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诗意总相宜
2017-11-10蒋逸琰
蒋逸琰
摘要:作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关于林清玄散文的研究不在少数,而为了能够一表林先生散文带来的恬淡清玄、浑沌淳朴之感,本文从心境恬淡、清欢难得、人间至味是清欢三个角度对林清玄的《清欢》进行了品评,希望由此能够使更多人喜欢上林清玄的作品。
关键词:林清玄;《清欢》;散文
初读林先生的散文,笔者总以为这般文字出自多愁善感的江南女子之手,因为林先生的散文往往给人宛若江南四月烟雨的清明安宁、亦或是有如十月深秋的雨落飘零之感,但在完成《清欢三卷》的阅读后,林先生的儒雅士子形象却在笔者心中深深扎下了根。林先生于32岁入山修行、35岁出山四处参学,而这一经历正是其文字脱胎换骨的关键,林先生将《清欢三卷》称作以真诚之心、感性之笔、融汇多年智慧精华完成的作品,其自身经历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
一、心境恬淡
《清欢》是林清玄《清欢三卷》的开篇,这一开篇所展现的以小平凡生活诉说生活点点清欢内容,为《清欢三卷》奠定了总体的基调,林清玄本人的文风也展露无遗,正如林先生所说“失去了清欢的平凡,便是湖中的鱼儿不在”。《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是苏轼的一篇词作,而将这一词作作为《清欢》的开头,清欢的意境便通过一幅春日郊游图得到了直观展现,无论是“雪沫乳花浮午盏”、亦或是“人间有味是清欢”,林先生所追求宁和心态的心境都展露无遗,这种心境并不是单纯的追求平静的生活,更多的需要人享受这种生活。很多人对乡间的生活往往抱有无聊、烦躁之感,但林先生这类人想必能够在同样的环境下享受到“水声蝉鸣、月朗风轻、穿山越水之意境”,这或许就是林先生与我等俗人最大的不同吧[1]。
二、清欢难得
为了探究清欢的真意,林先生在文章中提及了多种受人们推崇的生活状态,但无论是李白的无拘狂放、还是杜甫的无奈,似乎都与清欢一词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也许就是清欢难得的原因所在。清欢本身属于一种林先生提及的较高人生境界,这一境界能够使人不受现代社会忙碌喧嚣的干扰,但现实生活中往往很少有人能够达到清欢的境界,因为无论是生活所迫、或是功名利禄,似乎均与清欢一词存在较大隔阂。在现代社会中举目四望,酒酣呼喝、热闹喧嚣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可以说现代人的生活更多的处于一种灯红酒绿的“狂欢”之中,这点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追求时髦、讲究排场中均展现无疑。虽然很多人能够居住在隔音良好的公寓之中,但现代社会独有的喧嚣却并不是一间公寓所隔绝的了的,正如林先生在《清欢》中提及的眼要清欢、耳要清欢、鼻要清欢、舌要清欢、身要清欢、意要清欢均不可得。
现代社会的到来使得青山绿水、清新空气、宁静和谐、清凉净土、智慧空气日渐珍贵,快节奏的生活也使得简单的捧书细读、驻足聆听也变得日渐陌生,盼清欢而不可得似乎由此也变得理所当然。《清欢》中林先生用质朴而简单的语言描述了何为清欢,这一描述似乎给人一种清欢易得之感,但转眼间对文天祥、欧阳修、纳兰性德、王国维等人的品评,却抒发了人生无常之感,清欢的难得由此显露无疑。不过在笔者看来,林先生虽然在作品中对现在社会多由贬低,但其本人最推崇的应是在“热闹喧嚣的社会中发现那难得的清欢”,而这就要求人不仅需要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做到游刃有余,更需要拥有一颗善于寻找清欢的心[2]。
三、人间有味是清欢
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亦或是“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类似的清欢似生活往往给人遥不可及之感,林先生在《清欢》中也明确提及了远离烟火繁华人间都市的困难,但更深入品读《清欢》一文却不难发现,林先生虽然推崇从一花一叶中品位红尘诗意,但在喧嚣烦躁的现代生活中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却可以视作清欢的更高境界,这一认知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经常提及的“大隐隐于市”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流人物不仅仅是能够体会人间清欢的人物,其更需要在喧嚣而浮躁的社会中品位清欢,由此可见林先生希望《清欢》一文能够使更多人认识到守住自身心灵净土的重要性。为了真正寻求人间清欢,守住心灵净土是前提,而跳出生活束缚则是具体的步骤,由此实现的生活中乃至生活外美的追寻,才能够真正提升心灵的品位,清欢由此自然将变得简单易得。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往往过于世故和机智,闲适和高雅卻逐渐离我们远去,而随着计算机与智能手机普及下信息时代的来临,追求“清欢”的难度似乎进一步提升,但在品读了林先生的“清欢”一文后,笔者认为现代人追求清欢未必需要遁入山林,同样也无需拒食人间烟火,只要在面对现实生活的时候少一些炒作的热闹、少一些虚伪的笑脸,反之多做一些尽心的实事、多一些坦然的真诚,人们由此就能够真正走上追求人间清欢的道路,或许在这一道路上的我们永远无法达到先哲的高度,但哪怕是片刻的清欢,生命的真谛也将给我们的生活中带来一种其清淡的欢愉。
清欢一词虽然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清淡的欢愉,但其同样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胸怀、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乃至一种人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偷得浮生便日闲”、“非宁静无以致远”均可以视作清欢的具体展现,而就笔者看来,清欢的人生境界与知足、自得、淡泊、宁静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哪怕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被各类俗事所充斥,但哪怕是在疲惫不堪的状态下,拥有清欢境界的人也能够在走进公园后感受到祥和宁静、花香萦绕,尘世间的喧嚣由此将即刻远去,红尘的浮华也将恍然间成为过眼云烟,虽然尘世中的一切并不会因这种感悟而改变,但由此我们就可以真正品位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清欢。在《清欢》的结尾,林先生引用了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中的诗句,而从“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中,第一流人物的风采展露无遗,而就笔者看来,清欢正是第一流人物的标配,由此可见在喧嚣尘世中品位清欢滋味的重要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林清玄通过散文《清欢》提出了一种新的人生境界。而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关于清欢这一人生境界的品读,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清玄对清欢的认知。因此,在林清玄相关的文学研究中,本文内容便可以发挥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小兵.于“一花一世界”中感悟人生欢愉——读林清玄《人生最美是清欢》[J].劳动保障世界,2016(13):78.
[2]马浩铭.人间有味是清欢[J].当代电力文化,2014 (10):104.
(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铁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