响与节奏进行口头的诵读。川剧的锣鼓经反映了四川民俗生活的特点,传统艺人们用锣鼓点子将自然生活中存在有声、无声等各个方面的高度抽象模拟,有着独特当地文化和独特的节奏特色,体现了四川地区特有的音乐风格。

一、川剧锣鼓与器乐教学

(一)在课堂中川剧锣鼓与器乐教学的现状问题

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中,普遍实施的乐器多为口琴与竖笛。在器乐教学上,乐器比较单一化,不能有效的进行器乐的合奏等多声部的训练,而正是因为乐器的单一,导致没有系统的、完整的适合演奏的乐曲,大多数小学生通过口琴、竖笛等乐器吹奏的乐曲都以儿歌、声乐作品等。所以这并不是器乐教学的实质与意义所在,不仅仅重在是用乐器演奏的方式学习歌唱的作品,而在于器乐上。器乐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一套完整且系统属于这个独有的乐器才能演奏进行的音乐。从学堂乐歌开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已经经历了百余年。中小学发展音乐的不平衡,作为音乐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器乐演奏,是整个音乐教学链接中最薄弱的环节,但在音乐课堂上不能普遍有效的进行器乐教学,而大多数的情况则是重视器乐的校外培训,忽视本民族的器乐教学进入小学的音乐课堂。

值得肯定的是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研究者已经意识到应发扬自己本民族民间音乐,许多音乐教师都在为成都本土音乐进入课堂开展实践活动。在川剧锣鼓器乐教学的研究与调查工作比较薄弱,尝试国内在做小学阶段的民族器乐教学研究的论文不多,从总体形形式上分析,小学阶段中国民族器乐的教学虽然步履维艰,但仍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上进行探索。首先是怎样将民间锣鼓与学校教学相结合,打破民间与学校在传承之中的隔阂,川剧锣鼓多以师徒教学,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法。乐器教学中,具有演奏技能的教师少之又少。当下时兴“戏曲进校园”等,提倡一些将中国音乐进行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怎样做到进课堂,最主要还是得以实践研究。所以如何构建一条适合学校教育教学的锣鼓在目标层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川剧锣鼓器乐教学在课堂中的可行性

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在小学阶段学习川剧锣鼓器乐教学时进行传承和发扬本土民间音乐有效方法之一,也是重要手段之一。

学习川剧锣鼓入门容易,每个人都能敲,所以学生能产生兴趣并学会它,能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川剧锣鼓曲目比较多,内容丰富,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通过川剧锣鼓演奏出来的音乐,具有戏曲中独有的韵味,非常能代表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川剧锣鼓曲目难易程度也是由浅入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阶段性,可以选择难易程度,逐步递增,在演奏中能实现自我,在音乐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在现在的小学课堂中广泛实施的乐器为口琴与竖笛。在器乐教学上乐器比较单一,在团队合奏上不能有效的进行,一套锣鼓的花费少,在一些成都的小学中已有锣鼓乐器的配置。川剧锣鼓器乐教学能够有效地进行团体合奏,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兴趣。在川剧锣鼓课堂教学要求中要求每个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对节奏、旋律、身体的律动、合奏、齐奏等方式来感受,体会民族民间音乐的美感。

二、川劇锣鼓经与节奏的训练

(一)在课堂中节奏教学的现状问题

川剧中锣鼓经教学其实是一种节奏的教学方法。节奏,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都并不陌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节奏是必不可少的,最基础的要求就是对节奏感的培养。也可以说,节奏感是学生形成一种良好感知音乐的能力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在平常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对节奏概念的理解有所偏差,学生之所以对节奏训练缺乏兴趣,在于传统的教学中通常对节奏的教学在一种静止的状态下训练,让学生读出节奏时值或是简单的拍手练习。使学生对于节奏的认知是片面且单一的,把节奏看成是一种数理化的关系,认为节奏就是音符时值关系组合。这样违背了音乐原本性,教师对节奏的训练往往忽视了节奏能带动身体上的律动,忽略了节奏与人之间的相互运动。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亲生参与,在音乐活动中对其节奏能力加之训练。也正是由于在音乐活动中缺乏对节奏教学的系统性、针对性的训练,面临学生对节奏教学不敢兴趣,感到空洞乏味,最终使一些学生不能从心理和身体上感到节奏教学的实质意义。

