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宝山:调声山歌令我痴狂
2017-11-10
在儋州,提起唐宝山,几乎没有人不认识他。每逢春节来临,人们到商场去购买年货时,有一样东西非买不可,那就是唐宝山的山歌剧影碟。正月期间,倘若你到乡下的村边或小巷行走,你会发现,唐宝山山歌声浪此起彼落,天真的孩子们在玩耍中,嘴里还唱着刚刚学会唐宝山的经典唱段。可见,唐宝山的山歌剧已融入儋州这块热土里。
早在1980年,他便成立了唐宝山歌剧团,成为儋州最具影响的民间文艺团队,唐宝山也被称为“调声山歌王”。
唐宝山出生在儋州三都镇农村,当地是调声流传最为久远的地区,他从小耳濡目染,唱得一嗓好调声、山歌。
1960年代,在采石场砸石头时,唐宝山的调声、山歌已经很出名,周边村庄的人经常过来和他“对调”,一比高下。调声让枯燥劳累的日子陡增了乐趣,由于他的调声幽默风趣,广受附近村民喜爱。
1970年代,唐宝山开始了儋州调声山歌的创作和编剧工作,成绩显著。1976年在儋州北部大寨办山歌队任总编导期间,编写山歌2000多首,在当地城乡巡回演出160多场,深受群众欢迎和追捧,获群众赠送锦旗130多面。
1980年,唐宝山以自己的名字组建“宝山歌剧团”,组团伊始,家人反对、演员家人阻拦和没有资金成了三只拦路虎,唐宝山凭借他自信、耐心和过人的口才,说服了家人和演员的家人,并从农行贷款3000元作为启动资金,一个只有12人的山歌剧团终于组建起来了。山歌剧《观音庙》是唐宝山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演出首战告捷。之后,山歌剧 《秦香莲》在儋州城乡演出引起轰动。从此,宝山歌戏团名声鹊起。各个村庄竞相来包场演出。
在结婚、祝寿、搬遷、子女上大学等喜庆之日,请一个调声队来演出,已成为了儋州人的一种传统。如果能请到唐宝山歌剧团,听唐宝山编排的调声、山歌,那是要吸引很多乡亲朋友前来助兴的。那个年头,农村用电照明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而因停电中断演出也如家常便饭。有一次,在潭龙村演出,戏刚过半就停电了,本想改天再演,没想到看戏心切的群众,立即回家拿出平常下海捕捞鱼虾的火把,让青年人站在舞台的四周,轮流掌火把为演出照明,演出结束后,群众点燃了事先准备的鞭炮祝贺演出成功。老百姓的盼戏、爱戏的热情,深深地感动着每个演员。白天,女演员们主动给五保户挑水、洗衣服,每到一个村里演出,演员们吃的大米几乎都是群众无偿赞助的。每当离开村的前一天,村里总要杀猪宰羊,设宴欢送。
据了解,唐宝山编写儋州山歌剧,总是把最熟悉的故乡人物、新近发生在身边的事放进作品里,他知道乡亲们爱看些什么,他知道哪些语言能让人笑破肚皮,他知道哪些唱词能让观众眼里含着泪花。
不仅如此,唐宝山歌剧团还协助政府部门,进行各种宣传、发动工作。2006年,该团同儋州市司法局奔赴海口监狱,为服刑人员谱写普法教育的儋州调声山歌,作乡情普法教育。2006年,该团编排搬迁山歌、调声《建设美好家园》,在洋浦地区巡回演出30多场,教育群众,推动了洋浦搬迁工作。
唐宝山为弘扬和创新儋州的山歌、调声,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回报。2008年2月,他被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级儋州调声代表性传承人,对此,他表示:“从年幼到现在,调声山歌是我生活的乐趣,令我痴狂。我们要代代传承好调声、山歌这些儋州独特的民间文化遗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