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统计与评估研讨会”综述

2017-11-08詹长智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工委教育部图书馆

摘要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战略规划工作组主办的“高校图书馆统计与评估研讨会”于2017年6月15-1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召开。会议系统地回顾和评价了我国高校图书馆统计与评估工作的历史与现状,并且达成共识:规划、统计与评估将成為推进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应该得到持续加强和优化。

关键词

教育部高校图工委 战略规划工作组 图书馆 统计 评估

2017年6月15-16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育部高校图工委”)战略规划工作组主办的“高校图书馆统计与评估研讨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召开。教育部高校图工委秘书长陈凌、战略规划工作组组长詹长智、高凡,战略规划工作组成员卢章平、阮平南、储节旺、张惠君,以及来自全国高校图书馆的馆长、业务骨干约23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的主题是研讨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形势下,以及高度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条件下,高校图书馆进一步做好统计与评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着重探讨了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如何更好地为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文化建设服务。此次研讨会是自1999年教育部高校图工委正式改组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关于统计评估的专题研讨会。会议从筹备之初就得到了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界的高度关注。

10位业界专家受邀作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涉及高校图书馆统计与评估工作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以及国际比较。为了让与会者有更多发言和讨论的机会,会议安排了开放论坛环节,共有12位与会代表作即席发言,阐述了他们对高校图书馆统计评估工作的看法和建议。在闭幕式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馆长宓一鸣、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王波、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志武、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馆长阮平南进行了总结点评,教育部高校图工委秘书长陈凌致闭幕辞。专家点评和会议总结均认为,本次会议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许多创新。会议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新颖、视野开阔,对高校图书馆统计与评估工作从理论到方法作了系统梳理,也对这一领域工作的改进和提升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1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发展历程回顾与未来改进建议

1.1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发展的三个阶段

教育部高校图工委副秘书长、《大学图书馆学报》副主编王波在报告中回顾了我国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发展历程。他指出,新时期我国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由1981年成立的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发起和操作。1985年,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通过寄发纸质“高等院校图书馆调查表”收集高校图书馆基本数据,并编印相关研究报告作为内部通报。因此,可以将1985年看作新时期我国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的起点。由于这一阶段尚未形成规范的统计制度,之后并未连续开展统计工作,加之实际填报数据的高校仅有几十所,占全国高校的比例很小。虽然这次调查的数据缺乏连续性和代表性,导致其学术价值以及对决策的参考价值受到限制,但是作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开端,其意义依然不可低估。

高校图书馆连续收集统计数据始于1990年。当年全国高校图工委下发“普通高校图书馆统计表”。相比1985年的调查表,该统计内容更加完整和丰富,更加注重统计指标的内在关联性,由此形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第一个相对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并且正式命名为“高等学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此种以纸质报表形成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的统计工作模式一直延续了8年(1990-1997年),1990年提供报表的高校为977所,约占当时全国高等学校总量的1/3。1998年,在推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的背景下,作为事业单位的原全国高校图工委被撤销,改组成立作为专家咨询机构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机构转制导致当年的统计工作中断。为总结高校图书馆连续8年的统计工作成果,时任教育部高教司教学条件处处长兼原教育部图工委副秘书长的李晓明和图工委秘书处的姜源绿,在《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年第4期发表《高校图书馆——历史的足迹》一文。文章以6个统计表格的形式,对已经开展了8年的全国高校图书馆统计数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同时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手工统计时代正式划上了句号。

2001年,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网络版(Beta版)正式启用,由此开启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线统计的新时代。2005年,教育部高校图工委正式发布《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2004)》和《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及评估办法(2003)》。同时发布了修改版的网络统计系统。2009年又对事实数据库指标体系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形成了“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指标体系(第三版)”(2010-2015年)。这是高校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以及网络统计系统不断完善的阶段。

我国高校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形成和统计方法的改进是与高校图书馆事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和技术环境的进步相适应的,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借鉴和吸收我国香港地区及海外同行经验的过程。其中,重点是研究和借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of Research Libraries,ARL)、香港学术图书馆联盟(JULAC)的成熟统计指标和先进统计系统。

