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大厝的地域性特征

2017-11-09王弘鸣李瑞君

设计 2017年18期
关键词:红砖闽南墙面

王弘鸣 李瑞君

摘要:闽南地区的厝式建筑作为福建民居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福建南部地区所处的地理、自然、历史、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构筑技法,充分地体现出闽南地区厝式建筑巧、美、秀、雅的风格,具有出极强的地域特色。闽南地区独特的区位条件对大厝的地域性特征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文章从主要大厝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装饰艺术和建筑本身的构成元素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探讨了闽南大厝所具有的独特地域性特征。

关键词:闽南大厝 建筑材料 构成元素 地域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9-0117-03

引言

闽南地区独特的区位条件,造就了闽南厝式建筑极强的地域性特征。闽南地区作为中原华夏古文化和闽越本土文化交融之地,民居的风格样式既保留了中原民居文化的特点,又融入诸多的地域元素,并在营造技术、结构、材料和装饰中融合进了西洋和南洋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特征。闽南大厝以其独特的建筑材质、建筑装饰,以及与外来文化的完美融合,诠释了闽南大厝的风貌特征、当地的人文习俗和思想观念。

一、闽南地区的基本概况

(一)闽南地区的地理环境

闽南指的是福建省的南部地区,主要包括厦门、漳州、泉州这三个市级地区。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北方向与浙江省接壤,西北方向与江西省毗邻,西南方向则连接着广东省,东面与台湾岛隔着台湾海峡遥遥相望。福建省境内山峦耸峙,水网密集,多丘陵、河谷与盆地,少平原,山地与丘陵的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故此,闽地平原面积狭小,耕地缺乏,农耕文明滞后,大量的居民集中于有限的平原地區,民居毗邻而建,聚落形态多为片状分布。福建地区的平原多为河流入海口形成的冲积平原,面积较小,呈点状分布,形成了现在福州、兴化、泉州、漳州这四个平原地区。这样较为平坦的丘陵或平原,便于形成聚落、交通往来和发展贸易。相较于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崎岖难行的山区则较为闭塞落后,聚落依山傍水而建,聚落之间被崇山峻岭和茂密的山林分隔开来,成点状分布,主要以农耕为主。

总体来说,福建地区多山地丘陵、河流纵横的地貌特征,形成了地区内交通闭塞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个地区的文化交流,但因此也造就了闽南地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自然经济与历史人文,为闽南地区独特民居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先天的条件。

(二)闽南地区的自然条件

闽南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南部,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靠近北回归线,纬度低,日照强烈,雨热同期。冬季短夏季长,冬季无严寒,年平均温度为约20摄氏度,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达1000-2100毫米,适合农作物生长。闽南夏季多自东南边来的海风,夏季时有台风入境,全年平均风力大,冬季多刮偏北风。福建地处亚欧板块边缘,偶尔会发生地震。

闽南地区这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闽南地区具有极强自然环境适应力的民居建筑——大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燕尾脊的流线型的屋顶设计既能避雷,又能增加屋面重量,抵御沿海的台风;2.屋面镂空的砖瓦雕刻,让风穿过镂空缝隙,具有减小风力对屋面侵蚀的效果;3.闽南大厝的台基部分用的是防水的花岗石,避免多雨的天气减少建筑寿命;4.在台基部分的石块之间设置有防震的石制榫头,三个石块配合一个榫头,用于防震。这些都是闽南人民为拥有更好的住居之处所做的不懈努力,也是闽南人智慧的结晶。

