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武术家与中、小学武术教育融合路径研究——对福州市三所学校的考察

2017-11-10侯胜川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武术课外民间

侯胜川,林 立

民间武术家与中、小学武术教育融合路径研究——对福州市三所学校的考察

侯胜川,林 立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的成立为背景,对福州市3所学校的课外武术教育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在武术师资缺乏的现状下,引入民间武术家在学校传授当地武术拳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以课外武术活动为先导,进而形成武术课堂和课外武术活动共存两种武术教育模式,并以此推动整个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文章认为,应给予民间武术家适当的荣誉称号,多方集资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展演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责任感、荣誉感,为学校武术的生根发芽创造良好的启蒙环境。

学校武术;香店拳;启蒙;民间武术家

1 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的形成背景

学校武术教育的研究近年来大有方兴未艾之势,笔者以“学校武术”“武术教育”为关键词,时间跨度为2005-2016年,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相关论文520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4篇。笔者排除题目和内容相近的论文,重点梳理了其中的45篇。笔者发现近10年来的学校武术教育研究呈空心化趋势。其一,偏重对现状的研究。如众多研究指出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师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重复“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等老生常谈的问题。的确,师资的匮乏是制约学校武术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培养师资绝非一蹴而就,学校武术教育不能白白的在等待高素质师资到来的日子中流逝,应有临时或者救急的策略;或谈及政策的执行不力,如“无论是邱丕相、蔡仲林2位先生的‘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还是武管中心的段位制进学校的升级考段模式,都饱含着对学校武术教育的殷殷期待,但有力的政策与评价的缺失使教育理念的执行往往虎头蛇尾、不了了之。”[1]似乎高明的政策在遇到现实时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实际的情况或许是政策的不接地气,需要的是改良土壤症候和政策的融合问题。

其二,重呼吁,轻实践。笔者并不否认呼吁的不重要,且部分呼吁切中要害,如“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2]拳种意识旨在突出武术的地域特色,重现武术本身的博大精深,避免长拳三路、五步拳、少年拳、青年拳在中小学包打天下;但仍有一些讨论则形而上指出重视“国学”、文化内涵、强调技击等,实事求是的说,这些呼吁并无本质的错误,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全国2/3以上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一些开设武术课的学校以其他内容( 如跆拳道等域外‘武术’) 取代中国武术”,[3]“中小学武术教育呈现出‘表面繁华’遮蔽中的‘名存实亡’之景象。”[4]在失去承载武术本身的主体(学生)情况下,讨论国学、文化内涵等形而上的层面似乎是缘木求鱼更是拒人于武术门槛之外。更有学者指出应把武术课单独从体育课中列出来,在笔者看来,当“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其中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肥胖、豆芽菜型孩子和近视孩子的数量急剧增长”[5]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在中、小学体育课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讨论武术课程的独立显得更加奢侈和不切实际,笔者以为,难以有效实施的理论都显得空洞无力,那么,在观照现实的情况下,武术课程在体育课程中的稀少是否可以借用课外时间呢?

其三,实践—再实践的创新缺失。众多学者研究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为“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事实上,学生不喜欢上武术课背后隐藏的是不喜欢上目前延续已久的武术课,那么学术研究中的学校武术教育应该另辟蹊径,以实践—再实践的思路兴起一条振衰起敝之路来。在教育部体卫艺司王登峰司长看来,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开发与创新要秉承“两个凡是”的原则:“凡是学生们喜欢,凡是能达到锻炼效果的,都应该得到推广。要开发学生们喜欢,又能够达到锻炼效果的体育项目要做到因地制宜,……哪怕是只有一个斜坡,都可以开展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6]秉承“两个凡是”的学校武术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前行才能解决那些老生常谈的实际问题和开创学生喜欢的武术课程。

令人欣喜的是,2013年教育部提出在学校体育中重点发展包括武术在内的7个体育项目,同年9月22日在北京体育大学举办的“第一届中华武术发展战略研讨会”期间,依托上海体育学院联合19所体育专业院校、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率先成立“全国学校体育武术联盟”,随后出台了《全国学校体育武术联盟章程》(以下简称《章程》)。《章程》提出了“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的武术教育新理念,通过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展示活动、交流培训、校园文化5个方面来推动学校武术的推进。在“课程建设”中提出“统一性和地方性建相结合的原则”,在“培训交流”提到要“加强体育教师、民办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在岗培训”,在笔者看来,这两点中的“地方性”“民办教师”培训切中要害,“地方性”可拓展到当地现实,当地的拳种、当地的师资,尤其包含了当地的民间武术家,且“地方性”可引申出“一地一拳”等更加灵活多变的授课内容;“民办教师培训”则是对相应授课人员的承认以及对其教学工作的认可,虽然民办教师必然随着国家教育投资的进一步加大而成为历史,但是在武术师资、以及师资水平普遍贫乏的情况,由民间引进武术家(民办教师)授课成为必然,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民办”这一称谓暗含了体制内外的身份差异,这对民间武术家的热情是一种打击,寻找合适的荣誉称呼值得进一步研究。