2010年3月11日,“内地与香港大学图书馆统计指标的比较研究”工作会议在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召开,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时任高校图工委秘书长的朱强和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馆长景祥祜等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了两地高校图书馆统计数据的征集、管理和发布状况,尤其是对两地图书馆的统计规范进行了比较。

通过这次会议,内地图书馆同行充分认识到香港高校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的优越性,随之通过申报教育部项目,由教育部高校图工委和香港学术图书馆联盟合作开展专项研究,再次启动对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统计指标体系的修订工作。毫无疑问,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的填报和相关指标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endprint

1.2现行高校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高校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显现出与时代需求及图书馆业务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此次会议上,多位专家和一线图书馆管理人员对现行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葉继元、教育部图工委秘书长,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凌均在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统计项目侧重在馆舍条件、文献资源拥有量和资金投入等指标,较少关注图书馆的产出和服务质量,以及它的文化影响力。实际上,随着“泛信息”时代的来临,资源的占有量和文献保障系数并非完全对应的关系。现有的部份统计项目并不能客观地反映当前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有的统计项目层次不清晰,统计指标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性;有的统计项目含义不清晰,各馆理解不同,导致数据标准不一致。还有部份指标与高校其他部门的统计指标在口径上不一致或者在内涵上有差异;统计数据缺乏共享,重复劳动和效率低下的情况普遍存在。

基于上述问题,与会者建议教育部高校图工委秘书处应在近期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全面调整和修订高校图书馆的统计指标,淘汰没有意义的统计项目,增加能反映时代特点的新项目,侧重点从统计评价办馆条件,转移到重点统计评价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如文献传递量、图书馆主页访问次数、数据库访问和下载次数、文献传递的篇数、开展服务推广活动的次数及参与的人数、学校教学科研部门对图书馆深度信息服务的依赖程度,学科馆员开展的个性化服务等。同时,要使统计和评估相结合,挑选最能反映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指标,规定权重,制定排行榜编制公式,定期出版权威的《高校图书馆事业蓝皮书》等。

如何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统计工作成效,尤其是提高事实数据的填报率,以及提升高校图书馆统计数据的应用效果是本次研讨会讨论的另一个焦点。王波和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高凡在报告中对此问题作了深入探讨。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填报率约为30%。新建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数据填报率尤其低。专家分析,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从制度规范、统计指标和填报系统自身的改进、加强统计数据应用、强化统计人员培训等多方面对应施策,才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各省高校图工委秘书处在组织本地高校图书馆申报事实数据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并负有重要责任。在这方面,四川省和云南省的成功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此外,与会者还对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政出多门”、重复报表的情况提出了批评。建议在更高的层面上,比如教育部主管司局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采用统一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注重各指标之间的关联,做好数据共享。

2高校图书馆评估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进展

2.1高校图书馆评估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评估工作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推手,此次会议的多数学术报告和讨论即围绕图书馆评估工作展开。我国高校图书馆评估工作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是教育部在对高校办学条件或教学工作进行评估时,把图书馆作为其中一项内容。评估专家主要来自于国内其他高校的管理专家或教学专家,在这些专家队伍中,图书馆专家或者图书馆馆长则是凤毛麟角。二是对图书馆的专项评估。在专项评估中,则会有图书馆专家或图书馆领导参与。在这些评估中,作为图书馆基本用户的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和广大教师,很难参与到评估工作中,即使召开过征求读者意见座谈会,但是读者的意见对图书馆评估结果影响甚微。因此,长期以来,图书馆评估具有较大的片面性,更多关注对图书馆馆舍和文献资源的投入这些硬件方面的数据,而较少关注图书馆自身的服务效果和管理水平。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叶继元在《“全评价”分析框架在高校图书馆统计与评估中的应用》报告中,介绍了“全评价”分析框架的“六大要素”和“三个维度”,以及“评价目的制约论”“同行专家主导论”“评价对象分类论”“定性定量法互补论”“评价指标关键论”“评价制度保障论”等与“全评价”分析框架有关的理论与方法。他指出,将“全评价”分析框架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的统计评估,能够有效遏制目前在学术期刊、图书、论文、项目、机构及学者、研究生等的升等升级、资源分配等评价中普遍存在的过分数量化、形式化、行政化等问题,真正发挥学术评价的导引和激励功能,为建立和完善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贡献一份力量。

