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能在北京收获什么?
2017-11-09陈季冰
在这次国事访问中,特朗普率领了近30家企业高管组成的商贸代表团随行,这是多年来美国总统外事访问中的第一次。从已知的名单来看,农业企业、能源公司以及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在代表团名单中占主导,让它们获得一些期望的“直接成果”,将是十分有益的,因为它们所在的地区和它们雇用的员工,正是将特朗普送入白宫的主力军。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陈季冰
在当选美国总统恰好一周年之际,唐纳德·特朗普首次访华。
特朗普对中国的访问是他连续12天“东亚马拉松”之行的一部分,此次出访也是他上任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外事访问,可见本地区对于今日美国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经贸关系是这位商人出身的美国总统急切地希望和中国谈的。降低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是他投身总统竞选以后就一直孜孜以求的,此外还有投资门槛问题。也许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特朗普临行前对中国频吹暖风,意图营造出一种比较好的政治气氛。
2017年10月25日,中共十九大闭幕的第二天,特朗普便在推特上向习近平当选为新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表示祝贺。按照共和党籍参议员史蒂夫·戴安斯的说法,向一位共产党的当选领导人发出祝贺,对于美国总统来说还是第一次。
10月30日,白宫办公厅主任约翰·凯利在接受美国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说,“中国是一个强国,但不因此而成为我们的敌人。”他甚至说“中国的政府体系看来适用于服务中国人民”。这种表态大概也是破天荒头一次。
看起来,现在是轮到特朗普期待在北京收获些什么的时候了。
特朗普“中国态度”的另一面
核心问题在于,他认为美国在经贸关系上吃了中国的“亏”。但在另一面,特朗普相当欣赏甚至羡慕“中国模式”,他迫切地希望把这套模式照搬到美国去。
从竞选阶段的言论来看,特朗普大概是历届美国总统候选人中对中国颇不友好的一位了。
有人分析过特朗普在Twitter上发的帖子,发现从2011年1月首次提到中国到现在,特朗普有五百多次发文提到“中国(China)”或“中国人(Chinese)”,其中有95%的内容明显透不算善意。
不过,这只是特朗普的“中国态度”的一面。另一面是,他其实并不真的敌视中国,相反,他经常由衷地说自己“热爱”中国,对中国领导人“非常尊敬”。在2017年春天海湖庄园的“习特会”之后,特朗普更是利用一切公开机会盛赞习近平,声称自己与这位中国领导人的特殊关系。
他曾多次热情洋溢地对媒体说过同样的话:“我在和一位爷们打交道,我想我很喜欢他。我认为他也很喜欢我。我是说,他是个非常不错的人。”他还说,自己与习近平产生了“化学反应”。
事实上,特朗普不像以往的美国领导人,他并不是一个怀有强烈意识形态立场的人,核心问题在于,他认为美国在经贸关系上吃了中国的“亏”。他还将中国视为美国在决定世界贸易规则方面的主要竞争对手。但在另一面,特朗普相当欣赏甚至羡慕“中国模式”,他迫切地希望把这套模式照搬到美国去。
特朗普在Twitter上提到中国的话题中,有一半的内容是关于中美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或者美国就业形势等经贸议题,涉及政治、军事和国家安全的不足二成,而且还有不少是借比较中国的“成功”来向“失败”的民主党奥巴马政府发难,或证明自己的先见之明。
看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把握特朗普时代的中美关系主线——就是经贸,特朗普想从中国讨回更多经济上的“便宜”,其他的领域不是他关心的重点。
诚然,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特朗普的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当然也很可能大大增加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甚至导致中美关系整体性退步。
在上任伊始,特朗普便调兵遣将,准备与中国展开一场贸易战。他在白宫内部成立了一个“国家贸易委员会”,负责产业政策,并任命著名的对华鹰派人物、经济学家彼得·纳瓦罗来领导这个委员会。纳瓦罗著有《致命中国》《卧虎:中国军国主义对世界意味着什么》等书,多年来不断警告美国正在与中国进行一场经济战争,应该采取更强硬的态度。而他任命的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和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也都是有强烈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人士,经常毫无保留地嘲讽自由贸易,并且将矛头直指中国“不公平的贸易做法”。
然而,如今上述这几位领衔新一届美国政府经贸政策的鹰派人士,目前也都随特朗普来到了北京。
“这才是真新闻!”