从知识上,学生学习的内容多以西方节奏型为主,在民族民间多声部的节奏素材了解的比较少,从而导致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走向边缘,而西方音乐则成为我们学习的主流。在多元音乐文化的背景下,应该树立将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承的意识,逐步渗透出中国传统的音乐的节奏特点,让学生能自主的参与接触我国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了解认识到中国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熟悉民间风俗、家乡民歌传统旋律,了解我国的传统乐器,民间歌曲以及传统的音乐表现形式,能促使学生掌握我国本民族多声部节奏的语言特征特点。

从演奏技能上,普遍学生对自己所学的节奏不能学以致用,缺乏自身的创造能力。在我们以往学习节奏训练时,节奏的来源大概都是一些随意组成的节奏型,缺乏连贯性和统一性,节奏之间的连接多于平淡和枯燥,只是一味地把节奏读出来或者用拍手的方式训练。导致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对节奏的感知不明显,不能深刻体会节奏所带来的动态美。学生对节奏的训练没有情绪和感情,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就不能激励他们参与的能动性,导致对音乐活动提不起兴趣。

(二)川剧锣鼓经节奏教学的可行性

1.本土化、方言化

川劇锣鼓经来源于多锣鼓音色、音响的特征进行口头的说唱模仿,川剧锣鼓经的文字谱主要用汉字与简谱节奏符号来记录打击乐的独奏、重奏等整体音响的记谱方式。具有中国音乐的自身特点。川剧锣鼓经中用来模拟乐器音响效果的生字称为“状声字”,“状声字”采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间艺人用贴近当地的音效方言来念唱锣鼓乐,并用最接近的发音的字来进行记录。锣鼓经的念唱,体现了中国音乐中包含方言的音感、音色和韵味。中国打击乐直接以方言作为传播和记录音乐的体裁,蕴含了民族民间音乐的本土化、地方化的特点。

在成都小学音乐课堂中,我们通过用自己的方言念诵本地的传统的音乐,人人都能学,通过说唱的方式念出带有地方化的节奏,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学生平时在学校生活中大多以普通话进行交流,而在音乐课堂中用四川话念唱川剧锣鼓经,听起来有亲切感,容易上口。学生能接受它、喜欢它、学习它、感到非常的奇妙,而且在念唱川剧锣鼓经的教学的过程中不由自主的很带有节奏的韵律感。

2.容易上口,注重背诵

川剧锣鼓经是民间艺人对生活各种事物形象的高度模拟,正是由于它的生动形象,加之富有节奏感的特点,使念唱者觉得容易上口的感觉,川剧锣鼓经的记录与传承都是直接念谱、听谱、再之背谱。在这些的基础上,使念唱者强调对音乐的记忆,这对于他们那说音乐的听觉能力、反应能力有着显著的提升。音乐由被誉为是特殊的语言,经常念唱乐谱可以提升视唱练耳的能力、许多学者与专家也在挖掘锣鼓经节奏的内涵,把“锣鼓经”运用到教学中。都充分体现锣鼓经在实际教学中的意义。川剧锣鼓经口传心授的方式也使传唱者、演奏者在不知不觉中对语言的记忆能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老师不停的反复念唱川剧锣鼓经,学生根据老师所念唱的锣鼓经进行听辨其中的文字有哪几种?锻炼学生的练耳能力,老师再在黑板上出示锣鼓经的文字谱,学生进行视唱。通过文字的读谱得出应该选用的音响效果,选择合适的乐器。锣鼓经是一种简化版的锣鼓总谱,让学生亲身参与完整的将各个声部的节奏敲打出来。

