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秋里与中国石油产品自给攻关

2017-11-08董保存

党史博览 2017年11期
关键词:石科院石油部煤油

■ 董保存

余秋里与中国石油产品自给攻关

■ 董保存

1958年初,毛泽东、周恩来选将,余秋里中将脱下军装出任共和国石油工业部(简称“石油部”)部长。在此后的6年时间里,余秋里率领石油战线的广大干部、工人和科技人员,组织了中国的石油大会战,拿下了大庆油田,为国家抱了个“大金娃娃”,使中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实现石油产品基本自给。

军用油品告急

1960年8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给余秋里和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总参谋长罗瑞卿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今年航空用油仍完全依靠进口。据了解,国产煤油的技术问题还未完全解决,汽油只能生产部分型号的,润滑油也还有不少问题。这些情况使人很担心,一旦进口中断,飞机就可能被迫停飞,某些战斗车辆就可能被迫停驶。对此必须有足够估计,即便进口不中断也不宜再靠进口。现在应迅速切实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的资源条件是很好的,石油的科学研究力量也还可以,只要我们鼓起勇气发愤图强,我国的航空用油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够自力更生,完全可以建立在国内的生产基础上。石油部、空军及其他有关单位最近应集中力量将这个问题做一次研究检查,如果是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应集中这方面的研究力量短期内予以突破。如果是生产问题,应及早提请计委进行安排。”

曾经长期在军队工作的余秋里,深知这封信的分量,也深知油品对迈向现代化的军队来说是何等重要,这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对于信中提到的问题,他早有耳闻。我国军用飞机、坦克、大炮、枪械、车辆及通信装备所用的各种燃料油、润滑油、润滑脂和其他石油产品,绝大部分依赖从苏联进口。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从苏联进口军用油日益困难,而且质量得不到保证。有一次运抵我国的航空煤油槽车中,竟发现有女人穿的高跟鞋。

余秋里到石油部工作不久,就接到中央军委关于国内石油生产要满足军用油品需要的指示。经国务院批准,石油部把原石油炼制研究所筹建处和石油地质研究所筹建处合并,成立了石油部石油科学研究院,张俊任院长,化学工程技术专家侯祥麟博士任第一副院长,主管炼油方面的科研组织领导工作。1959年11月,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在1956年组建的航空煤油临时鉴定委员会的基础上扩大组织,成立了由石油部、空军、一机部、交通部、三机部、民航总局、总后勤部有关负责人组成的国产航空油料鉴定委员会,日常办事机构就设在石油部。现在,聂荣臻再次写信,足以说明形势的严峻和紧迫。余秋里召集部党组开会,专门讨论研究这封信,对军委提出急需军用油品的研制和生产,一项一项做了安排。8月24日,余秋里给聂荣臻、李富春、薄一波、贺龙副总理和罗瑞卿总参谋长写了一份报告,表示要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尽快改变航空用油生产的落后面貌,从根本上扭转军用油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报告了军用油品试制、生产现状和今后的安排。

9月15日,聂荣臻在余秋里的报告上做了批复,表示完全同意,认为这个报告有干劲,有措施,使人高兴。聂荣臻指出,为实现军用油品的生产供应立足于国内的目标,需要哪些单位协作,请石油部提出来,由国家科委组织协调。

8月26日,在石油部召开的全国炼油厂新技术现场观摩座谈会上,余秋里到会讲话,提出以“三航”(航空煤油、航空汽油、航空润滑油)为重点,大力开发和生产石油新产品,要求各炼油厂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彻底打破依赖外国的思想,集中力量在短期内解决问题。

3个月后,石油部再次召开石油炼制科研计划会议,做出了“以军用油为纲,解决石油产品的品种和质量问题”的决定。以“三航”为重点的技术攻关会战在各炼油科研、设计和生产单位中全面展开。总后勤部、空军、一机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使攻关会战进展很快。

1961年11月18日,石油部党组上报关于军用油品供应立足于国内的措施的报告。报告提出军用油品“三步走”的实施方案:第一步,从1962年起,国产的军用油品全面展开研制。第二步,1963年起,军用油品全部由国内供应,只进口民用油品的不足部分。第三步,1964年除了民航汽油、民用灯油及部分重质润滑油还可能不够,需要进口一点外,其余各种油品争取在国内解决。

