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婚农村居民择偶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7-11-09李杨陈素琼
李杨 陈素琼
摘要:根据2014年对湖南省农村居民婚育状况的调研数据,将农村居民择偶方式分为自由恋爱和非自由恋爱2种,发现通过亲友、媒人介绍的传统非自由恋爱的择偶方式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择偶方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年龄和择偶方式的选择呈显著的负向关系,受教育年限和网恋经历对农村居民择偶方式的影响呈显著的正向关系,而政治面貌与农村居民的择偶方式的正向关系在统计上不显著。
关键词:农村居民;择偶方式;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C91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9-3736-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9.035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rural residents' marriage and marital situation in Hunan Province in 2014, the way of choosing a spouse was divided into two types: free love and non-free love, and the result found that used the traditional non-free love way of choosing a spouse still has a certain proporti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an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found that age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way of choosing a spouse,while education years and online dating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way of choosing a spouse.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tical status and the way of choosing a spouse of rural residents i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s;way of choosing a spouse;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择偶是婚姻的前奏。选择合适的配偶组建家庭,是婚姻稳定和家庭幸福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人口的频繁流动,现代因素不断注入农村,农村也从单一、封闭的传统村落向多元、开放的现代社区转变,农村与城市不断交流和融合,农村居民相对传统的婚恋观也受到了现代婚恋观的冲击,农村居民的择偶观念、择偶方式等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本研究主要运用相关的调查数据对农村居民的择偶境遇、择偶方式及特征、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有助于了解和改善农村居民择偶状况,以丰富择偶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
目前,已经有学者对择偶方式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叶妍等[1]在探究厦门市流动人口的择偶模式及影响因素过程中对流动人口的择偶途径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通过自由恋爱走向婚姻的比例高达77.1%,通过他人介绍的占到了20%,自由恋爱的择偶方式占据着绝大多数的比例。潘勇等[2]在对80后农民工择偶模式研究中提出自由恋爱是指在没有他人支配和控制下,进入青春期的男女依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配偶的方式,这也是建国后《婚姻法》所规定并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择偶方式,也是80后农民工最主要的择偶方式。宋晓侠[3]对当代苏州城市青年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当前经人介绍、自己结识两种择偶方式占据主导地位,调查中也得出68.4%的青年认同自己选择的择偶方式,说明当代青年更加强调择偶的独立自主。潘勇等[2]在探究80后择偶模式中同样提到了网恋,80后农民工闲暇时间在网上寻找异性聊天,相识并恋爱,但是这种戀爱的方式失败几率较大。王黛丽[4]在对80后女硕士的择偶价值观的研究中对女硕士的择偶方式进行了总结,她认为80后的女硕士对于传统男长女幼婚恋观念有所突破,她们渴望自由恋爱、自主择偶。还有一些学者将网络因素也纳入到了择偶方式的影响因素中,来探究网络在择偶方式中所起到的作用。王会[5]在对农村闪婚现象的研究中也提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仍然是依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风笑天[6]在对城市青年从未婚到已婚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将择偶方式的概念界定为在择偶过程中,最初认识恋爱对象(对未婚者来说)或配偶(对已婚者来说)的方式或途径,也称为择偶结识方式,从总体上看自主恋爱成为城市青年择偶方式的主流,但是由他人介绍的方式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择偶方式的研究过程中,自由恋爱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郭显超等[7]在关于城市青年的择偶方式调查中得出,虽说他人介绍的比例低于自我结识(自我结识占57%,他人介绍占43%),但他人介绍的比例也超过了40%,这说明他人介绍在社会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孙青美[8]在研究女研究生择偶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得出大多数女研究生希望通过自由恋爱来结识心上人,并且不喜欢朋友介绍或父母安排的相亲方式,同时也提出女研究生对于网恋并不看重,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目前,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在择偶方式上多是基于流动人口这一视角的,通过流动经历这一要素来探究不同群体择偶的问题。