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输血时红细胞与血浆输注不同比例对凝血功能正常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7-11-08林新梅王洪远
林新梅,刘 红,王洪远
(四川省泸州市人民医院输血科 646000)
·经验交流· 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7.30.024
大量输血时红细胞与血浆输注不同比例对凝血功能正常患者预后的影响*
林新梅,刘 红,王洪远
(四川省泸州市人民医院输血科 646000)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量输血时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对凝血功能正常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2015年内输注红细胞大于10 U且输血前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90例,根据输注红细胞和血浆的比例,将患者分为3组,A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0∶1.5;B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0∶1.0;C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5∶1.0。比较3组患者大量输血前后血常规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以及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1)3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病死率最低。(2)3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中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明显升高,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比较:A组患者输血后的PT、APTT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输血后PT、APTT较输血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凝血功能正常的大量输血患者,按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1.0∶1.5进行输注,将有利于预防发生凝血功能障碍,降低病死率。
大量输血;凝血功能;红细胞;血浆
大量输血是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等疾病最重要的抢救措施[1]。但大量输血并不安全,它可导致患者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与出血,循环超负荷、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如不及时防治,病死率极高[2-3]。有研究指出,按新鲜冰冻血浆(FFP)∶红细胞(RBC)≥1.0∶1.0,FFP∶RBC=1.0∶1.5,FFP∶RBC∶血小板(PLT)=1.0∶1.0∶1.0使用血制品时,将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4-5]。笔者回顾性分析2014-2015年输血前凝血功能正常的大量输血患者90例,探讨RBC与FFP不同输注比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表1 3组患者输血前后相关血液学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4-2015年收治的输血患者中,筛选24 h内输注红细胞与血浆总量大于1 600 mL,且输血前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进行分析。为减少年龄及输血量引起的差异,选取符合条件的输血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1例,女29例,年龄17~76岁,平均(45±12)岁。外伤失血41例,手术失血23例,肝硬化及消化道出血14例,产后大出血及宫外孕失血12例。
1.2病例分组 根据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将患者分为3组:A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输血量(2 013.3±18.6)mL,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0∶1.5;B组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输血量(1 995.5±22.1)mL,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0∶1.0;C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输血量(2 002.7±20.5)mL,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5∶1.0。3组间输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观察指标 观察3组患者输血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比较3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的差异。
2 结 果
2.1输血前相关血液学指标比较 3组间Hb、HCT、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输血前后相关血液学指标比较 A组Hb、HCT,输血后比输血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输血后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0.35,P>0.05)。B组Hb、HCT,输血后比输血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输血后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3.25,P<0.05)。C组Hb、HCT,输血后比输血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输血后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4.47,P<0.05)。输血后A、B、C组Hb、HCT值均升高,但3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PT、APTT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3预后分析 3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病死率最低,见表2。
表2 不同输注比例患者预后比较
3 讨 论
大量失血患者各重要脏器都处于缺氧状态,如果不及时提高脏器的携氧量,其功能将受到严重伤害,此时大量输血成为最重要的抢救措施。但大量输血并不安全,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可能并发死亡三联症——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紊乱。但在大量输血中,采用正确的方案可以降低死亡三联症的发生率[6]。有研究发现,RBC∶FFP与患者的病死率有关。有一些研究者推荐,输注RBC∶FFP为1.0∶1.0(或2.0∶1.0)可以提高大量输血患者的生存率[7-8]。目前我国各种大量输血方案中对FFP与RBC的输注比例有一定要求[9-10],但最佳输注比例如何,尚无定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按照不同比例输注FFP与RBC的3组患者在大量输血后,Hb、HCT均明显升高,且3组升高的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3组患者失血症状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和血浆,可能引起患者凝血因子稀释性减少,也由于患者大量反复出血,造成凝血因子丢失和消耗过多。因此临床医生给患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时也要为其输注一定量的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及早预防或纠正凝血功能紊乱,及时止血。新鲜冰冻血浆含有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一般情况下凝血因子达到正常水平的25%时就基本能满足止血要求。同时本研究发现,输血时RBC与FFP输注比例为1.0∶1.5时(A组),患者的凝血功能保持正常,其病死率最低;B组(RBC∶FFP=1.0∶1.0)和C组(RBC∶FFP=1.5∶1.0),患者输血后PT和APTT平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且病死率明显升高。本研究结果提示,对于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需大量输血时,采用RBC与FFP为1.0∶1.0输注对于患者预后改善最为有利。但本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来自于临床回顾性调查可能存在的一定的临床选择偏倚。同时本研究中纳入病例数较少,且病例相关数据的缺失也会对分析结果有影响。在之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扩大病例数和完善相关数据的收集。
[1]文爱清,张连阳,蒋东坡,等.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J].中华创伤杂志,2013,29(8):706-710.
[2]腾方,陈方祥.大量输血及其并发症[J].重庆医学,2007,36(24):2502-2504.
[3]田兆嵩,何子毅,刘仁强.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86.
[4]Wafaisade A,Maegele M,Lefering R,et al.High plasma to red blood cell ratios a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mortality rates in patients receiving acute trauma resuscitation[J].J Trauma,2011,70(1):81-89.
[5]Yoon S,Park AJ,Kim HO.Clinical observation study of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in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in Korea[J].Yonsei Med J,2011,52(3):469-475.
[6]胡丽华.临床输血学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63-169.
[7]Kor DJ,Stubbs JR,Gajic O.Perioperative coagulation management--fresh frozen plasma[J].Best Pract Res Clin Anaesthesiol,2010,24(1):51-64.
[8]孙玲玲,方卫平,汪萍,等.围术期血浆与红细胞不同输注比例对大量输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2015,31(6):553-556.
[9]杨江存,徐永刚,孙杨,等.全国多中心大量输血凝血指标调研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7):632-634.
[10]大量输血现状调研协作组.大量输血指导方案[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7):617-621.
四川省泸州市科技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13-S-46(1/6)]。
林新梅(1981-),主管技师,本科,主要从事临床输血与检验工作。
R457.1
B
1671-8348(2017)30-4252-03
2017-03-27
2017-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