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型拍摄的“六不要”

2017-11-09张佳蕊

关键词:典型人物专题片典型

张佳蕊

人物片是党员教育片中的一个大门类,我们经常要拍摄以优秀共产党员为主人公的典型人物片,从而切实承担起在基层党员群众中树立学习标杆、传播新风正气的宣传教育职能。就目前来看,很多人物片都拍得不错,的确起到了讴歌先进、引领风气的作用。但也有些人物片在具体的拍摄手法上,尤其是在主人公的画面布局上,对基本原则把握不准,导致了画面不够美、提示主题不够深刻,从而削弱了党教片的宣教功能。专题片中典型人物的画面布局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笔者在此做简要分析,抛砖引玉。

永远居中

有相当一部分人物片,总喜欢将典型人物摆在画面的正中位置,以之为整个画面的中心点,然后散射式布局。如果问为什么要将典型置于中心,回答必是为了突出典型的形象。实际上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人物居中固然能起到突出表现的作用,但从整体画面布局来看,居中这种处理方式容易使画面显得呆板、拘泥固定,不仅没有流动感,也没有美感。那么恰当的布局位置应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应在画面中心线向左或向右偏离一些,占整幅画面的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二处,这才是最能表达美感的画面布局。

专题片《深山瞭望》讲述的是守林员朱彩芹夫妇甘于寂寞、一心守护绿色山林的故事。在表现朱彩芹时,编导就特意总让她处于整幅画面的偏左或者偏右位置,从来没让她“居中”过。这样的处理至少在视觉效果上就很不错,让人感觉画面始终散发着均衡之美。

完全正面

很多片子在塑造典型人物时,往往让他直面着观众也即镜头,目的无外乎要突出典型形象。虽然让典型直面镜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突出形象的作用,但从画面整体效果来看,对人物采取完全正面的拍摄方式,其身体尤其是脸上就失去了通过光线、色彩等元素而营造出的立体感,会让观众觉得“典型是平的”。这种欠缺艺术气息的画面布局,自然难以形成视觉冲击力。拍摄典型人物应该选取什么角度?笔者认为,宜“侧”不宜“正”。当拍摄典型人物的正面时,不妨让拍摄角度稍微“侧”一下,“侧”到光线的明暗对比能在典型人物的脸上投射下一定的阴影,这样虽然不是“绝对而完全的正面”,但却是捕捉典型神态的最佳角度。

专题片《亚夫追梦》讲述的是党的优秀干部赵亚夫的故事。片子在刻画他的形象时,有一个很经典的画面——镜头中出现赵亚夫绽放微笑的侧脸,坚定的双眸里充满了真挚,刻在脸上的一道道皱纹于无声中勾勒出了他奉献的人生。这个画面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原因就是拍摄角度“侧”得到位、“侧”得传神。

比例过半

有些片子為展现典型形象,总喜欢将主人公所占的画面比例留得很大,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典型人物上半身的中景画面,此时典型人物的画面占比肯定超过一半了。其实,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比例设计是缺乏美感的,会使整个画面显得很“胀”,臃肿而不精练,让观众看着感觉别扭。按照“黄金分割率”来说,人物在整个画面布局中的最佳比例应是三分之一。当然,我们在拍摄时随着景别、机位等因素的变化,很难完全实现这个最佳比例,但还是应该尽量去追求。总之,除了特写等特定镜头的需要,典型人物在画面中的比例最好不要过半。

专题片《村支书肩上的路》讲述的是村支书黄欣泉带领村民劈山修路为家乡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故事。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片就很好地遵循了美学原则,让黄欣泉出镜的场景始终保持着一种“很舒服”的画面比例。同时,由于所有画面都是在山区拍摄,雾、云、绿、林和谐地融在一起,又营造出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过于孤单

在有些人物专题片中,典型人物大部分时间都是单独出镜,画面中除了孤零零的主人公外很难见到其他“有价值”的景物。客观来说,为了凸显主题,是可以适度采用这样的画面布局的,如反映某位典型在沙漠中艰苦扎根、爱岗敬业的事迹,多用个人场景画面就可以被理解。但如果常规拍摄时也大量运用这样的画面,那恐怕在突出典型方面就会起反作用。因为,典型只有还原到真实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中才能有血有肉,典型只有走到群众、同事、家人、朋友当中才能让观众觉得没有距离感。“红花还得绿叶衬”,我们一定不要在画面中把典型塑造得过于“孤单”。

专题片《山庄支书贺兰珍》讲述的是村支书贺兰珍全心全意服务村民、建设乡村的感人事迹。在塑造贺兰珍这一人物形象时,编导一般都将她放在有群众的场景中,拍摄了大量主人公和群众有说有笑、有问有答的画面,这样整体画面就既不显得苍白,又在客观上凸显了全片的主题。这种拍摄思路很对味,也值得我们借鉴。

泯然众人

有一些片子,在拍摄群像式场景时主体不突出,观众常常要在画面上找主人公,找得“很费劲”,看得也“很茫然”。典型人物虽然在塑造上应该体现“与群众打成一片”,但如果在大部分画面中都“泯然众人”,实际上片子的宣教价值是要打折扣的。编导想表现典型人物的接地气,表现其同群众的亲近,这种思路是对的,但在拍摄时应该通过人物事迹来体现,而不是通过大量主体不明的“人海画面”来体现。一般而言,画面中的典型人物首先要“醒目”,否则就会弱化全片主题的表达。

专题片《瑶山村医》讲述的是村医蓝云多年来辛苦奔走于山区行医,为少数民族同胞尽心服务的动人故事。蓝云本身貌不惊人,没有什么突出特性。因此在塑造群像场面时,为了能够使他不“消失”于众人之中,编导便着重突出了他的职业特征,通过表现医生身份的白大褂来使他的形象能够始终鲜明展现在荧屏上。当然,除了衣着打扮,人物神态、现场道具等个性化元素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喧宾夺主

在拍摄典型人物事迹时,最常用也是最值得鼓励的手法就是“用画面来讲故事”。但有些片子在“讲故事”时,往往会由着故事的发展带走镜头,以致某些画面的主体并不是想要塑造的典型人物,而变成了故事中的焦点人物。比如有部讲述村支书治村事迹的片子,在讲到主人公是如何做通一名无理取闹的村妇的思想工作时,镜头几乎都聚焦在了这名村妇身上,本应是画面主体的村支书反倒成了陪体。这样的处理就明显是被故事带走了镜头,场面也许是精彩了,但却冲淡了主题。须知,画面中的主体始终应该是典型人物,切不可喧宾夺主。

专题片《杨善洲》讲述了“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杨善洲的感人故事。为了保证杨善洲能始终处于不同场景画面的中心位置,全片注意将他作为视觉中心点来进行构图。这样就使观众能够自始至终地将目光“盯”在他身上,透过他的一举一动去走近他无悔奉献的一生。这样镜头围绕典型走的拍摄手法,如果运用得当,是事半功倍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专题片典型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