而以农村居民为视角的研究还比较少,在如今婚恋自主、恋爱自由的大环境下农村居民对于自身择偶方式的选择上也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本研究从农村居民的角度出发,对湖南省农村地区的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已婚农村居民择偶方式的影响因素,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分析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14年对湖南省关于农村居民婚育状况的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调查主要询问了受访的农村居民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婚育状况及子女受教育情况等主要内容。调查过程则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来选择样本,最终得到问卷215份,有效问卷206份,占问卷总数的95.81%。
1.2 样本特征分析
以206位农村居民的数据样本作为分析对象,表1为受访农村居民的个人特征基本情况。从性别上看,男女比例为1.04∶1,所占比重基本一致。从年龄的分布来看,3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居民最多,占样本总量的52.42%,35~45岁年龄段和45~55岁年龄段所占比重为20.39%和17.48%,样本比重接近。样本中受访农村居民最大年龄是70岁,最小年龄为22岁,该年龄符合法定结婚年龄,平均年龄为37.41岁。
受教育程度通常作为衡量人力资本水平的重要变量。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样本中受教育年限在6~9年的农村居民所占比重最大,为56.80%;其次接受6年及以下和9~12年教育的农村居民所占比重接近,分别为18.93%和17.48%。从政治面貌来看,所调查的样本中15位农村居民为党员,所占比重为7.28%。从居住情况来看,所调查的样本中有162位农村居民居住在农村,所占比重为78.64%;有44位农村居民现居住在城镇,占样本总量的21.36%。
本研究通过有无配偶来表示农村居民的婚姻状况,将离异、丧偶等情况也划入到无配偶的分类中。样本中有配偶的共有141人,占样本总量的68.45%,没有配偶的农村居民有65人,占样本总量的31.55%。
2 模型与变量选择
2.1 模型的选择
本研究针对已婚农村居民择偶方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择偶方式,即在择偶过程中最初认识配偶的方式和途径。在调查问卷中,以“如果您有配偶,那么你们是通过以下哪種方式认识的?”来探究已婚农村居民的择偶方式,给出7种备选答案,分别是“父母包办、亲戚朋友介绍、自由恋爱、媒人介绍、婚介公司等中介机构介绍、电视网络等、其他方式”。在这7个选项中,受访居民全部集中在亲戚朋友介绍、媒人介绍和自由恋爱这3个选项,其他选项均没有入选。选择亲戚朋友介绍的有27位,所占比重为19.15%;选择媒人介绍的有40位,所占比重为28.37%;选择自由恋爱的择偶方式的有74位,所占比重为52.48%。将农村居民的择偶方式分为自由恋爱与非自由恋爱2种,亲戚朋友介绍和媒人介绍2种方式归为非自由恋爱,自由恋爱赋值为1,非自由恋爱赋值为0,选用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
设因变量Y仅有2个状态,分别以0和1来表示,所要研究的对象是p=P(Y=1)。设有k个因素(x1,x2,…,xk)影响Y的取值,则Logistic回归模型:
其中,P=P(Y=1/x)为自由恋爱的概率;1-P(Y=1/x)为非自由恋爱的概率。?茁0为常数项,?茁1,?茁2,…,?茁k分别为k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
2.2 指标的选取及其说明
农村居民择偶方式的影响因素较多,在已有的对于择偶方式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中,李明书[9]在对农村未婚青年择偶观的研究中提出受教育程度对于择偶中的自主性有着正向的影响,受教育程度高,择偶上容易处于主动,同时受外界文化影响较强,现代择偶观念更加明显,更为开放,受传统习俗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追求幸福。风笑天[6]运用城市青年的结婚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以及城乡背景等因素来分析其择偶方式,得出不同职业和文化程度对于城市青年的择偶方式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郭显超等[7]在探究社会网络对于城市青年择偶方式的作用中就提到了社会网络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组织之间或其他实体之间交往行为(包括情感交流、信息交流、彼此支持等)的重要视角和方法,它是一种引导式择偶,为本来互不相识的双方提供信息、牵线搭桥。
本研究参考相关资料,选择农村居民的个人特征、人力资本变量及网恋经历三大类指标来探讨其对已婚农村居民择偶方式的影响。其中,个人特征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政治面貌;人力资本主要是指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根据以上指标及样本特征对已婚的农村居民样本数据进行择偶方式选择的分析。
由表2可知,年轻的已婚农村居民选择自由恋爱择偶方式的较多,在35岁以下的年龄段分组中,有93.88%的农村居民的择偶方式为自由恋爱;在35~45岁年龄段分组中,择偶方式为自由恋爱的农村居民占52.63%,比重有所下降;在45~55岁这个年龄段分组中有22.86%的农村居民择偶方式为自由恋爱,比例已经不足一半。对年龄的描述性分析中可以看出,自由恋爱的择偶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比例呈下降的趋势。
选择自由恋爱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要普遍高于非自由恋爱的农村居民,多集中在7~9年,所占比重为60.61%,在接受过9~12年教育的农村居民中,也有25人选择自由恋爱的方式,而接受过12年以上教育的农村居民有9位,全部选择自由恋爱的择偶方式。在只接受过6年及以下教育的38位已婚农村居民中则全部选择了非自由恋爱的择偶方式。
在政治面貌为党员的12位已婚农村居民中有9位选择自由恋爱的择偶方式,占比75.00%,而在政治面貌位非党员的农村居民中,选择自由恋爱和非自由恋爱的所占比重接近,分别为50.39%和49.61%。
有网恋经历的农村居民大多选择了自由恋爱的择偶方式,已婚的农村居民样本中共有36位村民经历过网恋,在这其中有33位村民选择自由恋爱的择偶方式,占比91.67%。在没有网恋经历的村民中,则是选择非自由恋爱的择偶方式更多一些,有64人,占比60.95%。
3 实证分析
