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政党理论体系构筑完整精神链条

2017-11-08李亚彪

中国经贸导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红船建党政党

李亚彪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红船是党的“母亲船”。1921年夏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闭幕,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并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会议还通过我党第一个决议,选举产生了党的第一届中央领导机构,完成了建党使命。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

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近年来,“红船精神”逐渐走入党史研究部门、社科理论界视野,研究成果越来越富有成效,在党内和民间影响也越来越大。

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临近,我们也将迎来建党100周年。一个建党百年、执政逾70年的无产阶级政党,需要完善的政党理论体系、完整的政党精神链条,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和动力之源。“红船精神”作为党创建之初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是这一精神链条上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一环。

一、一个百年大党,需要完整的精神链条

(一)对一个政党来说,精神力量最致远

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政党精神,蕴含着一个政党的根本价值理念,彰显着一个政党的基本历史形象。没有精神力量的政党,很难走远。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国内政党乱象纷呈,有的政党少数几人发起,再拉拢几个军政界人士,就可以招收党徒开展活动。这些政党难言有精神力量,难以成就大事。当时影响最大的政党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失败总结原因时认为,“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涣散”。

有着90多年历史、执政70多年的苏共解散,让人扼腕叹息。苏联亡党亡国原因有很多,但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苏共丧失了精神支柱,继而丧失凝聚力。当时苏共领导人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要摒弃‘意识形态限制,反对‘精神垄断”,进而否定马克思和整个苏联共产党。思想和精神层面武装的解除,从根本上瓦解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失去精神支柱。

邓小平同志曾说,“革命精神是十分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中国共产党白手起家成大事,靠的就是精神的力量。翻开中共党史,革命战争时期有“先驱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创造了无数奇迹,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千锤百炼而意志愈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就是因为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鼓舞、带动全党全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二)“红船精神”填补了建黨初期革命精神的空白

由于革命中心分散、历史人物复杂等因素,对于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精神,无论命题还是研究,长期以来处于空白。而同“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相比,学界对“红船精神”的关注和研究都不够。甚至一直有人认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井冈山精神”;倘若如此,将没有办法解释1921年到1927年间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

嘉兴市委党校副校长徐连林认为,如果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链条上缺少党的创建和大革命这两个历史阶段,将不足以全面、完整地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尤其是建党精神的缺失,不利于党内核心价值形成。“红船精神”的提出,在党的革命精神历史建构上填补了这一空白,完善了中国革命精神链条的起点,实现了我们党精神创建史与发展奋斗史在时间序列上的高度一致,充分反映了共产党人构建自身精神体系的历史自觉,使党的精神思想史与发展奋斗史更加系统完整。

(三)科学把握中国共产党精神链条中的“源与流”关系

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学界一直存有争议。打开百度搜索“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可以看到有的认为是“井冈山精神”,也有的认为是“红船精神”,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观点的存在。

要明确“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恩格斯曾说过,“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红船上,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走上了历史舞台。毛泽东也曾做出过“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的论断。因此,有些人认为建党初期中国革命精神尚未形成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事实上,早期提出“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在上世纪90年代,“红船精神”还没有概括提炼,“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中,“井冈山精神”最早,因而成为源头。但随着“西柏坡精神”、“苏区精神”、“红船精神”相继提出来之后,我们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来把握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谱系。“红船精神”的提出和确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原了中国共产党精神链条形成历史的本来面目。

不过,强调“红船精神”地位,并非否定、贬低其它精神,而是要从源头上把握中国共产党精神链条的完整性。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忠杰认为,“所有这些精神,追根溯源,都源自‘红船精神。‘红船精神是我们党的精神的一个主要源头,甚至就是源头。后面的各种精神都是‘红船精神的进一步展开、演化、多样化的发展或者进一步的充实”。嘉兴学院党建研究所所长肖纯柏说,“红船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源与流的关系,本质上都属于政党精神。这些精神各有分工、各有侧重,但又一脉相承、接力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完整精神链条和整体精神风貌。

二、以“红船精神”为牵引,推动政党精神建设“借梯登高”

“红船精神”提出至今12年,从早期少人知晓、鲜有问津到今天渐渐成为热点,折射出当今时代下,人们对历史认知的进步和发展。抓住“红船精神”趋热的机遇,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精神建设“借梯登高”,显得迫在眉睫。endprint

