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创新驱动“三农”发展战略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2017-11-08王绍芳朱阿丽白云
王绍芳+朱阿丽+白云
摘 要:“三农”问题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过程中再一次显现出来,当前需要破解“三农”发展的现代性、公平性问题。现阶段“三农”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迫切需要创新理念和思路,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机制。鉴于此背景,习近平提出向创新要活力、要动力、要效益,在指导“三农”发展时将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创设,建立起“三农”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内生机制,推动农业现代化、激发农村活力和促进农民增收,是习近平创新驱动“三农”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发展的动力问题。习近平提出的创新驱动“三农”思想,抓住了当前“三农”发展的根本和关键,不仅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农”理论,也对指导当前的“三农”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
关键词:习近平;创新驱动;“三农”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7)05-0016-05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三农”问题是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根本问题。当前,农业是“四化”同步推进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民还是最大的低收入群体。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顺应新常态,谋求新动力,破解“三农”问题,成为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有过七年的农村生活经历和在地方长期领导农业工作的实践经验,这不仅涵养了他深厚的“三农”情怀,也开启了他对“三农”问题的不懈探索。十八大以来,思考和破解“三农”问题是习近平施政体系的重要内容,他对“三农”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其中创新驱动“三农”思想高屋建瓴,强调向创新要活力、要动力、要效益,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发展的动力问题,是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重要依据。深入研究习近平创新驱动“三农”发展战略思想,对于加快“三农”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创新驱动“三农”发展思想形成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创新驱动“三农”发展思想的提出,既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近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三农”工作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三农”问题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过程中再一次显现出来,这些问题,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更高层次的问题,是破解“三农”发展的现代性、公平性问题。习近平指出,“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1]。现阶段“三农”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迫切需要创新理念和思路,提出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方法和新举措。
(一)农业现代化面临着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期,但是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许多矛盾日益加剧,问题更加突出。一是农业劳动力的劣质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农业留守劳动力老龄化、低素质化,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人力资本困境。二是农业发展瓶颈趋紧。我国农业发展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的是要素驱动,包括对土地掠夺式的利用和对农药、化肥等农业用品的高投入,这种粗放式的农业发展模式造成了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三是农业经营方式落后。分散经营下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的质量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市场竞争力不强,也难以获得规模效益。农业现代化面临着严峻挑战,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机制。
(二)农村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存在要素交换的不平等和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不仅如此,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与非农产业和城镇的争夺战造成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日益紧缺,农村的弱势地位逐渐凸显。一是农村生产要素流动性低下,亟需构建要素流动和配置机制。长期以来,由于受法律和体制的限制,农村缺乏增强发展动力的顶层设计,导致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住房等要素流动性低下,農村资源不能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二是农村公共服务保障不足,亟需构建新的投融资机制。近年来,中央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农村的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取得显著进展。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社会政策,公共财政资源主要面向城市供给公共物品和服务。由于历史欠账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低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亟需创新思路,为农村营造内核驱动力和外部吸引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三)农民增收与权益公平问题亟待解决
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增长的推动下,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依然比较低,我国农村居民中还有2 600多万未能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城乡人口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出现“丰裕型贫困”。一是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经营性收入受自身文化素质、经营规模和外部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截至2012年,农村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所占比例仍高达31.98%,传统农民文化水平低且缺乏培训,加之土地经营规模小,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民赋权不足,财产性收入比重低。长期以来,由于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等资产的法制建设滞后,农民赋权不足,导致财产性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的比重极低。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仅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3.15%。三是转移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幅趋缓。农民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当前,在新常态下财政收入放缓,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面临财政直接补贴下降的困境;农民工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较低,综合素质滞后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导致农民务工数量增长的速度减缓,工资性收入增长面临挑战[2]。农民增收缓慢,亟需创新思路,开辟农民增收的新的动力机制。
二、习近平创新驱动“三农”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endprint
创新始终在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多次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他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是大势所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添、培育和催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面对农业短腿和农村短板,在指导“三农”发展时他也将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对于“三农”发展与创新驱动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3]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创设,建立起“三农”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内生机制,引领“三农”发展是习近平创新驱动“三农”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发挥创新驱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习近平强调要“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4]。要用先进的制度设计、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推动传统农业现代化转型,重点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产安全粮”的农业现代化问题。