最让人眼睛一亮的是中国将在7月16日之后允许美国牛肉进口。在美国,绝大部分肉牛生产集中在中部各“红色州”,它们都是特朗普竞选时的票仓。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牛肉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市场。这的确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特朗普在选战中曾不止一次宣称,上任第一天就会给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标签。不过,一年过去了,他并未这样做。
一场令全世界忧心忡忡的中美货币战争之所以能够暂时避免,最重要的原因是双方领导人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2017年4月6日至7日在佛罗里达州棕榈滩海湖庄园举行的“习特会”。中美两位领导人在第一次面对面对话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私人关系,为以后的磋商奠定了基调。
在抵达被他自己称为“冬季白宫”的海湖庄园,迎接到访的习近平主席之前,特朗普仍然在预计,与习近平的会面将是“非常艰难的”。他在Twitter上说,美国再也不能接受高额的贸易赤字和失业,美国公司必须准备研究其他替代方案,后者显然是指在中国有制造业务的美国公司。
但习近平以自己的诚意化解了一场貌似一触即发的贸易战,不仅让中国,也让美国企业界,乃至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就是在那次会晤时,习近平向特朗普发出了访华邀请。
海湖庄园那次领导人会晤的最重要成果是双方确定了一个旨在缩小两国间3470亿美元的商品贸易逆差、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平衡发展“百日计划”,它的指导思想是优先考虑通过增加美国对华出口,而不是原来特朗普主张的限制中国对美出口,来达到这个目标。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尤其是对美国企业来说。
彼时,特朗普正好刚刚度过自己执政的第一个100天。自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3年承诺对大萧条做出快速反应以来,“百日计划”成为美国政治中的一大特色,中方借这个概念表达了扩大合作、消弭对抗的意愿。
从2017年5月11日双方宣布的“百日计划”10项早期收获来看,虽然成果有限,不能指望它们一举实现两国多年来累积的巨大贸易不平衡,但至少世界第一和第二经济体之间正在用对话取代冲突。这本身就是个值得所有人欣慰的好兆头。首批10项共识涉及农产品贸易、金融服务、投资和能源等领域,包括帮助美国牛肉、电子支付服务、液化天然气等更顺利地进入中国,而美国承诺将移除针对进口中国禽肉设置的障碍,并承诺给予中国银行和其他国外银行同样的待遇。
这其中,最让人眼睛一亮的是中国将在7月16日之后允许美国牛肉进口。在2003年之前,美国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牛肉供应国,但2003年底美国牛肉和牛肉产品检测出“疯牛病”以后,中国便对美国牛肉颁布了进口禁令。
对此,特朗普兴奋地在推特上发文说,“中国刚刚答应允许美国再次向中国出售牛肉和其他重要产品,这才是真新闻!”美方挂帅谈判的商务部长罗斯更将这10项共识称为“几乎是希腊神话人物赫拉克勒斯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美中贸易关系史上所完成的都要多。”
在美国,绝大部分肉牛生产集中在中部各“红色州”,众所周知,它们都是特朗普竞选时的票仓。特朗普新任命的驻华大使特里·布兰斯塔德原来是艾奥瓦州州长,这是目前全美排行第九的牛肉产品大州,而中国是艾奥瓦州的第二大产品出口国……
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牛肉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市场,也是全球第二大牛肉进口国,中国的城市白领消费者需要高品质的美国牛肉。据媒体报道,仅2012年至2016年,中国的人均牛肉消费量就增长了33%。因此,这的确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此外,中国还承诺,对投资中国金融服务业的美国公司解除一些限制,放宽准入门槛,其中包括向美信用评级机构及信用卡公司开放市场、向两家美国金融机构发放债券承销与结算的许可证等等。其中有一些是在过去就承诺过的。
这些对于美国金融业来说是个好消息,但美国金融业进入中国,对中国而言同样是好消息,或许还是更好的消息。
中美之间的双赢机会有很多
特朗普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雄心,可能让中美两国找到共同点。支持特朗普在全美各地建设基础设施的1万亿美元计划对中国是一个机会。
