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潇洒梅花过客稀—首都博物馆所藏胡宗蕴书画

2017-11-10倪葭

中国书画 2017年8期
关键词:舍人中书孝经

◇ 倪葭

潇洒梅花过客稀—首都博物馆所藏胡宗蕴书画

◇ 倪葭

首都博物馆收藏有明代中书舍人胡宗蕴所作的《墨梅图》卷与《孝经》中第五章。梳理关于胡宗蕴的有限资料,可知传世作品甚少,所以首都博物馆所藏其书法与绘画作品可补画史不足,因而弥足珍贵。

一、中书舍人胡宗蕴

胡宗蕴,一作韫(1372—1461),原名景珙,号爱梅道人、好古道人,永嘉豫章村〔1〕人,胡襄〔2〕后。永乐初由黄淮举荐,由布政司吏征为中书舍人,能书善画。本文讨论的《墨梅图卷》及《孝经》第五章,胡宗蕴皆落款“中书舍人”。

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曾广征天下的著名画工到北京,进行宫殿、寺观的装饰布置。他选拔能文能书之士,进入文渊阁,拿出所藏历代碑帖,让他们学习。又打算仿照宋代建立宫廷画院,命大臣黄淮选拔端厚而善画者前来任职。〔3〕胡宗蕴在宣德四年(1429)〔4〕由黄淮举荐入朝,起为中书舍人。

谈到胡宗蕴被推荐入朝,就有必要谈到引荐胡宗蕴入朝的黄淮。黄淮(1367—1499),字宗豫,号介庵,永嘉人。洪武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明成祖、仁宗、宣宗时宰辅。

中书舍人是古官名。三国时候的魏国曾在中书省设中书通事舍人。晋及南朝各代沿置,至梁,直称中书舍人。隋、唐、两宋时期,中书舍人(名称时有变化)为中书省的要职,地位相当尊贵。金、元两朝不设。明朝中书舍人为皇帝的近侍臣僚。〔5〕

据《明史·职官志三》记载,“中书科,中书舍人二十人,从七品。直文华殿东房中书舍人,直武英殿西房中书舍人,内阁诰敕房中书舍人,制敕房中书舍人,并从七品,无定员。中书科舍人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事。……文华殿舍人,职掌奉旨书写书籍。武英殿舍人,职掌奉旨篆写册宝、图书、册页。内阁诰敕房舍人,掌书办文官诰敕,番译敕书,并外国文书、揭帖,兵部记功、勘合底簿。制敕房舍人,掌书办制敕、诏书、诰命、册表、宝文、鱼牒、讲章、碑额、题奏、揭帖一应机密文书,各王府敕符底簿”〔6〕。

胡宗蕴所授的中书舍人,“可谓‘以书取仕’。这类中书舍人可加衔,一般不能升迁”〔7〕。

[明]胡宗蕴 墨梅图卷

纸本墨笔 27.5cm×123.4cm 首都博物馆藏

款识:好古道人写。

钤印:宗蕴(朱) 中书舍人(白) 秉忠(朱)

胡宗蕴于宣德四年(1429,一作正统初)致仕归乡,谢环曾作《送中书舍人胡宗蕴归田》〔8〕,但歌咏的正是胡宗蕴荣归故里的事情,现录文如下:“老来凤诏许荣归,读抱恩光入翠微。金马渐辞清夜直,玉堂暂解早朝衣。苍茫古树茅檐静,潇洒梅花过客稀。此后琴樽相对处,白云深护旧书帏。”〔9〕

谢环(1377—1452),字廷循,永嘉人,与胡宗韫同乡。“山水宗荆、关、二米,宣德间,征入画院,大被赏遇,侪辈莫及。”〔10〕

胡宗蕴文采画艺皆备,“洪武三十一年(1398)至洪熙元年(1425),入文渊阁与诸同僚修《宋太宗实录》、《宋仁宗实录》”〔11〕,并因参与修撰两朝实录得皇帝嘉奖。胡宗蕴荣归故里后,作为当地的名人,曾在豫章村的石马书院论学题诗〔12〕。