3.注重感悟与即兴能力

在锣鼓经文字谱中大概用文字记录节奏与音响效果的一个框架,在实际的演奏中,民间艺人可以根据在这个框架的大致下,可以采用即兴的演奏加花,这是演奏者的再创造的过程。正是由于演奏者的即兴发挥,才使锣鼓经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反映了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注重感悟的思维方式,不同于西方精准记谱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创造力与即兴发挥的能力,学生常常脑海里没有固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让学生即兴创编节奏是觉得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川剧锣鼓经的节奏内容丰富,通过聆听,感受音乐。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口传,再到学生在对锣鼓经的背诵,对锣鼓经的节奏已经非常熟练的情况下,学生在这样的特定的条件下,通过自己对这段锣鼓音乐的理解,学生是可以用即兴的方式编创出有中国特色的节奏韵律。

三、川剧锣鼓与素质教育

(一)学习川剧锣鼓演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川剧锣鼓音乐的特点在于每一乐段的音乐都在一个基本节奏下反复演奏,在其中只有个别的乐器有所适当的变化,一直演奏到乐段结束位置,因为速度没有发生变化,不停的强调特定的节奏,提供给了学生练习的机会,得益于锣鼓音乐非常稳的速度和非常准的节奏。

锣鼓音乐是没有音阶,没有调性,但也不是没有音高的。锣鼓乐器是具有色彩的,如大锣宏亮、强烈、豪壮;小锣则清脆、文雅。乐队的音域较宽,力度变化,音色对比非常强烈。学生学习锣鼓音乐可以从音色的变化,音量大小的对比,速度的变换等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学习川剧锣鼓经,可从单声部的基本节奏训练开始。如:罢 打打打打 丨状丑当丑 当丑当丑丨当丑当丑 当丑当丑丨壮壮壮壮 壮壮壮壮丨在念唱中,先将基本节奏背熟。学生在对这四个文字所对应的乐器和演奏方式进行多声部组合练习,学生分组后,用同一的速度进行合练,掌握各声部的字节和音值,根据字节变化要求,作出力度的表现。通过锣鼓合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合奏能力。锣鼓合奏大概有四五件乐器,可以将学生分成四部或五个声部,练习复杂的锣鼓合奏,确实能锻炼学生心中有数,各个声部独挡一面的能力。

(二)学习川剧锣鼓经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通过对锣鼓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音乐欣赏能力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以及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最简单直接的音乐赏析就是用传统的民族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背景以及个人对音乐的感想。锣鼓音乐与民间曲艺、各种戏剧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在学习川剧锣鼓音乐中,逐步了解民族音乐,提高多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喜爱渗透到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

参与音乐的审美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在川剧锣鼓演奏集体音乐活动中,需要学生的集体协作的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要把锣鼓音乐演奏好,需要每个同学感受集体的协调性。

四、结语

川剧锣鼓经中可为练习提供了丰富的节奏素材,民族民间音乐多声部的节奏练习丰富教学内容。通过锣鼓合奏的训练,锻炼学生合奏能力,培养学生集体精神。学生学习川剧锣鼓经,真正熟悉并掌握我国民族多声部节奏语言和特点,为民族音乐艺术实践打下基础。从目前来看,怎样将民间音乐与学校相结合,打破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学校之间的隔阂,还有有待于大家的共同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管建华.中华文化作为母语音乐教育的性质和意义[J].人民音乐,1996(1).

[2]陈俐君.如何拓展川剧中打击乐的艺术表现力[J].艺术科技,2015(8).

[3]方策.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学习的兴趣[J].科教纵横,2011(1).

[4]王国强.民族文化进校园特色发展育新人[J].中国民族教育,2011(5).

[5]钟善祥.四川民俗与川剧打击乐[J].四川戏剧,1988(10).

[6]黄琪雅.潮州锣鼓经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4(12).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导入策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
对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