然而,到了2017年8月初,形势出现了风云突变,贸易战再度黑云压城。
在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的牵头下,美国政府开始讨论使用1974年通过的一项法令,即所谓“301条款”来对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发起调查。这项条款允许美国总统单方面对外国产品征税或其它贸易限制,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其他国家“不公平贸易做法”的损害。1990年代以前,这是美国用来发动贸易战的主要工具。但自1995年世贸组织(WTO)成立以来,该法令就再也没有被使用过,之后的历届美国政府都选择利用WTO专家机制来解决这类纠纷。
特朗普在拖延了一周后签署了一份备忘录,正式启动了对中国知识产权政策发起的贸易调查。他还誓言,在打击全球不公平贸易做法的行动中,“这只是个开始”。
这次突然“变脸”的背景是:“百日计划”到期,但贸易方面的谈判进展缓慢。而在2017年夏天举行的一年两度的“美中全面经济对话”中,双方围绕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的磋商进展不快。
与此同时,2017年上半年,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较去年同期继续扩大超过5%,美国企业在中国的并购交易额却降至14年来最低。
那以后,美国商务部公布初步调查结果,认为中国铝箔生产商获得了幅度为16.56%至80.97%的补贴。美国还申请WTO成立小组,调查中国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问题。特朗普还否决了一家有中资背景的公司收购美国芯片制造商的一笔价值13亿美元的并购,理由是存在国家安全风险。而当时的白宫战略师史蒂夫·班农公开说美国和中国正在进行一场“经济战争”,更是将紧张气氛推向了高潮。
班农在美国杂志《美国展望》发表的一篇访谈中称,“我们正在与中国打经济战。25或30年内,我们中的一个将成为霸主,如果我们沿着这条路走下去,霸主将是他们……与中国的经济战争决定一切,我们必须疯狂地关注这一点。我认为,如果我们继续落败,我们就离到达一个我们永远无法恢复的拐点只差5年,至多10年。”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下,特朗普开始着手准备开启自己的东亚之行。那么,在北京,他又将获得些什么呢?
特朗普经常不按常理出牌,不断试探谈判对手的底线,以期获得更高的收益,未来中美在经贸关系中博弈注定是长期的,不可能期望通过一两次的领导人互访就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退一步说,此次美国总统访华对于中国领导人来说,最需要实现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宝贵的窗口,保证双方之间的“谈而不破”能够持续下去。
实际上,中美之间可以寻找到的双赢机会有很多。
特朗普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雄心,可能让中美两国找到共同点。支持特朗普在全美各地建设基础设施的1万亿美元计划对中国是一个机会。中国还渴望引入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和投资,例如半导体、虚拟现实和自动驾驶汽车等领域。美国则希望对中国输出更多金融法律服务、文化娱乐和能源产品和投资。一旦这些领域的僵局打破,中美经贸关系不仅将比现在平衡得多,而且还会打开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间。但这些领域眼下都面临着“国家安全”之类的政治障碍,未来需要两国政府和领导人进一步消除疑虑,加大互信,才有可能真正将潜力化为现实。
从技术的角度看,班农的被解职,折射出特朗普政府内部在对华关系上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深刻的分歧。中国应当充分利用白宫内部的对华贸易“鸽派”来争取影响白宫政策,实现双赢。
在另一个层面,中国生机勃勃的民间经贸外交可以大大地助此目标一臂之力。阿里巴巴的掌门人马云宣布将在美国创造100万就业岗位,富士康集团宣布在美进行巨额投资,都赢得特朗普的好评,也的确有助于改善双方紧张的关系。
在这次国事访问中,特朗普率领了近30家企业高管组成的商贸代表团随行,这是多年来美国总统外事访问中的第一次。从已知的名单来看,知名科技与金融企业大多缺席,反映出华盛顿在促使中国开放这些产业方面进展缓慢。但农业企业、能源公司以及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在代表团名单中占主导,让它们获得一些期望的“直接成果”,将是十分有益的,因为它们所在的地区和它们雇用的员工,正是将特朗普送入白宫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