二、大厝独特的建筑材料

(一)砖材

烟炙砖是闽南地区红砖厝式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属于红砖的一种(如图1)。其外表呈现鲜艳的砖红色,分布黑色的条状纹理,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独特性。首先,在砖的烧制方法上有其独特之处。红砖在烧制方法上与青砖具有本质的区别。烧制青砖时先密封砖窑,在烧制后期需要用水灌入窑内,冷却砖块的同时挥发出大量氢气,氢气本身强烈的还原作用,使得砖块中的已经与氧气发生反应的铁元素迅速还原为氧化亚铁。此种方法烧制而成的砖为青砖,砖体表面呈青灰色。而属于红砖的烟炙砖,在烧制时并不封闭窑炉,砖坯在窑中呈逐层斜向叠加摆放的布局,这样的方式一来是为了使作为燃料的马尾松枝叶和干草充分燃烧产生热量,二来是为了使窑内的氧气与砖坯中的铁元素充分反应形成红色的氧化铁。在燃料烧尽后的灰烬会依附在斜向叠加的砖块上,便形成了具有黑色条纹的红砖——烟炙砖。其次,在运用泥土制成砖坯时,选用的泥土,就地取材于闽南当地的稻田之中。在通过取样分析之后的表格(见表1)我们发现,闽南地区的泥土、黏土中,铁元素的含量较多。这也是为什么闽南地区的红砖相较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红砖更加色彩红艳、瑰丽夺目的原因。从建筑材料上来说,烟炙砖是由闽南地区稻田中的泥土制成砖坯,以独特烧制技法所制成,砖面呈艳丽的红色,并附有两三道紫黑色的条纹。闽南的大厝一般以烟炙砖作为建筑墙面主要的砌筑或饰面材料,形成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石材

石材,在许多传统民居建筑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闽南地区的民居——大厝也不例外。福建地区盛产石材,闽南大厝“二红一白”中的白,指的就是产自东南沿海地区的灰白色花岗岩(如图2),因其强度高、材质均匀而被大量用于民居的建造,在厝式建筑中,台基、柱基、墙体、窗框、台阶和门枕石等部分,都是由白色花岗石建造而成。以花岗石作为建筑的地基、柱基和面向室外的窗户、门框都是有原因的,除了美观的外表和坚实的机理之外,还能够防止闽地多雨潮湿的气候对建筑外表和地基的侵蚀损坏。同理,在木柱底端的柱基则是防止蔓延的雨水和潮气对木头带来的损毁,对于延长建筑寿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木材

福建作为我国六大林区之一,对于树木的生长来说,有着天然的优势。福建地处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别适合树木的生长。福建省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3.18%,仅次于台湾,在全国排名第二。杉木是福建地区的主要树种,因其生长速度快,树干笔直,纹理细腻,易于加工,透气性较好等诸多特点,被广泛用于闽南大厝中(如图3)。endprint

(四)牡蛎壳

闽南地区沿海一带,有一种特殊的墙体砌筑方式,即用沿海盛产的牡蛎或贝类的壳作为墙体砌筑的材料(如图4)。把大牡蛎壳整齐有序地砌筑装饰在墙面外侧,内部是用小的牡蛎壳烧成粉末与泥土搅拌做成夯土内墙,或是直接用砖石砌筑内墙。此种独特的墙面构造,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不仅自然美观,而且坚实耐用,防水隔热。

(五)瓷砖

瓷砖用于大厝的屋脊,檐、廊墙上的装饰。瓷砖花色繁多,一般由颜色艳丽的黄、绿、蓝、红等为主,题材以花卉、水果、几何纹样为主。闽南大厝中使用的瓷砖大部分来自南洋,具葡农厚的欧洲特点,这与当时南洋是欧洲的殖民地有关。

三、大厝的地域性建筑要素

闽南的红砖厝早期以官式大厝为主,在建筑造型上华丽古典、典雅大方,其墙面的红砖镶嵌等建筑风格与古罗马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极为相似。后期的红砖厝大多由衣锦还乡的归国华侨修建而成,主要以西洋楼为主。西洋楼既表现出了西洋的建筑风格,如欧式的圆形柱廊、栏杆以及百叶窗等,又保留了传统大厝的特征。这种中西合璧的西洋楼,是传统大厝的一个升级和更新换代。

