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档案里的雪虐风饕
——读萨苏的《冰血·零下30℃的刑侦现场》
2017-11-09朱宗保
文/朱宗保
尘封档案里的雪虐风饕
——读萨苏的《冰血·零下30℃的刑侦现场》
文/朱宗保
当下,刑侦题材小说可谓是“圈粉”无数。蹊跷诡异的谜团、惊悚刺激的现场、错综复杂的情节以及煞有其事的推理,让众多读者趋之若鹜。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所需中,人造食品无论在营养和价格上都比不过天然食物,就像凭空臆想出的刑侦题材小说,永远会在真实感上有所欠缺一样,看着热闹,实则缥缈。由此,作家萨苏的《冰血·零下30℃的刑侦现场》(以下简称《冰血》)一书,其呈现出的历史性、真实性和文学性便显得特立独行了,只要翻阅寥寥数页,尘封档案里的雪虐风饕便会扑面而来。
《冰血》这本书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以人民公安为主体,以真实发生在东北黑土地上的重特大案件为主线的诸多侦破故事。如“零下30℃的刑侦现场”是新中国十大爆炸案之一的“森铁202次列车爆炸案”,30多名乘客的碎尸散落在冰湖上下,怎样做到尸归原主?如何发现犯罪嫌疑人?犯罪动机是什么?会不会将错就错?在那个科技手段落后的年代,这些扣人心弦的问题将会从开篇伴随到全章的尾声。而在“最后一个惯匪”中,哈尔滨第一代公安队伍与流窜中的狡诈匪帮展开了一场以生命为代价的殊死交锋,谁是同志?谁是敌人?谁是百姓?如果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相信谁也没有胆量去扮演书中的警察,因为谍战、反叛和战斗随时而来,让人防不胜防。此外,“六二五七专案”“吊死鬼岛血案”“装甲列车大劫案”等章节,同样出自于真实的大案要案,同样在连贯而又紧张的字里行间,让人无法控制自己的阅读欲望,不忍放下这本书。互联网上,有着关于《冰血》的评价,一位读者留言了20个字,但实际上只有两个字,因为他说了十遍“好看”。或许,这就是对一本书最大的褒奖。
在文学创作的海洋中,刑侦题材小说向来注重对案件规模、场景、桥段和人物形象的种种刻画。但小说的架构是否牢固,逻辑是否合理,所谓的震撼、离奇乃至于血腥读者是否买账,完全取决于其真实性。很显然,萨苏在创作《冰血》的过程中,掌握了大量尘封在档案和记忆中的真实案例,并用艺术的手法赋予了这些案例新的生命。如在“西辛庄的‘邪门’杀人案”中,他一句“杨富打死他儿子?有可能,杨六郎还辕门斩子呢,他们老杨家有这个传统”,便将庄户人之间的猥琐和揶揄体现得活灵活现。试问,哪一份档案材料、哪一份警方笔录会出现这样的语句?而谈到历史,萨苏更是将1945年至1949年间,发生在东北黑土地上那些鲜为人知的剿匪重案,制成了一道道原汁原味却又不失当代特色的文学大餐。
当然,很多刑侦题材小说都期盼着在罪恶与正义之中探寻人性的根源,但实事求是地说,蛰伏于罪恶里的人性是复杂的、多样的、千奇百怪的,或许就像点燃的爆竹,作案动机只是捻儿,案件事实如同烟火药,而人性,却在一声巨响后烟消云散,无处找寻。相反,看清正义者的人性倒不必那么麻烦,《冰血》书中的办案警察,不管是牺牲还是退休,他们所经历的痛苦和煎熬,无一例外展现出了对公安事业的信仰与忠诚,这就是简单而又伟大的人性。
岁月静好,总须有人负重前行;雪虐风饕,难越猛士恪守之关。一本好看的小说,能将读者精神的粮仓装满,萨苏的《冰血》便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