陈凌的报告主题是《CALLS“十三五”评估评价项目规划与实践》。报告从技术进步对教育的影响,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并且从单馆、区域联盟和全国联盟(CALLS)三个层面分别介绍了未来高校图书馆评估评价项目的整体规划与行动方案。他指出,CALLS未来将在引导和支持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专业化、精细化服务的基础上建设“高校图书馆科学评价协同服务平台”,打造高校图书馆科学评价服务的整体形象与品牌,开展面向教育部、面向社会机构、面向兄弟院校的多元化科研产出与影响力评估评价服务。他进一步谈到,未来的主要任务是构建新的、多维度的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如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评估指标、馆藏评估指标、共享能力评估指标等,主要业务是开展图书馆诊断性评估与咨询,而不必做排名。要由行业内一流的专家团队开展分析与咨询。依托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CALLS成员馆信息库以及高度智能化的评估系统,开发新的图书馆评估系统。该系统可以为教育部高校图工委、各省市图工委、CALLS以及各高校图书馆等开展自评估或互评估工作提供数据、工具和可视化报告生成等服务。

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馆长唐承秀的报告主题是《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图书馆参与学生成功评价的路径分析》。报告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图书馆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实践路径。她认为,国际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估的发展趋势,是将图书馆评估的重心逐渐从绩效评估转向成效评估。换言之,评估的重点不是考察图书馆本身有多好,而是要关注图书馆做得有多好。当前我国正在推动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轮“双一流”建设将更加突出绩效导向,通过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支持力度。所以,增强基于成效的和基于实际表现的评估意识,优化自身的资源和服务,体现图书馆自身价值的评价方法就显得非常必要。高校图书馆一直被期望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图书馆不能总是把自己局限在窄小的传统业务空间中,而是应该面向一个更大背景下的拓展视野——图书馆如何有助于实现高校的总体目标,如何辅助学生的成长与成功,在促进学生成长中发现和提升图书馆自身的价值。图书馆界应该意识到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因此必须把焦点放在对服务质量的评估,且这种评估应该从以自我感知来衡量转变到以用户感知来衡量,并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endprint

2.2高校图书馆评估工作的实践探索

大会的主题报告不仅包括高校图书馆统计评估理论与方法的探讨,更有实践经验的分享。30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评价评估实践活动一直在不断推进和创新。海南省高校图工委原主任委员、海南大学教授詹长智介绍了海南省高校图书馆规划与评估工作相互衔接的经验。其最大特点是规划与评估衔接,政府与学术机构配合。持之以恒,从未间断。在省教育厅的领导和全程参与下,由省高校图工委具体主持,每隔五年制定一次全省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划。同时,每隔五年配套进行一次高校图书馆的评估。从“十五”规划开始,有规律地推进。为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海南省教育厅每隔五年,都以研究课题的方式委托省图工委组织专家开展《海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南》《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等评估指标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案的研制,2015年的评估方案率先在国内高校中采用国际标准开展评估试验,使指标和方法既能切合实际,又能与时俱进。在实际开展评估的过程中,由教育厅高教处主要负责人带队,全省高校图书馆馆长、资深专家和年轻业务骨干组成本科评估组、高职高专评估组,深入全省各图书馆开展现场评估。既保证了评估的权威性,又保障了评估的专业性。评估的过程同时也是相互学习和与所在高校领导班子沟通交流的过程。评估中表现出的问题要由教育厅下“整改通知”,督促限期整改,并按时复查。把评估工作做细做实,真正达到了“迎评促建”“迎评促改”“评建结合”的目标和效果。