(一)色彩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力、吉祥、喜庆、财富,是皇家建筑专用的色彩,禁止平民百姓使用。在闽南大厝中使用红色,与闽南人长期从事海外贸易,喜欢炫奇斗富,讲究排场有关,主人并不掩饰自己对崇高身份和地位的向往,这与其他地区民居素淡、雅致、朴素的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红色的选择除了有天高皇帝远的地缘因素外,还有就是该地区同海外交往多有一定的关系。少了一些中原文化的含蓄和内敛,多了一份自由和开放。墙面用红砖砌筑或镶嵌,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有万字堵、海棠花堵、人字体、工字体等各種纹样。铺砌墙面的红砖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和其他几何形状。整面墙用几种不同规格的红砖,经水泥工横、竖倒砌筑,白灰砖缝粘合成优美的万字锦、八卦及六角龟甲、团花等图案,形成独特的“红砖文化”。

(二)天井

闽南大厝一般不以独立的个体存在,多为院落式,三合院、四合院或者是多重院落组合。闽南大厝有一条龙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多护龙式及前后多进式等多种形制,厅堂、天井和房间通过连水廊连接在一起。“天井”也称为“深井”,是由四面建筑围合而成的露天空地。有的大厝天井内还有盛水的大陶缸,既可收集雨水以供日常浇灌洗涤之用,同时又是大厝的消防设施。福建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天井就为建筑解决了这些难题。它是建筑的中心,可以在围合式的院落中起到采光通风蓄水的作用。在炎热的夏季,将大厝左右的巷门和前后门打开后,天井处于建筑的中心,连续地贯通了来自四面的风,使得人们在夏天处于建筑之中也感觉不到热浪,还能有习习吹拂的清凉穿堂风。围合大厝天井的四面房屋的坡屋顶将雨水汇集到天井内,称为“四水归堂”。天井地面四周有浅浅的排水沟,废弃之水通过隐蔽于房基下曲折的小水沟排到院外。

(三)屋面

闽南大厝的屋顶多为两坡屋面的硬山式屋顶(如图5),而非悬山式屋顶。其原因在于檩子外伸的悬山式屋顶在闽南高温多雨湿热的环境中容易损毁,且不利于保护木质的屋架。两侧山墙的屋檐出檐较浅,以红砖逐层平砌、叠涩出檐,将承接屋面的各层檩子尾端都封砌于山墙之中,有的只在山墙尖上保留着用来通风的小窗洞,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木质的椽子和檩子避免风雨侵袭,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四)出砖入石的墙面

除了用红色烟炙砖砌筑或装饰的建筑墙面之外,“出砖入石”的墙面构筑方式也是闽南地区厝式建筑所特有的墙体砌筑手法(如图6),即将石块、砖块、瓦片等材料混合砌筑成墙面。这种砌墙手法是在1604年一次强烈的地震后,有许多的房屋倒塌,当地居民为了节省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把损毁建筑的残旧建材重新利用于建造新的房屋中。没想到这种做法不仅坚固耐用,冬暖夏凉,还颇具美感,故流传至今。

(五)燕尾脊

燕尾脊作为闽南民居的一种鲜明的建筑符号,有另一个名字——“双燕归脊”(如图7)。顾名思义就是指屋面正脊端头的形状如同燕子的尾巴,仿佛可以见到燕子归巢时的形态。一般来说,闽南红砖大厝的正脊呈弧形弯曲,饰以各种脊兽,其两端的吻头向上翘起,燕尾脊的尾部又尖又细,有一个或连续的两个开叉,呈“燕尾式”的造型,给人以纤巧华丽、活泼跳动的感受,显得轻盈飘逸。这种民居脊头既能避雷,又能增加屋面重量,恰好还能起到抵御沿海台风的作用,故此这种做法能够延续至今。

四、大厝的装饰语言

(一)剪粘

剪粘又称为剪贴、嵌瓷、剪碗(如图8)。主要出现于福建南部、广东潮汕、和台湾的部分传统民居建筑中,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装饰手法,剪粘,是把灰泥拟出图案的雏形,把质地轻薄、色彩艳丽的瓷器,用铁剪、钳子、砂轮等工具,剪成形状不一大小各异的碎瓷片,再加以打磨,最后嵌在未干的灰泥坯子上,用糯米或红糖水加以粘连,组成人物、动物、花卉等塑像。用于装饰大厝的屋脊、檐角、墙面等建筑外部的装饰。剪粘大多都是在修建大厝屋脊的时候现场即兴制作的装饰品,色彩艳丽、造型多变且富有立体感,在闽南地区湿热环境和海风中依然牢固,为大厝的屋面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