二、《墨梅图》卷—王冕风格的延续

图绘墨梅,风格宗法王冕,枝条多曲线,花朵繁密。重墨写枝,浓墨点苔,淡墨圈花点蕊。右下自题“好古道人写”,钤“宗蕴”朱文印、“中书舍人”白文印、“秉忠”朱文印。画后有揆道人长跋,现录于后:“此梅花卷,笔法若古,另成一家,为元人无疑。有秉忠印记,当是刘太保。刘曾为僧,受嘱于金山,临终说偈而逝,与胜国衍公前后一辙,卷末有宗蕴及中书舍人章,或其缁衣待诏时所作,亦未可知。至岭南陈白沙先生,善画梅花,悮以此卷为其手迹,白沙用墨奇肆,不拘绳墨,且去今未远,安得纸色黝然至此哉。乙丑夏六月寒溪揆道人识。”钤“轮庵”白文印,“松下”朱文印。

此作的梅花枝干“S”造型更加弯曲,不论是主枝还是辅枝干均呈弧线造型,从主、辅枝上伸展出小枝,与呈曲线的主辅枝形成“破势”,枝干与枝条的线条均富于弹性,并体现出中锋用笔的书法底蕴。毫无疑问,这种程式化极强的造型在自然界中无从寻觅,而只能出现于经过画家主观凝聚淬炼的图式作品中。

王冕画梅颇和《华光梅谱》(传)中对于梅枝的描述:“老如龙角,嫩似钓竿,拈如丁折,条似直弦,嫩梢忌柳,旧梢若鞭。”无论是和前代大师赵孟坚、扬无咎、马远相比,还是和同时代的名家钱选、吴镇、吴瓘、邹复雷相较,王冕的梅花个人风格是独树一帜的。统观王冕的画梅作品,其面貌多种多样,有勾花白梅、墨梅和红梅,梅枝呈曲线造型,花头或勾或点,点花头似是继承仲仁的墨渍发,使用淡墨点染。圈花头改扬无咎“笔分三趯攒成瓣”的圈花法,为一笔二顿挫。清人朱方霭《画梅题记》中有《题画》诗,论述王冕画梅“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至元煮石山农,始易以繁花,千丛万簇,倍觉风神绰约,珠胎隐现,为此花别开生面。明时陈宪章常师其意”〔13〕。

在劳继雄撰写的《古书画鉴定实录》中记载了国家古代书画鉴定组7位专家对于此件明胡宗蕴《梅花图卷》的评价,该书按:“此画风格类王冕,但接近陈宪章,比陈宪章更清秀。”〔14〕

陈录,字宪章,后以字行,如隐居士,生卒年不详,明初画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能诗善画,尤工墨梅、兰竹。活跃于明永乐、正统间。

陈宪章作为明代王冕画梅风格的追随者,为后世所熟知。陈录画梅将王冕的梅枝曲线造型与宋人画梅枝的短折顿挫相结合,与王冕挥洒自由的梅枝线条相比较,略显拘谨。而将王冕画作与胡宗蕴进行直接比对,感觉胡宗蕴似乎比陈录更得王冕墨梅神髓。

[明]胡宗蕴 墨梅图卷(局部) 纸本墨笔 27.5cm×123.4cm 首都博物馆藏

将胡宗蕴《墨梅图》卷与王冕《墨梅图》卷相比较,笔者有意将胡宗蕴《墨梅图》反置,以使二图中的梅花走势处于同一方向。可以明显看出,两幅画作在梅花主枝取势上的一致,并且胡宗蕴将王冕梅枝的“S”造型加强为更加流畅的曲线,并依照主枝的趋势增加大量辅枝,弧线线条多次重复出现,使画面更加震撼,同时为了避免过多重复曲线造成的单调感,添加了很多升枝对主辅枝形成“破”势。

