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特约评论员: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
2017-11-09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在强国强军新征程上,在民族复兴关键当口,确立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关乎旗帜道路方向,关乎党运国脉军魂。
习近平总书记是在浓郁革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习近平总书记出生在一个红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一生追随共产党、追求真理的老革命。父母的奋斗经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影响极其深远。这种“先天基因”和“红色血脉”,已经成为习近平总书记与生俱来的信念本源和信仰根基。担任党的总书记后,面对一些党员、干部信仰缺失、信念动摇等问题,他明确提出:共产党员要把好“总开关”,不能得“软骨病”,要铸就坚守信仰的钢筋铁骨和铜墙铁壁。他反复告诫全党:“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号召全党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既是对8900多万党员的时代考问和政治提醒,也是向国际国内的政治宣告和道路宣示。习近平总书记身上继承和展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笃定信仰、远见卓识、历史担当,正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指引我们永远跟着党,将革命进行到底。
习近平总书记是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习近平总书记的父亲习仲勋从1962年受冤屈,被关押审查长达16年之久。这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也受过批斗,挨过饥饿,流浪过甚至被关押过,最终到陕北插队当农民。上山下乡的全国知青中,习近平总书记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他插队去的陕北是全国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也是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知青之一。这些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是习近平总书记走向社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正是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孕育了青年习近平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和滴水穿石般的至高境界。7年的农村生活、7年的甘苦与共,不仅使他和陕北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情谊,也使他对农村、农民和脚下的热土有了更切身的了解和感悟,对改变国家、人民、民族的命运增添了毅然决然的抱负和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是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习近平总书记从下乡知青成长为党的领袖,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一般军官到军委主席,从政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历经村、县、地、市、省、直辖市,直至中央等所有层级的主要岗位,每一层级都历经几年、都扎扎实实、都政绩卓著,每一岗位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他后来提出的好多思想与重大战略,早在很多年以前就生根发芽,既一脈相承又与时俱进。正是经过一步步丰富而长期的实践锻炼,厚植了他治国理政的根基,一经站上领导党、国家和军队的最高岗位,就立刻展现出非同凡响的伟人气魄和领袖风范。这种气魄和风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可以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和团结在周围的力量,一种能够鼓舞和感召13亿多中国人民为实现共同目标而戮力奋斗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是在新的伟大斗争中确立起来的我党领袖。十八大以来这5年,我们面临的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都前所未有,都难以想象。习近平总书记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沉着和勇气,挑起了大国领袖的重担,成为领导这场伟大斗争的全党核心和扛鼎巨擘。请看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后,始终以“永远在路上”的鲜明态度正风肃纪,始终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猛药去疴的决心推进治贪反腐,始终以久久为功、步步为营的韧劲,营造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海晏河清。请看全面深化改革。他亲肩重难、直面挑战,对党政军多个领域的改革都亲自挂帅、亲任一把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伟大进程,正以越来越快的步伐、越来越实的脚印,进入“施工高峰期”和“收获期”。在这个伟大进程中,他先之劳之、率先垂范,掌舵“中华号”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航。再请看人民军队的建设和改革。他亲自定夺、亲自组织到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引领军队在“思想建党、政治建军”上正本清源、找回初心;亲自主持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重塑军队组织形态,调整领导指挥体制,优化军事力量体系,使人民军队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亲自上海岛、踏边关、走戈壁,每到一个地方必视察驻地部队。他忧军爱军的真挚情怀和强军兴军的殷殷嘱托,是时代的号角和催征的战鼓,汇聚成全军将士备战打仗的磅礴力量。这5年,无论治党治国还是治军,我们做了很多过去认为做不到的事情,解决了许多曾经认为解决不了的问题,世界都在惊呼“风景这边独好”。“中国速度”“中国奇迹”,越来越响彻云霄、声震全球。
习近平总书记是在重大国际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在世人眼中,习近平总书记是中国新理念的倡导者、新形象的塑造者、新方案的推行者。十八大后,他已经出访30余次,足迹遍及全球。在国内会晤外国元首、政府首脑270多人次。他倡议并推动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呼百应。这种亲力亲为,以元首外交引领中国同各方寻求“最大公约数”,打造了不同形式的全球伙伴关系网,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地位和话语权空前高涨,越来越成为推动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变化的关键因素。他以政治家、战略家的智慧和魄力妥善处理了一系列复杂棘手的难题,亲自领导指挥了一系列扩大战略优势、维护国家权益的伟大斗争。这一系列伟大创举和英明决策,展示出他非凡的战略眼光和伟大的斗争精神。无论走到哪里,他始终不忘用最具温度而又充满智慧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充分展示出一个大国领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思想光芒。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对今天的中国充满兴趣。他成功展示给世界的,不仅是他个人的风范与气度,更是中国的形象与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就有农村情结,他说“我的爷爷也是农民,我的父亲是从农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我自己也去当了七年的农民。”“我就是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最初对“人民”二字的体悟,就来自梁家河,来自那些让他始终魂牵梦萦的陕北乡亲。他在《浙江日报》开辟“之江新语”,回应的都是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他说:“要始终与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这种朴素的情感穿越了近半个世纪。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庆丰包子铺与市民一起排队就餐,还是雾霾天里在南锣鼓巷与老街坊亲切交谈;无论是在兰州养老餐厅给老人端菜送饭,还是到河北阜平在农民炕上盘腿而坐,那种与民相亲、与民同乐的情感由内而发、纯朴自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扶贫要精、要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从2013年至今,有近6000万人口摆脱贫困。这是最深的牵挂,也是最大的担当。
归结起来说,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真正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我们一定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举措更好履行自己的职责,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摘自2017年7月28日《学习时报》)
〖请本刊转载的文摘作品作者与本刊联系稿酬事宜〗
责任编辑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