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人合一的视觉乐章

2017-11-09索久林

数码摄影 2017年11期
关键词:纪实手法摄影

索久林

喻惠平自然生态摄影作品,让我们看到一个异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的非洲世界:这里有雄狮卷起的飙风,有角马群汇成的大潮,又有长颈鹿、斑马演绎的绚丽图案,有火烈鸟、珍珠鸡在天地间织就的神奇的祥云;非洲特殊的自然社会环境下,以特有的方式生存繁衍的人群……这一切,在作者倾注情感的光影描绘中,都成为生动的审美意象,谱写了天人合一的宏大乐章。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经过汉代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也要符合自然的要求。当代多数学者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天与人相容、相依,和谐并存。这个传统的思想,是我们树立生态环保意识的理论依据,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巨大动力。然而,由于现代工业、商业的发展,人们对大自然毫无节制的索取,使地球的很多地方已经不堪重负,许多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甚至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增强生态意识,加强环保工作,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当务之急。

作者用光影结构的一幅幅撞击心灵的摄影作品,在对人们震撼、愉悦的同时,也给人们许多思索:生命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的相系相依;生命与大自然的山川草木是如此的密不可分!我们没有理由不关爱生命、关爱自然、关爱生态环境!作家马克·吐温说:“人类是唯一会脸红,或者是该脸红的动物”。面对作品的提示,作为智能生命的人类,我们应当对地球上的生命现象负有什么责任?我们做得如何?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关爱生命、关爱生态,关爱自然!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喻惠平自然生态摄影作品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直观阐释,也是一本很好的生态环保教科书。

作者拍摄的是以野生动物和社会生活为题材的纪实摄影作品,但在创作上并没有照抄照搬地描摹生活,而是在尊重物象物理形态的前提下,有效地运用了必要的艺术手法。

运用特殊的典型化手法,塑造了生动的审美形象。艺术形象塑造的典型化手法,是要把各种形象要素不受一般时空限制地集中起来,包括艺术虚构,从而结构成新的艺术形象。纪实摄影作品在特定现实生活中选取形象要素,无法超越时空限制,又不能运用艺术虚构手法。但是,作者在形象塑造上,注重运用特殊的典型化手法——将整合生活,变为选取最典型的生活。肯尼亚境内分布多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是动物最集中的栖息地和多色彩的荒原,举世闻名的野生动物王国。这些保护区里有大象、狮子、豹子、犀牛和野牛、各种羚羊、长颈鹿、河马、斑马、狒狒等动物;还有鸵鸟、火烈鸟等各种鸟类。作者在拍摄上虽然都有所涉及,但在选材上却很注重表现它们最典型的姿态。从而,最突出地表现了它们的生理和品格特征。选择《暮色下的草原》,表现长颈鹿的高傲、优雅,选择《行进中的象家族》,表现草原生命的自信与坚韧,选择《跳跃的羚羊》,表现圣灵的敏捷和激情,都体现了作者对“决定性瞬间”的把握能力。

运用环境营造手法,较好地强化了摄影的渲染效果。任何文艺作品都要营造展现形象的环境。对环境的渲染,是营造环境的必要手法。“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兵车行》中对战争场面的渲染。画家用水墨、颜色润刷画布、画纸,舞台戏剧中锣鼓敲击、管弦齐鸣等,都是在艺术上的渲染。纪实摄影也无法摆脱这种渲染。作者的作品中,用蓝天的辽阔、草地的无涯,渲染了环境的美好;用奔跑的、飞翔的野生动物的庞大阵容,渲染了生命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渲染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主体,拓展了更深的审美意义。“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在一起的画面。”(恩格斯语)生活中的人和作品中的形象都不能孤立存在,所以人们在艺术表现上历来重视衬托和对比。作者在《玩耍的辛巴族儿童》中运用环境的衬托,《马赛学校的孩子们》运用虚实的对比,都有效地强化了艺术效果。作者用草原上的水草肥美,正衬了野生动物生活的祥和幸福;用食肉动物的凶猛,反衬了食草动物的健壮;用多种动物的多种形态、多种色彩、多种阵容,衬托出草原生命乐园温暖,说明这种天人合一境界的广阔前景。无论运用正衬还是反衬,都对突出主体、表达主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方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范本。

在摄影作品的构图、用光上,作者也作了很有成效的努力。特别是在曝光和色彩控制上较为成功。很多作品成功的构图,对于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喻惠平的成功實践说明:纪实摄影作品是完全可以——而且应当十分重视运用艺术技法。摄影艺术技法是立意、成像的一种表达手段。它完全可以在不改变表现对象物理形态的情况下,使之更生动、形象、感人。这与作为文体层面的“艺术摄影”有所不同——它可以根据主体情感表达的需要整合表现对象。纪实摄影需要运用艺术手法,这是摄影的艺术规律所决定的。一是摄影主体的艺术情感因素。“照片上不仅可以看到记录的现实生活片断,而且还可以看到摄影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瓦尔坦诺夫语)摄影家的思想感情、亲疏好恶,必然体现在对表现对象的态度上,形成审美色彩。二是摄影客体蕴含的艺术美感因素。在摄影家面前,“现实生活中某些方面的过程中显示出美的潜能。”(瓦尔坦诺夫语)这就成为摄影纪实美的物质源泉。三是摄影作品“纪实”形式承载的艺术要素。纪实摄影这种表现生活的现实性、客观性、精到性构成的特殊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展示形态——甚至可以说是许多艺术家苦苦追寻的艺术效果。许多成功的纪实作品,也用它们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影响回答了艺术方法的意义。非洲野生动物摄影,可以从科学层面去拍,抓细节、抓瞬间,表现人们”闻所未闻“知识信息,强化科研价值;也可以在保证“知识信息“(纪实摄影的文体形态)的前提下,展示表现对象更多的审美品质,突出审美价值。后者,正是当前全民大潮背景下摄影家所需要的。近些年来,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一些人在纪实摄影中随意人为地添加或修减成像要素,这方面的问题不断得到纠正之后,有些人又不敢在纪实摄影中运用艺术手法,严重影响了艺术表达。这是对摄影艺术、摄影艺术手法、艺术摄影感念的认识的混淆。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积极有效地运用艺术表现手法,才能把纪实摄影作品更为深刻、生动,让纪实摄影这种摄影形式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这方面,也恰恰是喻惠平摄影创作的一大特色。

情感是创作的动力,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作者丰富凝重的精神世界里,摄影占有重要的位置。朋友们介绍,30多年来,作者孜孜不倦地潜心创作,执着追求摄影艺术作品思想和艺术价值,在多种媒体发表作品,在多种展赛上获奖或展出作品,收获颇丰。喻惠平自然生态摄影作品是作者艺术风采的一种展示,是对他多年辛勤付出的一种回报,同时也展示了我国摄影家纪实摄影的一种艺术高度。

写到这里,我想起李白的两句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下,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给摄影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在这样的条件下,相信象喻惠平这样有志向、有韧性的摄影家,一定会奋发努力,把更多更好的优秀摄影作品献给社会,为提高民族和人类的文明水准作出积极的贡献。endprint

猜你喜欢

纪实手法摄影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砚边纪实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