此题跋的作者为僧超揆。超揆,俗姓文,文震亨子,名果,字圆公,号轮庵、寒溪道人,剃度为僧。善画山水,多写游历之境,工诗,著有《寒溪诗稿》。被召入都年七十余卒。赐塔玉泉山,谥文觉禅师。

僧超揆为明末清初时人。超揆见到此幅作品时认定是元人作品,其判断的依据:一是画面风格,一是“秉忠”朱文印。僧超揆认为此卷为元朝刘秉忠所作,并进一步推断此作为刘秉忠“缁衣待诏时所作”。

刘秉忠(1216—1274),原名刘侃,河北邢州(今河北邢台)人,入释门后,又名子聪。“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十七岁时刘秉忠担任了节度使府令史,因其为官族,不甘于做小吏,因此隐居武安山中。后,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徒,后游云中,留居在南堂寺。元世祖在潜邸时,海云禅师被召,路过云中是,邀其同行。因应对称旨,被忽必烈留在藩邸,追随忽必烈三十余年,不改旧服,被时人称为“聪书记”。后被拜为光禄大夫、太保,至元十一年(1274)去世,朝廷追赠为太傅,封赵国公,谥好文贞。

据文献记载,“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15〕。因学识渊博,所论天下事了如指掌,所以得到元世祖的信任和重用。但是文献中未提及刘秉忠善画艺。超揆根据画面一角的一方“秉忠”朱文印章即推断此作为元人刘秉忠所作,过于武断。

在此分析僧超揆的题跋,作为此件作品断代及确定作者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

三、篆书与《孝经》

胡宗蕴书《孝经》第五章,篆字结构规整,疏密得宜,中锋用笔,字画劲挺。此册《孝经》由黄养正书序,沈度书第一章,沈粲书第二章,蒋晖书第三章,倪琮书第四章,胡宗蕴书第五章,苏镒书第六章,洪益中书第七章,俞宗书第八章,陆友仁书第九章,邹循书第十章,吴谦书第十一章,沈为忠书第十二章,金钝书第十三章,陈学书第十四章,黄振宗书第十五章,蒋宏书第十六章和十七章,吴登书第十八章。邢恭书后记。

现录邢恭后记如下:“集书《孝经》后记,余少时喜书,而莫能得其趣,常怏悒于心,后攻举子业,遂废置而未暇学,逮永乐辛卯,谬领乡荐上春官不利入太学,窃自喜为当得复事笔砚,冀得其一二,庶可以偿夙昔之愿焉,乃又以官事所羁縻,弗克如意,每有所书,及观人之书,未尝不愤悱外来于怀也。宣德丁未(1427)叨进士第,为翰林庶吉士,因暇乃遍谒朝士之能书者,若学士沈先生之伯仲,暨中书舍人王公仲叙,吏部郎中蒋公廷晖,吏部郎中程公南云。若篆若隶若真书若行书,人各书孝经一章,有篆隶真书三章者,有真草书二章者,又有字体异而书二章者,通得六十四人,皆极一时之妙者也。分为四秩,意欲于暇时观之以纾吾志,因又叹曰是经,乃圣人教人为孝之书,予既不能以淑诸其身,又恐其子弟无所视效,于是于吾子曰维曰纯各授一本,犹子曰继曰经,亦各授一本,俾皆宝而守之,勿或失坠,庶足以见吾之志云。宣德九年(1434)正月十日邢恭记。”钤“荥阳”白文印,“邢恭克敬”朱文印,“中书舍人之章”白文印。

邢恭〔16〕,字克敬,河南荥阳人,生卒不详。宣德二年(1427)进士,为翰林庶吉士。宣德八年(1433),授中书舍人,邢恭因其孝行而被载于文献中。正统三年(1438)擢监察御史,累官翰林院编修。邢恭自少时喜书,入朝为官后,遍谒朝中能书的同僚六十四人,书写《孝经》四册,将四册《孝经》分赠其子:曰维、曰纯了;其侄:曰继、曰经。邢恭后记之后再没有题记,所以不得而知此册原属邢恭子侄何人?