(一)“红船精神”为何“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链条中,“红船精神”所代表的历史时间最早,“南湖红船”本身也先后受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重视。“红船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尽管在9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但以理论形态提出是2005年的事。为什么“红船精神”概念的确立较晚?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副教授高凡夫等学者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长期以来,中共诞生地是上海的传统认识和思维,让人们忽视了南湖会议和红船在中共创建史上的地位。不少人认为,一大转移到南湖续开具有一定偶然性,半天的简短会议,让人们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对南湖会议、红船在中共创建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出现低估,导致了“红船精神”概念的姗姗来迟。

二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但民主革命早期,幼年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否形成,在学界存疑。有人认为,当时党在理论上尚不成熟、不完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刚刚起步。在这种情况下,就1921年到1927年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提出一个让学界和广大干部群众所接受认可的概念,的确需要很大勇气。

人们对历史的认知都是有一个过程的,常常总是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片段到全面。尽管“红船精神”作为一个概念,是在2005年才提出来的,但它对应了这个政党建立之初的那些由史实所生发出的政党精神,诠释着中国共产党过去、当下、未来的历史智慧、历史逻辑、历史责任。

(二)正确看待有关“建党精神”的讨论

近年来,学界对“红船精神”的研究,近年间越来越集中于“建党精神”的研究上。浙江和嘉兴多位学者认为,应该发挥“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统领作用,打造“建党精神”,夯实其在中国共产党精神链条中的奠基作用,甚至有专家认为,“红船精神”就是“建党精神”。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各种革命精神越来越多,体系越来越庞杂,不宜再提出一个“建党精神”。

那么,讨论到这里,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共产党是否需要“建党精神”;二是“红船精神”能不能称得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需要“建党精神”吗?20世纪初,经历了帮会、社团到政党等政治组织形态的中国,“正处于‘政党林立的时期,全国有300多个政党和类似于政党的政治团体。在此前后,各种组织、各种政党都登台了,也大都谢幕了,有的甚至成了人民的对立面”。这些政党中的“绝大部分没有存活下来,它们就很难说有其建党精神”。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原主任陈水林说,打造“建党精神”对于即将历经百年沧桑但仍生机勃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进一步揭示一个百年大党兴衰存亡的规律,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石。

“红船精神”是“建党精神”吗?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纲领、党的组织原则,分别在红船上闭幕的一大上通过的各类草案中得到了体现,在基本理论方面已经构建起了中共初创时期所需要的理论构架。而建党精神就是一个政党创建过程中形成的理论纲领、奋斗目标所展现的精神感召力,是在建党群体特别是在领袖人物身上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工作作风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支撑着“红船精神”赖以提出、形成的这些关键史实,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形成的最重要标志。

(三)重新讨论“红船精神”,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多年来,在全国社科理论界辛勤付出、大力推动下,“红船精神”研究已从学术上的一般讨论上升为体系上的全面阐述。中宣部还将“红船精神”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重大课题,为“红船精神”研究工作提供了更高平台、更大空间。在嘉兴,“红船精神”自提出到2017年5月为止,已出版著作7部、汇编论文集5册,发表论文378篇。有关“红船精神”的研究可以用“四个一批”概括:建立了一批专门研究机构、举办了一系列研讨活动、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打造了一批文化精品。

“红船精神”趋热,说明了寻找“初心”正成为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没有历史照进的未来,注定是苍白的。当我们今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的时候,必须探源寻根,明确我们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正迈向百年伟大征途中,也正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迫切需要从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去汲取精神的力量源泉。探寻我们党百年发展的精神之魂,以此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此激发人民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红船精神”趋热,时刻提示我们,党的精神建设是根治精神懈怠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经历的磨练和曲折,超过了很多国内外党派。建党时13位代表,28年革命战争期间,有的壮烈牺牲,有的面对困难挫折放弃革命,有的脱离党组织,有的叛党叛国,仅有2人站到了開国大典的天安门城楼上。据浙江党史研究专家介绍,当年浙江省作为国民党的“模范省”,白色恐怖到了极致,浙江省委自1927年创建到1929年撤销,省委书记或代理书记更换近10人,其中多人被捕牺牲。今天讨论“红船精神”,就是为了用中国共产党这艘巨轮艰难造船、出船、行船全过程,提醒当代共产党人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安不忘危,存不忘亡。