运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模型的拟合情况对于y=0时,预测的正确率为100%,而对于y=1时,预测的正确率为0%,总的预测正确率为52.5%。也就是说如果简单的推测所有农村居民的择偶方式都是自由恋爱,则有52.5%的正确率。对于不在方程中的变量政治面貌(P=0.102)没有通过检验,其余变量均通过P<0.01的检验。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年龄这一变量对农村居民选择自由恋爱的择偶方式的影响通过了1%的检验,这说明年龄对于农村居民自由恋爱的择偶方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年龄越小的农村居民,通过自由恋爱来选择配偶的概率就越大。与年龄较大的农村居民相比,年轻居民在接受新鲜事物上能力较强,思想观念也较为开放,更加趋近于城市居民。在婚恋中有较为强烈的自主性,并且敢于尝试自由恋爱的择偶方式,傳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年轻一批的农村居民在婚恋上的影响也较小。
受教育年限对农村居民选择自由恋爱的择偶方式的影响通过了1%的检验,说明受教育年限对农村居民自由恋爱的择偶方式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受教育年限越高,选择自由恋爱的农村居民越多。关于择偶方式选择的分析,文化程度较高的村民在婚恋过程中相对于经济因素,更加注重双方的情感因素以及婚后的生活幸福感,感情的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高的村民受外界的文化影响较强,更加倾向于现代择偶观,观念更加开放,渴望婚恋自主、恋爱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追求幸福。
对于政治面貌这一变量,从描述性分析来看,非党员身份的农村居民在自由恋爱这一择偶方式的选择上所占比重为50.39%,党员身份选择自由恋爱的占比为75%(表2)。党员身份所占比重高于非党员身份的农村居民,但是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政治面貌这一变量的P值为0.986,大于10%。所以这一变量影响并不显著。
网恋经历这一变量对于农村居民选择自由恋爱作为择偶方式的影响通过了5%的检验,说明有过网恋经历的农村居民选择自由恋爱的概率更大。相比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农村居民生活相对闭塞,精神世界相对匮乏,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如前两者,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网恋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择偶方式,有过网恋经历的农村居民也正是那些当初愿意接触新鲜事物的村民,他们乐意模仿、尝试,希望拉近与城市居民之间差距,从而也对自身现代的择偶方式产生影响。
4 结论及建议
年龄和受教育年限是农村居民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越小,自由恋爱的概率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村居民自由恋爱的概率越大,其次网恋经历也是影响农村居民的择偶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有过网恋经历的农村居民更多地选择自由恋爱的择偶方式。
农村居民由于生活环境的制约,在思想意识和行为上相比城市居民较为传统、保守。而通过这次调研可以反映出,目前农村居民在择偶方式也开始有向着城市现代婚恋行为转变的趋势,但是通过亲戚、媒人介绍的传统非自由恋爱择偶方式仍占有一定的比例,现代自由择偶观仍未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因此,对于单身未婚的农村居民婚恋观念和行为上的正确引导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在城市居民以及农民工的群体中,自由恋爱已成为择偶方式的主导,这就要国家、当地政府部门以及农村居民个人三方面对农村居民择偶方式这个问题上做好引导工作。
首先,国家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建设,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增加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同时要鼓励农村居民流动,开阔农村居民的视野,扩大农村居民的择偶范围,对于在城市上大学的农村户籍的大学生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使其可以更好地融入城市;其次,当地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村居民树立自由恋爱的婚恋观念,通过多样化的渠道,丰富农村居民的婚恋生活,要向农村居民尤其是未婚农村居民传递高质量的婚恋价值观,为农村未婚居民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提高农村居民的婚姻质量。同时,要对一些不符合现代发展的婚姻陋习加以制止,净化农村婚恋环境。最后对于个人来说要加强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寻求多方面发展,扩大交友范围,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积极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面对新鲜事物要自觉抵制一些不良风气,增强自身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 叶 妍,叶文振.流动人口的择偶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以厦门市流动人口为例[J].人口学刊,2005(3):46-52.
[2] 潘 勇,朱传耿.“80”后农民工择偶模式研究[J].西北人口, 2007(1):125-128.
[3] 宋晓侠.当代苏州城市青年择偶标准与择偶方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4] 王黛丽.“80年后”女硕士生择偶价值观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5] 王 会.农村“闪婚”现象及其村庄社会基础[J].南方人口,2011(3):10-16.
[6] 风笑天.城市青年的择偶方式:未婚到已婚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2):70-77.
[7] 郭显超,黄 玲.城市青年社会网络对其择偶方式的作用[J].当代青年研究,2015(4):70-78.
[8] 孙青美.社会性别、认同与困境——“80后”女研究生择偶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
[9] 李明书.农村未婚青年择偶观研究——以固始县调查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