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起大壑 醉心太行
——何海阔山水画品读

2017-11-09师界弘

南风 2017年32期
关键词:老庄太行山笔墨

文/师界弘

云起大壑 醉心太行
——何海阔山水画品读

文/师界弘

何海阔 野岭黄晖 180cm×180cm 2014年

野岭莽坡,松风万壑,千岩竦峙,茫茫太行八百里,钟灵毓秀,云蒸霞蔚,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向往。魏晋竹林七贤,盘桓于此,诗酒逍遥。五代荆浩隐居于此,开创北派山水,成就一代宗师。

山水作为审美对象,诗人也好,画家也好,只有寄情于神秘而大美的自然之中,与之真情交流,感悟,才能情景交融,笔墨酣畅,创作出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的佳作来。

我所熟知的何海阔就是一位长年与山水亲近,与太行山比邻而居的山水知音。作为一个行者,他曾涉足过无数名山大川,但是,他最爱的仍然是心中的太行山,多年来,他行走、安居、创作在太行山——他对太行山的酷爱,罕有人比。

何海阔痴心画艺,大学毕业后又曾游学西湖,问道京华,交友多为当代画坛翘楚。他勤奋多思,不断开拓眼界,锤炼笔墨,且学有所成。他的作品不求猎奇,也不囿于固定的模式,每每墨随心动,境由笔生,以自己独特的技法,让宣纸承载着苍润厚重、沉酣苍劲、幽深壮阔的美妙意境,让观者感受到现实与心中之景相结合的山水性情,主观的情感性灵与客观的景物意境互相感应、交融,使其作品景真情切,状物与抒情为一体。

近年来,他以太行山为题材的作品,格高气雄,浑厚虚灵,有明显的宋元风韵,尤其对范宽、王蒙的师古溯源和理解把握更为深刻。

最近看到他的太行山写生,古桥流水,群峰耸立,气象万千。或云起如幻,或绝壁千仞,或飞泉瀑吼,或有烟火气息扑面而来的崖上人家。虽是写生作品,但画面平淡中求奇险,重山复水,开合有序,繁密而疏朗;结构严谨,沉稳而机变,生动地传达出太行山茂密、厚重、苍茫、滋润的情调气度。

他的创作往往独具匠心,喜欢用渴笔秃毫,苍劲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使得笔墨淋漓,形成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使得画面产生雄伟壮阔,纵横蓬勃的气势。

如他的作品《花溪阑珊》,运用积墨法,渲染出大壑大丘的雄浑苍润,突出太行的雄伟壮阔;运用皴擦点染的变化,寻找与自然节奏的契合点;运用灵动的笔法,酣畅的墨色,映衬以略施淡彩的桃花,相得益彰。海阔山水苍古淳雅的唯美画面,透射出的是中国传统的“山水质有而趣灵”的山水精神。

中国山水不同于风景画,不是对山川的简单再现,而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情感再现。正所谓石涛的“夫画者,从于心者”。国人论艺术有写实与写心之说,但写实必须有写生的基础,通过心动神明陶冶,从而形成艺术形象。而何海阔十分注重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解,他的作品不管是鸿篇大作还是小品写生,都在努力尝试新传统、新水墨的技法,从全新的角度引领读者,解读山水意境,这就是他在画画中传达的灵气、厚气、大气的太行风韵,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奇险或程式化的流行符号。

着重表现山水的灵动和润泽,保持山水本身的风韵,那就是何海阔山水画的魅力所在。

如何完善自我,如何提炼艺术语言,是每个画家一生都需要下的功夫。他一手抓住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使得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互生互动。他紧紧抓住笔、墨两大元素,注重个性的培养和精神的升华。他心观自然、心观人生、心观笔墨,在“心观”上下功夫,笔触间蕴含着中国哲学思想。事实上,中国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圣人食道应物”“对人以神清道”,即老庄之道。古人把画山水和观山水作为一种体道行为。何海阔也遵循老庄学说“行非道生”“行于万物者,道也”“循道而趋”。

艺者欲成大事者,除了笔耕不缀,更需心量眼界。何海阔,以老庄之道为精神营养,成为一个艺术精神方面不断求索的行者。“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也”,这既是他追求的画风,也是他修养的心态。

生活中的何海阔待人诚恳,踏实厚行,寡言好静。他的画作,静观使人心情愉悦,没有烦躁之气,皆因他的绘画语言融合了众家之长,对传统的继承和创造性延展到人文理念,将传统的审美元素融于其中,让人耳目一新。既非单一的取法某家师古不化,亦非粕杂地东拼西凑以示丰盈,他是在古今涉猎之后的取舍,是在自己风格追求中的博观,对我们的启示是:作为一名画家,要找到笔墨当随时代的生存方式,找到个性特征的审美体验,必要寻绎不尽的大壑风云。

何海阔 一夜雨声凉到梦 280cm×144cm

猜你喜欢

老庄太行山笔墨
《太行山写生》
笔墨童年
吹响老庄全面振兴的“冲锋号”
太行山(外二首)
谎言
太行山上忆当年
太行山下最可敬的人
老赵老庄
为练笔墨才写荷
英勇不屈的“刘老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