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敬,沂蒙山和沂蒙山的母亲们

2017-11-09张岚

前卫文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沂蒙山沂蒙妇女

张岚

一件沂蒙山妇女特有的土布斜襟上衣、紧紧梳在脑后的发髻、紧抿的双唇、黝黑皮肤里闪现的阳光的味道,质朴的目光坚定地注视着前方……站在伟大母亲王换于半身铜像前,我努力搜寻着记忆的碎片。碎片中,闪现着姥姥的样子、奶奶的样子和那么多朴素而熟悉着的沂蒙大娘大嫂的面孔。在这个周末的清晨,我长久矗立在这座铜像前,面对这张熟悉而亲切的面孔,我在心里庄重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

红嫂纪念馆位于沂蒙山的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

深深的山坳里,青石板路、石头垒起的院墙,石砌的台阶……沂蒙山最多的,除了纯朴的民风、山上挺立的松树,就是坚硬的石块。沂蒙人家自古喜欢就地取材,傍山而居。抬眼处,王换于故居里的百年老屋,在夏日的艳阳下竟另有一种风骨。门前挂着的一串辣椒、几串玉米似乎是刚挂上不久,房角的纺车,似乎前几天刚刚使用过。

“老人家,您41岁创办战地托儿所,抚养了41个革命后代,不,是80多个。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才生下来3天。您对儿媳说‘让革命烈士的孩子吃奶,咱家的孩子喝粥、吃粗粮。致使三年中4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革命后代却都健康成长,真让人感动。”

“这算啥。咱的孩子没了,再生,烈士的后代没了,就绝后了。”您拍着身上的尘土,笑着说。

“抗战期间,您家是红色堡垒户,罗荣桓、徐向前、朱瑞等党政军领导干部,都曾在您家生活工作过。您不仅在1939年创办战时托儿所,抚养了众多的革命后代,被亲切地称作沂蒙母亲。您还组织群众积极抢救伤员,救活了《大众日报》社干部白铁华,厚葬革命烈士陈若克母女遗体,冒着生命危险保存党史资料。”我捧着您的手滔滔不绝。

“这算啥?俺们年轻漂亮的识字班班长梁怀玉,在全村动员参军大会上喊‘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是的,我知道,在长达12年的人民战争中,咱们沂蒙妇女,动员自己的丈夫、未婚夫、儿子参军参战20万人,她们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瓦解敌方9.8万多人,这,无不是沂蒙红嫂们的功绩。

“这算啥?就连每一块门板,都是咱参战的武器。”您自豪满满地说。我知道,解放战争中,为支援孟良崮战役,艾山乡妇救会长李桂芳,带领东波池村32名妇女卸下自家门板架起一座浮桥,在冰冷的汶河内用自己的身躯架起了一座“火线桥”,为解放大军顺利过河夺取最后胜利赢得了时间,这是咱沂蒙红嫂们的功绩。

“这算啥?咱沂蒙山,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您撩起衣襟擦起自己的眼角。我亲眼看到,您粗粝的双手,骨节显露,我忍不住捧起问:“您是摇纺车累的?彻夜摊煎饼累的?还是常年做军鞋累的?”因为我知道,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红嫂承担了作战部队所有的后勤工作,共做了315万双军鞋、122万件军衣,碾米碾面11716万斤,这,无不是咱沂蒙红嫂、沂蒙母亲们的功绩。

在纪念馆,我的目光,一次次注视着面前这一张张朴素的面孔:用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拥军妈妈胡玉萍、民兵英雄侍振玉、毁家纾难的王自生、爆破英雄公成美、智闯虎穴刘玉梅、四儿一女上前方的王步荣、为亲人熬鸡汤的祖秀莲,还有方兰亭、范桂君、王桂花……战争,没有让沂蒙山的女人们走开,她们虽然是没有多少文化、甚至不识字的质朴乡村妇女,讲不出人生大道理,写不出锦绣文章,但她们懂得人间大义,面对生离忍住泪,为亲人赶制军装; 面对死别,她们选择了坚强与担当。她们的肩头单薄,身體也很柔弱,但她们用吃苦耐劳、勇敢善良、舍己为人、用青春和热血,甚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电影《沂蒙六姐妺》的片尾真切地震撼着我的心:当六姐妹执行完任务踏入家门,一块“满门忠烈”的牌匾,失去了丈夫和两个儿子的老妈妈搂着年幼的孙子木然坐在供奉着三个牌位的灵前,雪白而凌乱的头发触目惊心,那一刻,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热泪盈眶:有什么样的打击比这更残酷?有什么样的奉献比这更无私?有什么样的信仰能比这种忠诚更感天动地?

“别找了,战争年代沂蒙山的妇女们那样做的太多太多了。”我知道,讲解员讲的是红色作家刘知侠当年在沂蒙山区踏遍千山万水寻找用乳汁救伤员“红嫂”原型时,一位妇女和他的对话。知侠作家感动地说:“我在沂蒙山感受到了这种精神,她们有的是少女,有的是生了孩子的妇女,但她们都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大爱之心,这是红嫂的象征。”寻着讲解员的声音,我又记起了曾在沂蒙山工作、战斗过的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说过的话:“没有沂蒙红嫂,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老区人民,就没有革命胜利。红嫂不是一个人的名字,它是时代赋予沂蒙女性闪光的称谓!”

“每一座山头都燃起抗战的烽火,每一个村庄都举起抗战的旗帜,每个人都拿起抗战的武器。这片贫困闭塞的山地上,善良质朴的沂蒙百姓爱党、爱军队。”纵横八百里沂蒙山,曾用甘洌的乳汁为战争淬火,用独轮车碾碎精良的美式大炮。是的,谁能告诉我,在这里,到底有多少英雄儿女?到底有多少英雄的传说?到底有多少英雄的故事和英雄的勋章?

蒙山无语、沂河清波。我知道,在十几年的人民战争中,420万沂蒙人民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120万沂蒙儿女拥军支前, 10万将士血洒疆场……这些,拥军支前的沂蒙山纺线车、织布机、小推车会记得;诞生在此的《沂蒙山小调》《永远跟党走》旋律里会记得;“一粒米,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经典传颂里会记得;属于沂蒙人民的大仁、大义、大爱的品质里会记得;毛泽东对115师东进 “要建立沂蒙山抗日根据地”的指示里会记得;陈毅元帅“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掷地有声的回音会记得;中华民族劳动妇女善良、博爱、坚韧、无畏的优秀品德与绝对忠诚、无私奉献的革命信念共同熔铸结晶成的“红嫂精神”会记得,“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更会让世代人民铭记于心!

在这里,我时时被青松般高洁、擎天巨石般的坚韧和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感动着,于是,在这个周末的烈日下,我虔诚地向洒满烈士热血的沂蒙大地、向英雄的蒙山和伟大的沂蒙母亲们举起右手,献上我深深的敬意!endprint

猜你喜欢

沂蒙山沂蒙妇女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当代妇女的工作
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盛大开园
《沂蒙六姐妹》:用沂蒙精神为沂蒙女性树丰碑
妇女的脚变大了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
不要小看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