一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依靠创新驱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科技创新是关键。在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产品质量需求刚性增长的新形势下,习近平提出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他认为矛盾和问题是科技创新的导向,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5]。为实现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跨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注重创新机制、激发活力,真正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5]。因此,要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通过科技支撑弥补农业产能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短板。二是加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推动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依靠创新驱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制度创新是根本保障。首先,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习近平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更多考虑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5]针对大量承包农户因进城务工需要部分或全部流转土地经营权问题,习近平指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农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5]其次要创新农业经营制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地怎么种”为导向,习近平提出要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创新完善相关制度,激发农业发展活力。三是注重人力资本创新,推动农业队伍职业化。农村经济发展关键在于人。习近平指出,“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5]。针对当前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城镇转移就业,农业从业人员低质化、老龄化等问题,他提出要建立专门的政策机制,吸引青年人务农,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二)发挥创新引领力,激发农村活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客观地讲,城乡差距还是很大。习近平根据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新变化,指出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强调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5]。为推动农村发展,他指出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一是创新农村发展理论,激发原动力。发挥创新引领力,理论创新是前提。“无工不富”一度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格言”。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间,积极探寻乡村发展优势,在浙江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两山理论”找到了乡村原动力,让农村自己拥有的青山绿水变成财富,让农民依托独具魅力的乡土资源和乡土文化变成乡村旅游资源,把传统农业办成休闲度假、旅游农业。充分发挥绿水青山的生态性、乡村文化的独特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扬乡村乡土人文绿色生态吸引力大的长处,让传统的农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发挥创新引领力,制度创新是关键。习近平明确指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主张通过构建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针对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他提出“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5]。为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问题,习近平提出要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强調“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5]。
(三)发挥创新推动力,促进农民增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指出:“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5]新常态下农民增收越来越受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习近平提出要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政策机制,在紧紧依靠稳步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基础上,通过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创新体制机制等“多轮驱动”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我国农业发展存在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产业不强,农民增收困难,需要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收空间。习近平提出,“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5]。要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业增值的效益。二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新型城镇化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健康发展既有利于实现农民的转移就业,促进工资水平提升,又能使留下的农民有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空间。习近平指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6]。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城镇化首要任务,解决好进城农民的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让他们能真正平等地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三是加强制度创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进农民利益和保障农民权益问题。针对农民赋权不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扩大农民住房财产权和集体资产股份的权能,要求加快农村产权制度创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保障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公平性。endprint
三、习近平创新驱动“三农”发展战略思想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提出“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重大论断,为国家发展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強劲动力。“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国家发展大局的压舱石、定盘星。习近平提出的创新驱动“三农”发展思想,抓住了当前“三农”发展的根本和关键,不仅丰富了我党的“三农”理论,而且也对指导当前的农村工作和“三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在习近平创新驱动“三农”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以创新为驱动力,着力推进理论思维创新、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农村制度创新,促进“三农”发展。
(一)加强理论思维创新,提升谋划“三农”发展的能力
依靠创新驱动“三农”发展,理论思维创新是前提和先导。习近平创新驱动“三农”发展思想中蕴含着指导农村工作的科学方法论,即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思维就是敢于冲破传统思维惯性与逻辑规则的束缚,不因循守旧,敢于推陈出新,以新思路解决问题;就是要破除单一思维定势,善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举措[7]。“三农”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相互关联的问题集合,由来已久,同时,随着我国农业农村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我们必须要加强理论思维创新,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冲破“重城轻乡”的思想束缚,树立全国一盘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大局观念;破除农村“无工不富”的思想禁锢,树立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的新观念;破除就“三农”论“三农”的单向思维、封闭思维的方式,用多向思维、开放思维谋划“三农”问题。要把“三农”问题放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背景下去考量,注重把农业、农村、农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去谋划,努力破解“三农”发展中的关键性、瓶颈性问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依靠创新驱动“三农”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因此,要加强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科技创新激发农业活力,补农业产能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短板。