2 福州市香店拳学校武术教育模式

早在2006年,应福州市教育局的要求,在董事长、爱国华侨阮幼兰女士的牵线下,华侨小学引入福州本地特色武术项目——香店拳,由掌门人王华南携师弟、徒弟等民间武术家亲自授课,课程安排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后于2010年受鼓楼5小校长邀请到该校授课,随后分别于2012、2014年进入另外2所小学。

2.1民间武术家的文化自觉及免费传承模式

香店拳,原名罗汉拳,为福州市地方拳种之一,相传为乾隆年间智远和尚为躲避清政府缉拿潜匿到福州“庆香林”香店,为掩人耳目改罗汉拳为香店拳。至今在福州已经传承6代,2007年被授予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6年来,香店拳门人严守师门规矩,在学校传授香店拳不收取任何费用,师门的这一规矩初衷是为了这一门延传上百年的武术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承。

基于民间武术家进入校园的现实,本研究有必要对民间武术家这一概念做出界定,因为对中、小学生的学校教育的考量,并非任意民间武术家都可以随意传授教学,且基于对“地方性”的考虑,本研究中的民间武术家必须有系统习武经历,以保证其武术素养的成熟;且所习拳种为本地至少延传3代或传承100年以上的武术拳种,以保证学校武术教育的地域特色。本研究刻意突出武术家的“民间”特色,以在最大程度上的保持拳种的“无污染性”。以王华南先生为代表的武术家致力于学校武术传承理念,一改过去的“徒访师”模式,说明步入新世纪以来,民间武术家对时代的认知更进一步,形成了“走出去”的文化自觉:武术,惟有从娃娃抓起,吸引更多的人进来才能不被时代所遗弃。无论是学校寻求武术家或武术家依靠学校,民间武术家的文化自觉使学校课外武术教育活动自此开启了双向模式。

2.2传统武术套路的简化与基本功的弱化策略

中、小学的课外活动武术教学并非正式的体育课堂教学,面对一群没有任何武术基础的、仅仅是暂时兴趣的孩子,任何老师都需要考虑教法、教学内容、手段的特殊性,更何况是没有经过正规教育学学习的民间武术家。老一辈武术家韩其昌先生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有着深刻的体悟,“人家向你学艺,如果你来你就让人家整天压腿下腰,练上三年基本功,可能人早就走完了。应该先教一段时间的基本功,再教几下擒拿和功法,讲讲招式是怎么来的,怎么用的。这样循循善诱、打练结合,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7]根据王华南先生的介绍,香店拳在中、小学的教学基本不安排劈叉训练,仅有轻量的踢腿练习(见表1)。当前武术教学应走易学、易练的平民路线,且多举办和参加展演活动(表演、竞赛),使学生体验乐趣、责任和荣誉,体现出武术于习练者的特殊之处,才能“留人”和吸引更多人进来。

表1 香店拳技术特点及在中、小学教学内容

2.3课外活动与体育课程相结合的策略

由于华侨小学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传承示范学校”和“闽都文化传承示范校”,且该校面积较小,所以该校在学校武术教育中有所倾斜,在每周两次体育课中专门安排其中一次为武术课程,授课内容以香店拳为主,其目标定位在武术普及教育,如此,华侨小学形成了课堂内和课堂外的两种学校武术教学模式,两者之间相得益彰、互为补充,近10年来为校园文化建设和香店拳的传承做出了不俗的贡献。