江苏大学图书馆刘海军博士与大家分享了江苏大学图书馆2016年开展评估工作的经验。他总结了此次评估的作用:首先,通过评估摸清了家底,看清了差距与不足,理清了发展思路;第二,通过评估,建立了一套适应本馆的指标体系及制度,强化了数据统计的规范性;第三,锻炼了一支队伍,提高了全馆的数据管理水平和责任意识;第四,打造了特色品牌服务,多渠道宣传,提升了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北京人天书店董事长邹进在报告中提出,要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客观分析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质量,对当前在各地图书采购招标过程中普遍采用“低价中标”规则导致文献资源建设质量下降现象作了细致的分析,并且发出了改革的呼声,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专家关于评估实践的报告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在会上引起深入讨论。与会同行形成以下共识: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要适应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变革,建设一个常规化评估机制,从注重评估结果,转向注重评估过程,鼓励采用多样评估标准、多种评估形式、多元评估主体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在多渠道发布,使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进入规范化、可量化、品牌化的新业态。

2.3图书馆评估的国际经验及其价值

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统计评估专业组常务委员会委员、海南大学图书馆张红霞作为第一位将图书馆绩效评估和成效评估的理念、方法和指标体系引入国内图书馆界的学者,在本次会议上,以大英图书馆的两次评估为案例,介绍了英国图书馆评估的方法和主要理念。

作为为公众服务的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的评估注重所提供服务的经济效益。通过“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Approach)”,计算出大英图书馆2003-2004年度对英国产生的经济价值为3.63亿英镑,4.4倍于该年度的财政拨款8300万英镑。而在另一个评估周期2011-2012年度内,大英图书馆对英国经济的贡献率为4.9(即成本效益率),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为5.1以上。大英图书馆的评估是委托专业咨询事务所——牛津经济学人(Oxford Economics),面向读者和市民,包括海外人士展开问卷调查并辅之以其他方法,科学计算获得的评估数据。大英图书馆的评估经验还包括:图书馆要做好日常的统计和数据收集,长期积累的数据才更有价值。应寻求专业顾问与咨询机构实施评估,务求权威、客观、公正。此外,预先确定评估内容的范围与深度、调研对象的范围、评估周期的时间跨度等等。即需要做好规划和预判,方能有效实施评估。

美国西蒙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唐蓉介绍了美国高等院校图书馆服务的评估趋势、标准、方法及创新。她在报告中重点强调:第一,图书馆规划与评估之间的关系,评估的依据是规划。第二,美国图书馆评估的第二个依据是服务对象对图书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评价。第三,评估不是被动的,而应该是图书馆的自觉行为和自主行为。先有评估才有决策,先有评估才有规划。第四,评估应该是常态化、周期性的。比如,年度评估,每隔三年或五年开展一次评估,等等。规律化和常态化,更有利于评估工作的开展,也更加有利于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业界专家和与会代表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评价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他们认为,事实数据库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高校图书馆评价评估工作奠定了基础,这是我们的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目前高校图书评价馆评估工作还不够规范;评估指标之间逻辑性不强;高质量和实用的数据与评估缺失;根本原因是高校主管对图书馆统计与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图书馆馆长自身也对评估工作的研究不够深入,从而导致对图书馆评价评估工作组织不力。

专家和与会代表对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图书馆评价评估工作提出了多项建设性建议。第一,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尽快完善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第二,建议开展高校图书馆“第三方”评估规则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第三,重视高校图书馆评价评估工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对“第三方”评价机构实行准入制和淘汰制,为这些机构建立诚信档案,凡出現虚假行为即行淘汰。第四,重视图书馆评估成果的应用,使评价和评估工作真正有助于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与办馆效益的提升。

3结语

国内外图书馆发展的实践和经验都表明,规划、统计与评估是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我国高校图书馆界亟需补上的一课。目前,规范地开展规划、统计和评估工作的图书馆只占我国高校图书馆总量的1/3左右,这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以及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都相差甚远。因此,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应该继续把推进图书馆规划、统计与评估工作作为一个重要使命和工作职责。我们期待未来在此领域展现一个全新的局面。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委教育部图书馆
中共梧州城工委
成立学校少工委 推进少先队改革实施
图书馆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韩国工委筹备成立申请书
韩国工委筹备成立同意函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去图书馆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