至于邢恭为何遍邀朝中能书者书写《孝经》,还是颇有深意的。

明朝开国之初就倡导孝义。邢恭记载于《明史·孝义传》中,“明太祖诏举孝弟力田之士,又令府州县正官以礼遣孝廉士至京师。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得去官。割股卧冰,伤生有禁。其后遇国家覃恩海内,辄以诏书从事。有司上礼部请旌者,岁不乏人,多者十数。激劝之道,綦云备矣。实录所载,莫可殚述,今采其尤者辑为传。余援《唐书》例,胪其姓氏如左。其实亲尽孝,或万里寻亲,或三年庐墓,或闻丧殒命,或负骨还乡者……正统间,则有……郑州邢恭”。

邢恭属于孝义名士,因此在《郑州志》中“忠义祠”条目有载:“忠义祠,三间,在文庙内。内祀元福建福州府司狱赵毓,处士段好仁、薛明义、张富、赵璧,明进士翰林编修邢恭,义士赵刚、孟得、潘三、田禧,本朝兰州知州殉难赵翀,郡庠生冯翰。”〔17〕

清人张调元《京澳纂闻》中有“邢编修”条目:“邢编修恭,字克敬,《州志》所称邢孝子者也。按:《明史·选举志》明初选翰林常数十人,宣德二年丁未,止邢恭一人以在翰林院译四夷书久,他人俱不得与也。盖编修未乡举时,先为译字生,至会试中式犹供事翰林院也。明制诸杂流有译字生。编修孝行蒙旌,详《州志》,《明史·孝义传》亦载之。”〔18〕在张调元的书中直接以“邢孝子”称呼,可见邢恭至孝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孝悌为纲常的根本,是任何朝代的君主都要大力倡扬的。历代对孝义行为加以记载,乡里对本乡本土的忠孝之士建立祠堂,宣传孝行。邢恭事亲尽孝,并因“编修孝行蒙旌”,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子侄能够延续孝悌这种美好的德行,因此入朝为官后邀请同朝善书之士书写了《孝经》。

四、著录信息

《墨梅图》卷及《孝经》第五章,作为胡宗蕴的传世作品,弥足珍贵。

谢稚柳《鉴余杂稿》“北行所见书画琐记”中谈到“一九六二年四月,从北京出发,经天津、哈尔滨、长春、沈阳、旅大,跨越四省,往返半年,所见书画万余轴……好古道人墨梅一卷,款下钤‘中书舍人之章’、‘宗蕴’二印,笔墨明洁,殊有情致。墨梅自宋扬补之而后,为赵孟坚,逮元为王冕,此图又出于王。又明黄养正等书孝经叙册,有一页署款为‘中书舍人胡宗蕴书’。册后有陆友仁等题,分别纪念为永乐、宣德,则好古道人即胡宗蕴,永乐时永嘉人”〔19〕。

《古书画鉴定实录》中记载了作者跟随鉴定小组工作过程中的所见作品及组员评价,对于此件明胡宗蕴《梅花图卷》,当时的鉴定组成员是有不同意见的。“启功:好古道人款,疑是后加的。谢稚柳、徐邦达、杨仁恺:均不是后加的。”“按:揆道人即(超揆),俗姓文,字轮庵,长洲人,震亨子。此画风格类王冕,但接近陈宪章,比陈宪章更清秀。”〔20〕《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索引》记录了此件作品〔21〕。

[明]胡宗蕴 篆书孝经第五章

杨仁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黄养正等《四体书古孝经》……其中胡宗蕴小篆一章,名款、官职、印章与该馆所藏好古道人《梅花图》卷一致。”〔22〕