2.4学校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

民间武术家“在场”的武术课外教学活动中,学校体育教师并非课外武术教育活动的局外人,而是重要的组织者。据对福州香店拳委员会会长吴孔谈先生的访谈,他们初期对学生的组织非常不顺利,看似容易听话的孩子在他们的组织下乱作一团却束手无策,后来不得不求助于学校体育教师。学校体育教师有着专业的教学经验和作为老师的威严,学生很快能够安静下来,进入学习状态;但是也有学校的体育教师不愿配合,因为该体育老师是另一个武术门派的弟子,不愿其他门派的武术内容在自己“势力范围”出现,后经协商效果不佳,最后吴孔谈先生展示了一下功夫,拿起一块红砖,一拳打成两截,体育老师折服于吴孔谈先生的“真功夫”,愿意协助教学,并成为好朋友。笔者以为,这一个例对民间武术家的学校武术教学有两点启示:首先,民间武术家在求助于体育教师时,存在身份的不对等,二者之间是体制之外的私和体制内的公的关系,这使得体育教师在面对民间武术家时,如果没有校长的指派,可以选择一走了之,所以,民间武术家的学校武术教育身份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其次,民间武术家和学校体育教师之间暗含了对职业、学历、功夫、经验等各自条件的心理比试,这种潜在的比试在显现时,文化的比试最好的结果,显而易见,任何冲突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因此“物对手”成为“比试的等价物”[8],民间武术家凭借砸砖头获得了体育教师的帮助。

根据香店拳掌门人王华南先生的介绍,经鼓楼5小校长引荐,该校体育教师拜在其门下系统学习香店拳技术,王华南利用周末时间对徒弟进行训练,然后由徒弟(体育教师)在课外武术活动中进行教学,同时王华南吸收两名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弟子在华侨小学进行辅助教学。体育教师的“在场”具备了协助和直接参与教学的作用,由民间武术家到学校体育教师,学校武术教育的师资问题具备了解决契机。

2.5社会对民间武术家进入校园的接受

作为学校的主要决策者,校长对学校武术教育的认识及个人喜好决定了该校武术课程发展的前景。香店拳的学校武术传承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根据笔者的访谈,其中1所学校因为校长不认可而无法开展;也有1所小学校长并不反对,而是作为尝试而观其后效,有2所学校校长非常支持,原因是两个校长都很喜欢武术。笔者由此想起中国武术协会连续数年组织全国“市长杯”武术太极拳比赛,邀请各地市长、副市长(厅级、副厅级)参加该比赛,恐怕其意义不只是提高该层次干部的健身、休闲问题,其深层含义在于培养地方政府首脑的武术兴趣,便于当地武术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对民间武术家以及民间武术有着特有的好奇心,受影视武术、文学武术的影响而产生崇拜心理,在影视文艺作品的潜移默化下,以为真功夫隐匿于民间,比之体育课堂中的武术内容,民间武术更能吸引小学生的心理;作为家长期望自己孩子身体健康、有一技在身,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愿意让孩子参加课外活动。根据笔者对家长的访谈,家长对孩子参加演出和比赛获奖感到尤为高兴,认为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提高心理素质。于是,陆续有家长找到老师希望自己的孩子加入进来,限于师资等因素而未能如愿。

2.6硬件设施和经费的解决策略

表2 香店拳在各学校课外时间武术教学情况一览表

注:Y中学系华侨小学的对口中学,由于中学学习压力大,香店拳未能在该校系统开展教学活动,仅在比赛活动期间才有临时的教学,但是由于从小学培养的香店拳苗子具备了良好的武术功底,仍有部分学生周末跟随王华南训练

学校武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冠以“国粹”、传统文化精华等精神高帽;另一方面学校武术的重要性对仅限于说起来重要,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处于可有可无的地步;与近年来重要性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校园足球一样,学校武术同样面临诸如:“经费严重短缺,场地奇缺,教练员配备严重不足”[9]等现实问题。即使如此,学校武术也没有享受到校园足球的同等关注,而对于同样现实问题,本研究中所涉及的中、小学和民间武术家都取得了较好的解决之道。首先,民间武术家每周一次到学校免费传授武术,解决了师资和部分经费问题;其次,虽然中、小学的武术训练场地不足且设施如地毯等紧缺,但基于中国武术“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天晴时在操场,下雨时在一楼架空层空地、舞蹈教室的凑合方式(见表2),场地问题尚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最后,外出宣传、比赛经费由民间武术协会、俱乐部和学校、家长各出一部分(比赛挂名协会、俱乐部名称而获得部分经费,如参加福建省首届传统武术争霸赛的冠名权:福建省庆香林香店拳俱乐部福州华侨小学队),各方都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且学生外出比赛都有奖牌获得,各方都获得了荣誉,合作起来较为愉快。