中国飞机中国油

生产航空煤油在军用油中是重中之重。它质量要求高——既要有良好的燃烧性能,又要有良好的润滑抗磨性、高温安定性、低温流动性和很高的洁净度;消耗量巨大——是常规军用油品中需求数量最多的品种,1959年国内用量近50万吨,全部从苏联进口,所花费用占从苏进口油品支出的一半以上。

余秋里到石油部工作之前,中国就开始了用天然原油试制航空煤油的工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玉门炼油厂曾按照苏联规格标准,试生产过两批1号喷气燃料,先后在国产涡喷-5(850型)飞机发动机和苏联同类发动机上进行过200小时台架试车。但在试车后发动机解体检查时,发现火焰筒内壁有麻坑烧蚀问题,因而未获成功。余秋里到石油部工作以后,曾把油样送莫斯科红旗研究所,希望能找到解决烧蚀问题的办法,也未能成功。余秋里很是着急,要求石科院把突破航空煤油的技术难关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课题之一,由石油部刘放副部长负责,组织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和兰州分所、沈阳金属研究所、国防部六院六所、空后油料研究室、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沈阳410厂等单位的科技人员与石科院联合进行技术攻关,从改进燃料质量和火焰筒材质等多方面寻找解决烧蚀问题的有效办法。

1960年六七月间,余秋里开始抓航空煤油的攻关工作。他多次找张俊和侯祥麟了解军用油品研制情况。在6月下旬召开的石油部司局领导干部会议上,他专项检查了航空煤油试制情况。当发现研制进展不理想,有些工作不落实时,他发了脾气。他说,不解决军用油品,不解决空军用油,石油部就是失职,脸上就没有光彩。他要求石科院同各炼厂、石油学院等大力协同,开阔思路,选择多种原油,采用多种途径,三季度一定要解决烧蚀问题,把航空煤油搞出来。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我们帮助解决。

有一天,石科院的侯祥麟、林风报告余秋里,说他们有一个新发现——通过对苏联航空煤油和玉门油样进行反复对比、分析,发现苏联油样中的总硫含量是国产油样的10倍。他们从中受到启发,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有害成分的硫化物,是不是有抑制烧蚀的作用呢?他们加入硫元素进行试验,证实硫确有抑制烧蚀的功能,国产原油硫含量过低是产生烧蚀的主要原因。余秋里鼓励他们大胆试验。

在侯祥麟、林风主持下,用一种工业生产方便且价格低廉的硫化物作为原料,研制成功抗烧蚀添加剂,定名为33号添加剂。与此同时,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所和三机部六所也研制成功了抗烧蚀添加剂。

这是一个突破,石油部立即安排兰州炼油厂、独山子炼油厂分别用玉门原油和克拉玛依原油试产航空煤油。兰州炼油厂以玉门原油添加33号添加剂试制出的1号燃料,在石科院进行烧蚀试验,情况良好;后在国产涡喷-5(850型)飞机发动机上进行台架试车,各项性能良好,未发生烧蚀问题。但后来在轰-5、歼-5飞机试飞时,当飞行高度超过7000米时就发生喘震现象。

余秋里得知情况后,特意在石油炼制科研计划会上,给参与试制航空煤油的攻关人员鼓气,对他们半年来航空煤油试制的成果给予肯定,同时,要求他们再接再厉,争取再用半年的时间使航煤过关。

不久,新疆方向传来好消息。独山子炼油厂用新疆克拉玛依原油试产加有33号添加剂的1号喷气燃料,顺利通过了飞机发动机台架试车。后在沈阳进行了轰-5、歼-5、歼-6三个机种各种课目的试飞,效果良好。经国产航空油料鉴定委员会批准,该厂1号喷气燃料正式投入生产,成为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的航空煤油品种。

石油部党组考虑到独山子炼油厂地处西北边陲,且生产能力较小,于1962年2月将生产1号喷气燃料的任务由独山子炼油厂转到兰州炼油厂。从此,兰炼成为中国第一个大批量生产、供应航空煤油的炼油厂。

为了扩大1号喷气燃料的原料来源和产品产量,石油部又组织科研、生产单位以大庆原油为原料试制喷气燃料,进行技术攻关。大庆原油属于低硫石蜡基原油,虽然可以生产喷气燃料,但产品很难达到结晶点不得高于负60摄氏度的要求。经过在广东汕头和黑龙江齐齐哈尔、嫩江地区进行两次飞行油温测量,得出了结晶点不高于负50摄氏度的航空煤油可用于松花江以南地区的结论。于是,石油部决定开始在石油七厂用大庆原油试制2号喷气燃料。