“红船精神”趋热,提出了党员代际传承中需要强化党的意识的全新命题。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出现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就是:新老党员之间存在明显代际差异。嘉兴市党建研究会会长陶志来说,随着大量年富力强、高学历的年轻党员不断加入队伍,基层组织接受新鲜血液的同时,也逐渐面临着党组织内部思维方式、年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诉求等代差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大党,建党初心、精神之源是否会在代际更替中遗失,值得高度关注。

三、运用开放的理念、系统的思维,构筑百年大党的精神坐标endprint

(一)深化“红船精神”等系列精神研究,存在不少现实困扰

在深化中国共产党系列革命精神的研究工作中,以“红船精神”为例,还存在不少现实问题。

一是“红船精神”研究地域色彩明。“红船精神”研究者多集中于浙江地区,缺乏跳出浙江,立足更大视野来展开的研究。“红船精神”研究队伍呈现出沿着嘉兴市、浙江省其他地区、浙江省外的顺序,依次递减的状况,且主要集中于高校、党校等社科研究机构和党史研究部门。

二是“红船精神”面临传承动力匮乏和传承方法单一的问题。传承动力上,由于宣传不够等原因,无论理论界还是社会上,对“红船精神”的理解上仍不到位,甚至认为“红船精神”只適合革命战争年代,不适合今天。传承方法上,除纪念馆、报纸、书刊等外,还缺乏更多有效载体。为数不多的学术研讨,也仅局限于重要时间节点、重大节庆活动。

三是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在内的系列革命精神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碎片化、阶段性特征明显。这些研究相互割裂,有的相互冲突,系统性、整体性不够,缺乏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完整逻辑论述。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原执行主任、教授陈水林认为,几乎所有单个的革命精神都有研究成果出版,但很少有人把几大精神贯穿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从整体上提炼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精神。

(二)以“红船精神”为圆点,画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同心圆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链条第一环,要以其为圆点画出一个大的同心圆,必须要运用系统思维。

首先,整合研究力量,打通研究资源,组建专门机构,建立保障机制。要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研究列入国家层面课题,组建专门课题班子,明确主管部门和参与单位,整合国内外研究力量,从现在起三年时间内,力争出成果。要在研究中打通各个阶段精神的基因联系,防止孤立性地看待。比如,“井冈山精神”中的“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延安精神”中的“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都与“红船精神”中的“首创”是一脉相承的;“井冈山精神”中“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的相关表述中,均有“红船精神”中“奋斗”二字的影子。研究中,要把整体优势同各个精神的优势紧密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而不是在“谁比谁更重要”上费功夫。要立足全党全国,加强区域间协作,开展系统性研究。

其次,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第一环,但进入理论界和公众视野较晚,尤其要加大研究力度。要整合研究力量,统筹各地业已存在的研究机构,设立“红船精神”研究专门政府奖项。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资料中心建设已初具形态,已建起一个党史图书资料室,一个中国共产党早期留存俄罗斯档案资料库,一支以国内知名专家为核心的工作团队。可以立足嘉兴,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入手研究“红船精神”,打造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的权威资料中心。此外,要推动“红船精神”走出省内、走出理论界、走出国门。

第三,创新载体,打造品牌,真正让包括“红船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链条所蕴含的价值观,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真正做到久久为功。嘉兴当地开通“红船领航”微信公号,组织“红船”微视频大赛,推出了“重走‘一大路”红色线路,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取得很好的效果。可以借助“两学一做”常态化之机,把重温“红船精神”等革命精神的研究同各方面学习、工作实践有机结合,理论实践唯有交相辉映,红色基因方能历久弥新。嘉兴市委组织部依托“红船精神”组建“红船服务”总联盟,政府部门当好“店小二”,打造信息、政策、人才、党务等资源的互联互通平台,受到高校和企业欢迎,潜移默化地扩大了“红船精神”影响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红船建党政党
“红船”争霸赛
“童心向党”庆祝建党100周年书画作品展
红船向未来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庆祝建党100周年”绘画大赛(1)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庆祝建党100周年”绘画大赛(2)
什么是红船精神?
小画家
德国《政党法》的精神内核和制度构造
初心依旧绕红船(辘轳体)
国内外关于政党类型学的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