3 香店拳学校武术教育传承和“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的契合

起始于2006年的香店拳进校园武术教育活动从教学理念、教学时间安排以及教学手段无不深深契合了肇始于2013年成立的“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的核心思想,而这一充满挑战和先锋意义的实践活动开始于爱国华侨的提议和香店拳武术家对本门武术发展的超前意识。

《章程》中提出的5个推动学校武术推进方面基本在香店拳进入校园的数年实践中得到了体现。第一,通过平时课外武术活动的“练”和比赛期间的“训”解决了以往武术课程的“练”“训”不分问题,通过编写校本教材确立了课外武术活动的“课”的地位,使“练”和“训”具备了教育功能;第二,通过学校校园文化节的节目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参加各级比赛锻炼了学生的竞争性,通过训练、比赛环节的礼仪活动增加了学生的武德意识,使武德不再是空谈;第三,通过师傅带徒弟实现了“门内”培训,通过交流使体育老师由负责维持秩序转变为直接的教学者。这一系列实践活动环环相扣,一带一路的完成了似乎庞大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展示活动、交流培训、校园文化”的5个方面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着力推进以‘爱武术、会武术、知武术、做德艺兼修的武术人’为目标的教育改革”[10]方才显得有些底气。当然,香店拳在校园的实践以课外活动居多,距离真正的体育教育课程尚有一定差距,如每周仅有一次活动,普及面较少,仅有几十人参与(见表1),但是,这种由点及面、由远及近的曲线方式为武术增加了在体育课的分量,为学校武术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如福州Y中学的学校武术活动,虽然该校并没有开展专门的武术活动,但是从小学升入初中的部分香店拳种子,仍然定期到王华南家中训练,作为特长在本校参加各种文艺活动,从而使香店拳的武术之花开的更远。这些由小学阶段洒下的武术种子必将在今后的日子里陆续生根发芽,所谓的武术传承,有根才有未来。

4 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现实和发展

4.1学校武术的现实

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必须认清两种现实:学生现实和武术现实。基于这两种现实,则需要确立一种认识上的真实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根据邱丕相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对华东6省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43%的学生认为学校对武术的重视程度一般,37%的学生认为学校对武术不重视;重视武术的学校不到调查的1/5;在对武术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中,73.4%的学生回答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程;而对武术教学内容的调查中,自编教学内容仅占14.9%。[11]

而对于民间武术的学校传承,早在1983年的改革开放初期,河南省温县已经明确提出了在全县机关学校普及太极拳,时隔22年后的2005年,温县再一次提出了在全校机关、学校、乡村普及太极拳的实施方案;2004年底开始,登封市也在全市20多所中、小学发起少林武术走进课堂活动;随后,郑州市也争取2008年完成全市1 007所小学的推广普及少林拳工作;作为太极拳和少林拳的发源地,温县和登封市的师资问题不大,而在郑州市一千多所小学的少林拳推广现实是:“也仅有育红一所小学能保证一、二年级每周一节武术,其他的学校则完全没有开展起来。”其主要原因为:“师资培养不足,再加上缺乏多部门的协调配合,所以迟迟开展不了。”[12]不去面对现实,任何雄心都无法实现。对于师资的不足问题,“2010 年 11 月,我编了一套六合拳进学校普及套路,跟文体局还有泊头市多所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进行了可行性论证。……这事儿不能拖,我和我儿子在多方的支持和配合下,在武馆里对全市 150 多名体育老师进行了为期 6 天的培训,后来这种效应真扩大了,整个泊头市现在大概有六万多名中小学生都在练六合拳。”[13]

4.2寻找学校武术的极乐时代

每个人无须知识介入或特殊器材、场地设施就可以享受,并且这种行为也不是他们进一步习得的契机或动机,因为它纯粹是一种自发的的行为。总有一种神秘力量在召唤,凝视自然,并且它会自动的衍生,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进而,变成一种常态的意识,每个人也同时成为这种意识的主体对象,把经验传递给旁人,由父辈传递给下一辈,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武术成为一种知识而得以获得,这才是武术应有的极乐时代。

笔者在参与2013年福建省首届传统武术大赛执裁期间,目睹了参赛的两所小学共111名小学生的武术热情,就单纯武术技术而言,他们有模有样的动作虽稍显稚嫩却显示了一定的功底,笔者感动于他们赛场上严肃认真的敬礼和一丝不苟的动作演练以及场下的活泼可爱,也由此认为中小学的课外学校武术教育由课堂走向课外活动,再由课外活动走向赛场,无论他们获奖与否,这一人生历练必将刻入他们的内心深处,所谓的传播传统文化和锻炼身体只不过是这一历程的副产品而已,诚如此,则武术的极乐时代为时不远矣!

