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清如水 情怀似酒浓
2017-11-08李梓楠
李梓楠
我喜欢诗,在诗歌的阅读中我们不但可以轻易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让我们的心在诗人构筑的世界里徜徉,同时还能够让我们与诗人的心灵在诗歌中相遇、比肩、交融。更是在灵光一闪的瞬间,我们才会猛然醒悟,诗歌中的世界,正是我们苦苦追寻的世界。正像某位著名诗评人所说的那样,诗人借助语言寻找美好世界,而我们则简单得多,我们可以借助于诗人。俄罗斯诗人叶赛宁,正是我美好世界中的那位诗人。
读叶赛宁,更像是读一本厚厚的古籍,其底蕴既浓厚、又单纯,洁净。一个真正的诗人所追寻的世界不外乎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物质家园,而另外一个则是精神世界。叶赛宁的诗表面上是追求物质世界,实则追求精神家园,在他众多诗篇当中,我最为中意的就是《夜》。这首诗在开篇第一节就带给我身临其境的感觉:静谧的夜,万物归于沉寂。随着夜色的降临,松林不再喧嚣,平静的河水也逐渐进入了梦乡,白日里喧嚣的景象不复存在,夜莺都停止了歌唱,万物沉寂是一种强烈的美,其与白日的景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与对比。在诗人的笔下,夜的静谧不言而自现,根据阅读者的理解与感悟,其也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在第一节的描写中,不但有听觉的描绘,更有对视觉的揣摩,两者相辅相成,渐入佳境。进入第二节,诗人继续写夜的静谧,沉寂中,潺潺的溪水开始轻声歌唱,万物沉寂而独有溪水歌唱,这是典型的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描写手法,通过听觉与视觉的相互转化,不但引入了月光的意象特点,更是描绘出了夜的美丽。静是背景而不是目的,目的是美,这就是诗人在第二节所表达出的深层次的含义。第三节一开始就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在月光的衬托之下,溪水、大河以及原野上的青草,与白日里不同,他们在月光中熠熠生辉,反射着独有的月的光芒。月光是柔和而冷艳的,其与静谧的夜相映成趣,反射出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不曾有的独特的美感,这也是最让我欣赏的部分。之后进入第四节,这个部分夜回归了静谧与安详,美丽的月色又再次被提及。很多诗评人对于这个部分的看法就是冗杂与重复,其实我并不这么认为,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整首诗在描绘夜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以静写動的手法与主要方式,那么静谧的夜归根结底是要静的,通过重复写夜的静谧形成“静——动——静”的格式特点,显然更加符合夜的实际情况,这是其一。其二,在描绘夜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诗歌的整体趣味性,通过动静结合自然可以实现,但是最终动归结于静,就像是一个美好的意象一闪而过,给人无限遐想以及美好的憧憬,这也是诗歌要表达的效果之一,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由此可见,重复强调夜的静谧与月色的美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升华,是一种节奏美与旋律美的叠加与交融,更是透露出一股诗人情感的律动与数不尽的波荡。
在夜的描绘中,许多诗人更加倾向于对月进行描写,这一方面是由于月色是夜空中重要的光源,其更容易引人关注,另外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人类习惯于将月与人类活动以及情感联系起来,这也就引出了一个人类情感世界中一个无法抹去的色调,这也是我最欣赏本诗歌的地方之一,那就是银色。银色贯穿整首诗歌,月光如水,不但沐浴了无限的原野,更是将一切沉寂在静谧与神秘当中。试想一下,在无边静谧的深夜里,在月光的照射之下,河水闪着微光,小溪在潺潺流动,草野随着微风摇曳,整个辽阔的世界既静谧又动感,充慢了宁静与生命的气息,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月色的点缀。在月光的律动中,我仿佛看到诗人从黑暗中走来,他披着一袭轻纱,这轻纱就是月的颜色,伫立在世界的中心,在月光的渲染中渐行渐远,诗人的离去并没有带走夜的静谧,反而带给阅读者无尽的遐想,这童话般的世界是诗人的故乡?抑或是俄罗斯草原上那被月光雕琢出的美丽世界?我无从得知,我只知道,我被这月光和夜的静谧与美丽所折服,同时深深着迷于俄罗斯大草原的风情以及月光的柔情。诗是情感的传递更是物质世界的精神传承,不见草原胜似见草原,熨帖人心而不失华美,这就是诗人的造诣之所在吧。
作为地道的风景诗歌,《夜》所描绘的远不仅仅是俄罗斯大草原上无边的原野与静谧的夜,单纯的风景描绘无法折射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相反,只有痛彻心扉的感情纠葛才能够勾起阅读者的遐想,伟大的诗歌来源于痛苦的生活,俗话说诗人的痛苦经历是人类文学的财富,这并不为过。叶赛宁所描绘的光色琉璃的童话世界并不存在于物质世界,这首诗正是描绘的我们不曾拥有的精神家园,静谧、安详、动感又不失华丽,这样的世界叶赛宁不曾拥有,那么我们呢?照射我们精神家园的俄罗斯大草原的夜,又何尝不是我们心灵世界的永恒月光?月光皓洁,照耀着诗人疲惫的灵魂,更是照亮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诗歌让人沉醉,让人遐想,诗歌像迷人的梦境,美丽、优雅又不失生命的高贵。有些人说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与氧料,将自己成功融入到大自然中,然后展现给读者,我却认为叶赛宁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诗歌只是诗人回归大自然的一种方式亦或是手段,纯然写静而又不限于静,整首诗透露着弄弄的情愫与感情牵绊,美好精神家园不同于物质世界,在诗人的构筑下完美的心灵永恒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写下《夜》的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他对现代文明带来的钢铁世界婉然相据,转而投入到生存中的诗意当中,美好的世界是现实与理想的落差,还是心灵深处一片仅存的净土?读叶赛宁,就是读诗人的经历,历经百态,百炼成钢,是对人生的追求,更是勇于正视自己的姿态,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反观我们现实世界,钢铁文明与乡村生态环境格格不入,物欲横流的生活中还有没有一方净土,是继续追求物质生活的无尽还是转而返回心灵那最初的纯净,这不但是叶赛宁面对的问题,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