具体来讲:一是创新农业科技投入融资机制。农业科研创新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导致社会资本支持科研创新的力度不大,而我国财政支持有限,创新农业科技投入融资机制成为必须。新常态下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在努力增加财政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还应创新农业科技投入的多元化、市场化融资机制,拓展产业投资基金、科技金融等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二是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坚持市场需求和产业导向,优化配置农业科技资源,建立政府、科研机构、涉农企业协作攻关的农业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完善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政策,进一步实施专利制度、税收制度等政策,激发科研机构研发人员和涉农科技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重点突破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三是要加强农民科技教育与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应用者。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在创业兴农、教育培训、科技服务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体系,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成果应用能力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进一步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
(三)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资源逆向汇聚“三农”
依靠创新驱动“三农”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重要条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比较收益驱动下,农业农村要素流失更加严重,“三农”发展会更加“缺血”。“三农”要发展,必须逆向汇聚资源,完善相应的市场导向机制。在发展机制上,要创造政策推动力和配套的市场吸引力向农业和农村汇聚资源要素。一方面,让市场在城乡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稳步有序地推进建立农村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和金融市场,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体系,进一步使要素向“三农”流动,改变城乡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双低下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要在供给城乡公共物品及公共服务和促进城乡发展公平正义方面发挥作用。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政府要发挥其在促进城乡发展公平正义方面的作用,通过税收、财政补贴、公共服务等政策手段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改善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制度保障,引导信息、科技、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回流。同时为应对青壮年农民数量短缺、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政府应加紧建立青年经营农业的政策激励机制,吸引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等青年到农村经营农业。
(四)加快农村制度创新,释放“三农”发展活力
依靠创新驱动“三农”发展,制度创新是保障。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于向改革要活力。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农村产权制度和农村金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通过制度创新盘活农村各类资产,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益,为加快推进“三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第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加快农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维护农民对承包地的使用、流转及抵押权能,鼓励农民在自愿、平等、有偿的原则下流转土地的经营权,有利于促进土地经营权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动土地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也让流出土地经营权的承包农户增加财产性收入。第二,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占有、收益、担保和继承等权利,让农民得到更多的财产性收入。第三,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创新。政府要鼓励和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大力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拓宽贷款的抵押范围,允许农民用住宅权和土地流转经营权等抵押贷款,提升其贷款可行性;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推动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为农民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加大创新驱动发展力度[N].人民日报,20130306.endprint
[2] 谭智心,孔祥智.创新驱动条件下农民增收的政策选择[J].改革,2015(9):21.
[3] 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N].农民日报,20141103.
[4] 中央農村工作会议召开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151226.
[5] “平语”近人——习近平的“三农观”[EB/OL].(20151229)[2016101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29/c_1117601781.htm.
[6] 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新型城镇化[N].新华日报,20150224.
[7] 裴小革.论创新驱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经济研究,2016(6):1722.
Xi Jinpings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and Its Value of Time
WANG Shaofang, ZHU Ali, BAI Yun
(College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49, China)
Abstract:The problem of “three agriculture” appears again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cceleration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solve the modernity and fairness probl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agriculture”.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challen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agriculture” need innovative ideas and new impetus mechanism. In view of this background,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roposed that innovation needs vitality, motivation and benefit, put innovation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in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agriculture”. Through system innovation and policy initiatives, we should build the system and the endogenous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agriculture” environment.To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ctivate the rural area, and increase the farmers income is the main content of Xi Jinpings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ree agriculture”, which answers the dynamic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agriculture”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Xi Jinpings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ree agriculture” thought grasps the basic and key of the “three agriculture”, it not only enriches the theory of “three agricultur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ut also provides the practical path for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agriculture”.
Keywords:Xi Jinping;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countryside and farmer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