学校武术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它应该是一种实践性科学,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达到其所具有的教化、文化、哲学内容上的统一,缺乏实践的学校武术教育研究,只能是老生常谈的口号而已。笔者始终以为学校武术教育的根本在于启蒙,它是开启人们心中智慧之光的重要钥匙。之前的学校武术教育似乎“直奔主题”,徘徊在强身健体和传播传统文化之间,实则恰恰回避了这一主题,因而在回答“学武术能干什么”这类问题时而陷入难以自圆其说和自证高明的尴尬境地(见表3)。所以,当代学校武术教育必须跳出这一逻辑怪圈,学校武术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武术教育的作用仅仅是启蒙,让学生喜欢即足够,惟有在喜欢的基础上,武术所具有的其他品质才有机会一一展现。

表3 关于学校武术教育的问答

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1)“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的成立为民间武术家和中小学武术教育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其“一校一拳”理念为地方民间武术家的武术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空间;对中小学来说,在这一背景下的学校武术教育实践能够开拓新的武术课程模式,提升学校武术教育的实际效果。

(2)本研究中的学校中,有的已经在体育课中尝试武术教育,有的仍为课外武术教育活动,有的连课外武术活动都是偶尔为之。在三者的鲜明对比中,深深折射出当下困境中的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学段越高,学业越忙,武术活动越难以开展。

5.2建议

(1)聘请当地民间武术家作为师资,按照资历、授课效果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由当地体育、教育主管部门配合对当地部分体育教师进行试点培训,选取更多学校进行试点。

(2)在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的困境中,要一步到位的把武术列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或者成为体育课程的主干无疑是不现实的,也未必是可取的。可尝试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分三步走:第一步,由课外武术活动切入;第二步,编写校本教材,制定年级标准,为校园课外武术活动进课堂做好准备,合适的时候部分进入课堂进行实践;最后,课堂武术教育和课外武术教育同步进行,课外可作为提高班,课堂作为普及班。

(3)积极筹措资金参加各类武术比赛,可采取学校、家庭、企业相互集资的办法解决经费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责任感和荣誉感,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学校武术活动中。

[1] 王晓晨,赵光圣,张 峰.回归原点的反思:中小学武术教育务实推进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3):198.

[2] 王 岗,邱丕相,包 磊.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J].体育学刊,2010(4):95.

[3]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7.

[4] 王 岗,李世宏.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5):84.

[5] 佚 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联系25年下降[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3-01-27/020026131466.shtml.

[6] 王登峰.学校体育的困局与破局——在天津市学校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1):6-7.

[7] 张 力,龚建新.京城武林往事[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3:226.

[8] 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292.

[9] 何 强.校园足球热的冷思考[J].体育学刊,2015(2):7-8.

[10] 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1):88.

[11] 邱丕相,等.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9-120.

[12] 张 婷.河南:跳华尔兹还是打少林拳?缺师资均难推广[N].河南商报,2007-06-25:9.

[13] 李文博.新中国以来沧州回族武术变迁研究——以六合拳世家三代人口述史为线索[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4:29-30.

AStudyontheIntegrationPathofFolkWushuandWushuEducationinMiddleandPrimarySchools——InvestigationofthreeschoolsinFuzhou

HOU Sheng-chuan,LIN Li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others, three schools in Fuzhou extracurricular Wushu education activities were analyzed.Studies suggest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cking of Wushu teachers, the introduction of folk Wushu masters in school learning local Wushu is a kind of beneficial attempt. With the guilding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f Wushu, formation of Wushu classroom and extracurricular Wushu activities in the coexistence of two patterns of Wushu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ushu physical education. Also, the article encourages that folk Wushu master titles should be given, along with promoting various funds and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actively in various exhibitions and competitions, so a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ense of honor, as well as creating a good enlightening environment for the boosting of Wushu schools.

Wushu physical education; Xiangdian quan; Enlightenment; Folk Wushu master

2017-04-01;

2017-05-13

2016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编号:FJ2016B173);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一般项目(编号:WSH2016D022);2016年闽江学院社科规划项目(编号:MYS16007)。

侯胜川(1980-),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武术历史文化、民间武术研究。

闽江学院 体育教学部,福建 福州 350108

G807

A

1008-2808(2017)05-0019-07

猜你喜欢

武术课外民间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