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作人、林语堂散文的闲适特征
2017-11-08郑楷霖
郑楷霖
摘 要:周作人和林语堂在散文的创作上都是将“闲适”作为美学的追求,寻求文学创作上的自由。但是,对于散文的理解,周作人和林语堂之间是存在着差异性的。林语堂在散文的创作中更为倡导自我,而周作人则更为注重寻求历史依据,以“道”说明问题。所以,周作人和林语堂的散文虽然都有闲适特征,但各自的风格有所不同。本论文针对周作人、林语堂散文的闲适特征展开研究。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林语堂散文;闲适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
引言:
对于现代散文问题风格上所产生的变革,可以通过探索周作人和林语堂的散文特征加以明确。关于现代散文,周作人提出了“言志论”,林语堂将周作人的理论进一步发展。关于言志观,周作人和林语堂研究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晚期,以历史作为依据,对现代散文的创作特点进行研究。但是,周作人和林语堂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要达到的文学理想不同,对于散文的界定也必然会存在差异。对于周作人、林语堂散文的闲适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探索现代散文在文体风格上所产生的变革。
一、散文创作寻求的历史依据不同
散文的创作讲究“形散而神不散”,其中的“神”就关乎到历史依据。周作人的散文创作中,更为注重传统的回归。在肯定传统的同时,倡导散文创作中要不拘一格,这是对正统文学的回击,也是文学创作者所采用的明哲保身的方式。周作人提出个人言志理论,要求在散文创作上要注意言志。他提出,公安派创作散文的过程中,对于古代散文创作模式并不会遵循,而是寻求自主创作,以抒情为主,这是个性创作的体现。在这一观点上,周作人的观点与现代人所是持有的创作观念是一致性的。周作人在散文创作中主张继承传统文化,同时这种方式创作的散文的艺术价值持有怀疑的态度。事实上,周作人欣赏明朝晚期的散文作品,是欣赏这些作品的自由创作风格,其中所蕴含的反叛精神,所以,认为明朝晚期的散文是由艺术价值的,这也明确了周作人的散文创作风格。
林语堂对明朝晚期的散文作品同样持有欣赏的态度,但是在其创作中,林语堂对自由更是持有眷注的态度。林语堂肯定了公安派的散文创作风格,甚至是顶礼膜拜。林语堂不仅会摘录公安派的散文语句,而且还会对创作技巧仔细推敲,不断地向公安派学习。所以,林语堂认同明朝晚期的散文作品,主要是在文学精神上的认同,直到认可当时的文学载体。
二、个人言志的意义指向有所不同
对于周作人而言,散文是非功利性的,采用个人言志的手法,可以为精神寻求一个安静之所。“五四”运行各文学创作者带来了新的契机,很多的先驱者们承担起文化启蒙的责任,但是,在那样的是社会环境下,这个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导致很多的文学创作者由于理想的幻灭而感到无奈。周作人就是其中的代表,正是因为这种无奈,使得人文关怀从宏观的角度转向自我。此时的周作人认识到,空喊革命不如反省文学中的功利因素,于是倡导散文创作中要寻求自我。让自己走上十字街头的塔中喝苦茶。对于此,周作人是这样形容自己的,当别人都走出象牙塔走上十字街头的时候,我则在十字街头造塔,开始闭户读书,安静地写作。当周作人对当时的社会形势感到悲观的时候,就会创作散文发发牢骚,却没有了拯救社会的热情。周作人让自己闲适下来,主要的目的是隔绝功利,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在精神上保持自由。
与周作人一样,林语堂同样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产生倦怠之感,在散文创作中也持有游戏的态度。但是,林语堂是由文学趣味表达出来的,这是林语堂散文所体现出来的与周作人不同的闲适。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情趣,是非功利性的,但是这对于林语堂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他更为注重的是建构言志性理论,将散文利用起来宣扬散文的自我表达,是一种幽默论的体现,即林语堂注重用幽默的语言表达散文创作的意图。对于对这种散文创作形式,功利派持有批评的态度,但是,林语堂已经不止一次声明,采用幽默的创作手法是为了打破文坛枯燥乏味的局面。可见,当时的中国文学创作者虽然寻求着新的发展道路,但是,思想上没有改变,文学创作也依然是维持传统的格调。散文创作中注重用幽默的语言表达,有助于丰富文学内容,这是林语堂倡导散文创作运用幽默格调的主要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周作人的散文和林语堂的散文在创作上都有闲适特征,但是由于两者所持有的文学思想不同,所怀有的文学理想不同,对于文学创作的态度就会存在不同。周作人的散文注重追溯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中的“道”作为主要依据,但是,这种“道”并不是古代文学中的“道”,而是性灵之“道”,主张散文中要具有审美趣味。林语堂对明朝晚期的文学作品持有欣赏的态度,但还,在创作的过程中持有反抗精神,更为强调自由,也因此其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万平近.林语堂评传[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4:26—27.
[2]梁建民,沈栖.林语堂散文欣赏[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4:124—127.
[3]陈秀珍.寓庄于谐 独具闲趣——林语堂散文的幽默[J].武夷學院学报,2014,28(06):57—59.
[4]周作人.《燕知草》跋(永日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