劳继雄《劳继雄书画鉴定丛稿》:“曾见一幅梅花图卷,纸本、墨笔,图中梅干横斜,穿插有致,一派元代王冕的风貌,与同样追摹王冕画派的明代陈宪章、王谦相比,此梅花图益见清逸秀润。画自署‘好古道人写’,钤‘中书舍人之章’百文印,‘宗蕴’朱文印。从此图落款来看,作者署的是自己的别号,而所钤的‘中书舍人之章’也是他的官职,唯一的‘宗蕴’应该是他的名字,但不见姓氏,也无从考证此图的真正作者。又见黄养正等书孝经序,计有二十二开,其中一开赫然有‘中书舍人,永嘉胡宗蕴书’的题署。可见前一梅花图卷的作者无疑为胡宗蕴,而且是浙江永嘉人。胡宗蕴,画史失载,据此可补其不足。”〔23〕

注释:

〔1〕胡宗蕴所撰《林氏旧谱序》中曾提及“余因致仕归故里之豫章”。另据陈志华、李秋香编著《楠溪江中游》一书中谈到胡氏为豫章村的大宗族,并提及胡宗韫为豫章村在明代出现的重要人物。

〔2〕胡襄,字季皋,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学于胡安国。绍兴八年(1138)进士。累官江西提刑。孝宗时除太常少卿,兼枢密院都承旨。乾道七年(1171)为江东路提点刑狱公事,改福建提刑,直秘阁,卒。

〔3〕李福顺主编《北京绘画图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5页。

〔4〕《乐清谱牒文献选编》,第246页。

〔5〕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第67—68页。

〔6〕《二十四史全译·明史(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8—1419页。

〔7〕见《黄淮与明朝宫廷中的温州书画家》。

〔8〕谢廷循自己写的诗,现存的仅有三首,“一首是《寄志贤、昭贤、亲贤诸侄》……另一首是《临清楼寄鹤阳诸侄》……再一首是《送中书舍人胡宗蕴归田》”。详见胡文连、承耕《明代永嘉画家谢廷循》,见《历代人物与温州》,温州风貌编辑部1986年版,第195页。

〔9〕曾唯辑《东瓯诗存(上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704页

〔10〕徐沁《明画录》,《画史丛书》(第三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25页。

〔11〕孙建胜编《明叶玄墓志铭》注释,《永嘉场墓志集录》,黄山书社2011年版,第55页。

〔12〕详见陈志华著《文教建筑》,三联书店2007,第24页。〔13〕朱方霭《画梅题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页。

〔14〕〔20〕劳继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164页。

〔15〕《元史·卷一五七》,《刘秉忠传》。

〔16〕王直《赠邢克敬序》:“荥阳邢恭克敬之为中书舍人三年矣,以称职闻上,赐之敕命,赠其父为中书舍人,母为孺人。克敬念二亲之不待也,援例告归焚黄于墓下。上又赐之钞而遣之。”转引自马庆洲《澹轩文集校注》,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61页。

〔17〕乾隆《郑州志》。

〔18〕古都郑州文化丛书编委会编《张调元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10页。

〔19〕谢稚柳《鉴余杂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3—44页。

〔21〕段书安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索引》,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页。

〔22〕杨仁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39页。

〔23〕劳继雄《劳继雄书画鉴定丛稿》,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第26页。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责任编辑:刘光

猜你喜欢

舍人中书孝经
近20年来明末至清中期《孝经》学研究述评(2001—2020)
明朝立国前后的军中舍人与演武余丁
《孝经》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地位变迁
——以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讨论中心
辽代《梁援墓志》补考
王言撰制与魏、齐文运承变
《孝经丛书》与《孝经总类》异同考
——从明代朱鸿《孝经》类编著来看
《孝经郑注》辑本三种平议
刘向《列子书录》之“中书”即“内书”,“中”字不借指朝廷
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唐代的政事堂不等同于宋代的中书门下——从浙江高考卷中的一道选择题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