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媒体发展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2017-11-08王黎黎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3期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

王黎黎

摘要:随着移动数字媒体的异军突起,促使设计教学的改革。以系统式上升的课程体系,技术同设计融合的课程内容,项目制团队教学模式,能力与商业价值考核机制作为创新点,实现创新复合型和实践密集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完成数字信息化教学改革。

关键词:移动数字媒体;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3-0124-02

一、移动数字媒体的多元化特征

移动数字媒体主要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从有线网络到无线网络的技术进步,使得数字信息传播不仅停留在有线终端,而且发展到移动终端。移动数字媒体随着媒体的移动化和无线化,通过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利用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方式来承载、处理、传播信息,它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单一媒体,而是可以多个媒介交叉传播。按照载体可以分为移动智能电话、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移动视听设备(MP3/4)、移动影院、数码摄录像机、导航仪、记录仪等。按内容形式可分成静止形式和连续形式。静止形式是指表现形式固定的文本和图片,而连续形式是指具有动态连续性的音频、视频、虚拟图像等。分析移动数字媒体的发展及其分类,可知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移动性、数字性、多媒体性。而多媒体性中包括交互性、集成性、控制性、非线性、实时性和动态性。交互性主要体现在人与系统的互动关系,是用户对系统的理解操作,系统对人的友善化设计;而集成性则表现在系统以及信息的多样性来源;控制性是以后台系统处理和控制为主要表现,通过可视化图形来表达并作用于人;非线性体现在一种新的整合认知模式,人对数字信息的感知是一种灵活的非循序渐进的形式;实时性是基于高速网络技术,系统可以随时随地互动;动态性则反映出移动数字媒体在内容和形式的不断自我更新,具有无限外延。因此,移动数字媒体表现出多元性的特征(如图)。既是无线数字处理平台、软件和应用程序的内在技术革新,也是数字信息传播的外在视觉表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必须适应这一特定语境下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数字信息化发展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第亚尼(Marco Diani)在《非物质社会》一书中提到“我们现在生活的是非物质化的社会,从基于生产和制造产品的社会,走向基于服务的非物质化经济社会”[1]。这一转变推动了以数字信息为主的非物质设计的发展,也就是说设计对象是信息,而不是物质。因此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重心将由以往的图形绘制转向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的综合可视化信息设计,并且强调设计的可传达性[2]。课程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到技术实现、交互体验、用户需求,甚至是移动数字媒體设备的兼容性、移动性特征,体现出科学技术、设计艺术的融合,以及跨专业甚至是跨学科教学。从教学侧重来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逐步由传统纸质媒介到多元数字媒体的传播设计,教学走向非物质化的实践。突出创新复合型和实践密集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视觉传达设计的数字信息化的专业改革发展方向,教学改革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机制四个方面入手。

三、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改革

1.系统式上升课程体系。视觉传达专业课程设置的创新要从整个课程体系入手,以系统性和上升性学习为特点。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课程作为第一技术基础模块。利用综合构成和图形创意设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课程作为图形表达训练模块。结合信息图形设计和交互设计、初级HTML5、图形界面设计等形成第三个新媒体课程模块,另设置有网页设计、全景漫游设计课程、跨专业的哲学和逻辑学知识,都作为提高课程模块来完善知识结构,四大模块互为补充,围绕教学目标,形成跨学科、跨专业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主要打破原有的专业限制,突出跨学科跨专业融合,集合产品设计专业的交互设计知识,引入新媒体专业的动态表现手法、吸收计算机科学专业技术。教学改革依照四个知识模块架构教学体系,设置符合新技术的设计课程。针对目前移动数字媒体中信息可视化设计,增设UI界面设计课程,通过界面架构和图形设计来实现互动性、控制性、非线性、实时性、动态性的多元化特征。设计内容包含了整个系统或者软件的架构、人机交互关系设置、用户使用界面的图形化设计,即系统(System)、软件结构(Software Architecture),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与图形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3]。

2.技术与设计融合的课程内容。传统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着重设计原则、方法,通过设计方法和形式美的学习,强调解决某一部分问题,属于阶段性教学内容。改革后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将数字技术同设计艺术的融合。一是移动数字媒体是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课程内容应该结合前沿技术。从技术角度,涉及计算机科学技术、交互式设计实践、移动媒体表现,让理论概念与科学技术结合成为教与学的底层支撑。二是课程内容按照商业设计实际流程来讲解,模拟设计过程和设计要求,理清学生的设计思路,防止盲目设计。三是设计方法讲解和设计思维的培养,设计方法的讲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方法论和形式设计的层面,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深度设计,采用创意思维、头脑风暴、批判性思维方法思考设计问题,既不能脱离技术对设计的限制,也要兼顾到设计的形式美感,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3.项目制团队教学模式。课程内容的实施必须依靠创新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学校就适应科技公司、设计企业的工作需求,从程序性课程向项目制课程发展,团队合作的教学形式则是可以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设计水平和特长,从而找到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以项目制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将甲方代入课程学习,解决具体问题。例如UI界面设计实训课程,将整个教学班级分为若干工作小组,各个团队的学生再根据自己的优劣势和兴趣点,选择适合的工作岗位,从而明确工作内容及进度,增强学生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由教师引入项目,将项目的具体现状、市场的需求、产品功能等提供给学生,针对该项目来引入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同以往学生假想项目和自创项目大相径庭,设计师要满足客户、用户、技术等多方面的要求,理解真实的商业项目是具有限制性和应用性。

4.能力与应用价值考核机制。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实施需要课程考核体系的评估。对于实用性强的设计学科,理论知识考察较为死板。而单纯以设计作品来考核则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应分为能力和应用价值考核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设计能力提高程度的考核,占据考核分数的60%,衡量标准强调学生基于自学能力,设计操作能力和设计意识形态方面。另一部分是由企业对学生设计成品的商业应用价值来给予考核,占总分数的40%,根据企业标准对学生的工作岗位、工作量和最终所产生的商业价值来衡量。从教育和实践两个角度考核,适合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创新是整个设计学科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移动媒体发展下的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改革,反应了整个专业的数字化、移动化、多媒体化教学发展趋势,通过以点带面,纵向线性研究的方法,以创新课程体系带动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利用最新课程内容以及多角度考核机制来达到科学创新型和实践密集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该改革方案在2016届和2017届视觉传达专业本科班级教学,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和网页设计作品在国家、省级设计专业比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参考文献:

[1]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1.

[2]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34.

[3]大卫·伍德.国际经典交互设计教程:界面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4-8.

猜你喜欢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
多媒体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分析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