(二)交趾陶

交趾陶又名交趾烧(如图9),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其名源于南方蛮人坐下时,两足相交的状态。交趾陶流行于闽粤一带,是闽南地区厝式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手法,与剪粘同为陶艺,一般用于屋脊或墙面的水车堵、身堵等。交趾陶是一种低温多彩釉,是一种用陶土塑型后烧制而成的陶艺装饰品,囊括了塑型、彩绘、烧陶这三项传统技艺。在纹样上多为寓意吉祥的山水花鸟图案,或体现忠孝节义的故事性画面,人物及其服饰特点深受地方戏曲闽剧的影响,造型别致、色彩艳丽、生动活泼。

(三)雕刻

闽南大厝中用大量的石转木雕装饰,主要同于大门门楣、屋檐下、墙壁、墙基、柱础、梁枋、门窗、棉扇等处。雕刻方式有线雕、浮雕、半透雕、镂空雕等。endprint

闽南地区盛产石头,尤其是泉州地区盛产品质好、质量优的白色花岗石和青石,故此石材是善于利用当地建材的闽南人建造大厝的重要材料之一,其丰富多彩的石雕装饰出现在大厝的每个角落:大厝的山墙、檐下、墙面、台阶、门槛、石制窗户、木柱的柱基、栏杆等。雕刻的手法主要以镂空雕刻和浅浮雕为主。用整块石板进行的浅浮雕多见于墙面的水车堵、裙堵和柜台脚上。此外,柱基、墙基、抱鼓石等也用浅浮雕的手法进行装饰,装饰图案大部分是蝙蝠、蝴蝶、麒麟、喜鹊一类寓意福气、吉祥的动物图案,和牡丹、梅花、松柏之类体现主人高贵品格的植物图案。石材的镂空雕刻比浮雕来说,需要更强的雕刻技巧,也更为难得,甚至有“以石粉换金粉”之名(如图10)。其细腻的纹理和富有吉祥寓意的图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闽南大厝的砖雕多为窑后雕,即在已经烧制完成的红砖上进行雕刻(如图1 1)。红砖比青砖的硬度小,在雕刻时一般使用浅浮雕或者线雕的技法,尽量保护易碎砖面完整性。砖雕装饰的图案包括山光水色、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在雕刻完成后,在底部抹上白灰,白底红砖的颜色搭配更衬得雕刻手法的精湛,装饰于墙堵之上,显得清新醒目、美观大方。

木雕在大厝中主要用于梁枋、垂花、木门、窗扇、棉扇等处,门扇及棉扇均雕有几何图案、花鸟器物、人物故事等。有的木雕上还贴饰金箔,到今天还是金光灿灿。

结语

传统民居是历史文明与地区文化的缩影与见证,闽南红砖大厝是一定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故此,闽南地区厝式民居体现了闽南特有的地区气候、风俗、观念、文化、技术等特点,同时在海洋文化的熏陶下也展現出其独特的建筑文化内涵和极强的地域性特征。

闽南大厝中有一些是由华侨修建的,这些华侨必然会受到西洋、南洋等外来技术和文化的影响,因此,大厝的风格和样式必然会有西洋和南洋建筑的痕迹,在很多地方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在闽南大厝的装饰中,有很多地方表现出外来文化的影响,如石雕中的鱼尾狮,具有南洋文化的气息;葱头形山花反映了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承托斗棋的力神,具有西方建筑装饰元素的倾向。在内部空间和外形上的装饰均有多样的形式,将中西文化很好地融于一体。

此外,红砖大厝所体现出的对于地方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研究与借鉴,这对于闽南地区当下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城乡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在地域特性的延续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endprint

猜你喜欢

红砖闽南墙面
红砖楼
砖雕说到底是一种以红砖为媒介的创作, 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性格特质。
超酷的智能绘画机器人
开关的美丽衣裳
红砖色
闽南少年
促进物理思维训练的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