1962年,石油七厂生产的2号喷气燃料先后通过了发动机台架试车和飞机试飞,性能良好,经国产航空油料鉴定委员会批准,1963年投入生产。2号喷气燃料是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条件和大庆石蜡基原油的实际特点出发研制成功的,因而加工大庆原油的炼油厂都可以生产。

周恩来对军用油品非常关注。1963年9月,他派秘书顾明找到余秋里,了解研制、生产情况,并特别提醒余秋里注意,苏联可能不会再卖油给我们,要石油部研究、采取措施。余秋里和部党组有关同志交换意见后,给顾明写了信,请他报告总理,如苏联不卖油给我们,拟采取如下措施:(1)建议明年进口50万吨,如向资本主义国家也买不到,只能采取挤库存及少用一点的办法;民用油品可向资本主义国家买一点;另一方面还可由我们再设法增产20万至30万吨原油,转茂名炼油厂加工。(2)为了在1965年军用油品全部立足于国内,我们已采取以下的措施:开始建设航煤、润滑油新装置,明年全部建成投产;兰炼已动手改建生产航空汽油的接触焦化装置,明年投产。(3)1965年油品,除灯用煤油不足27万吨需要进口外,其余大体可以由国内解决。

1963年12月,石油部召开石油炼制科研计划会议,余秋里在会上再次强调,炼油工业要坚持军用油品为纲,首先解决军用油品问题。他说,军用油品品种多,一般说需要量不大,但质量要求高,生产工艺复杂。从技术上讲,军用油品问题解决了,其他油品的研制、生产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从1963年底到1964年底,要以“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刻苦攻关,把急需的油品,首先是军用油品全部攻下来,为1965年争取全部自给做出贡献。

1965年6月28日,国产航空油料鉴定委员会向薄一波、罗瑞卿副总理报告:国产航空煤油的质量已经过关,数量除能满足需要外,还能储备一些。从此,我国不再进口航空煤油,实现了全部立足于国内的目标。

国产航空煤油的突破和发展,不仅满足了国防建设的需要,而且为民航使用国产航空煤油创造了条件。1965年,在北京民航管理局主持下,石油部组织20多名机关负责干部、石科院主要科研人员和生产厂负责干部,乘坐使用国产航空煤油的伊尔-18客机,进行了为期3天的首次试航。经过数千公里的飞行,证明了国产航空煤油和进口航空煤油没有什么区别。从此,中国的民航客机开始使用国产航油,翱翔在神州大地的上空。

“两弹一机”配套油

中国的炼油工业史上曾经有过“两剂一尖”的说法。所谓“两剂”就是上文所说的添加剂和催化剂,“一尖”就是指尖端石油产品。石油部接受这个任务的时候正是新中国“两弹一机”(原子弹、导弹、高速飞机)上马之时。

石油尖端产品的质量要求很高,使用性能特殊,既要有良好的黏温性能和高温安定性、低温流动性,又要能抗高负荷、高真空、高辐射和强氧化剂等化学介质,绝大多数无法单用天然石油生产,必须靠化学合成的特殊方法制取基础油,再加入多种不同的添加剂才能生产出来。这些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在每个国家都是高度机密。再加上当时世界强国对中国封锁,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都无法得到。所以从接受任务时开始,就注定一切必须从零做起。

1959年12月20日,中央批准了聂荣臻呈送的《关于在1962年左右基本解决新技术所需材料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在批示中指出:我们的国防工业和尖端技术的发展,一定要立足于本国材料的基础之上。必须下定决心,不失时机地解决这个问题,万不能耽搁了。有关部门、高等学校和地方,凡是可以从事这项工作的,都要在统筹计划之下,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工作,力争在1962年达到这个目标。

石油部党组对中央的批示和聂荣臻的报告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余秋里提出,满足国防尖端的需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困难再大也要坚决完成任务。石油部负责的油品虽然不是原子弹、导弹的主要部件,但是如果其中的一种油品不过关,原子弹就无法爆炸,导弹就无法上天。

石油部确定的落实中央批示的举措如下:一是组织力量研究编制石油新型材料发展规划,以确保1962年在品种、质量上基本满足国防尖端急需,力争在数量上大体适应要求,并为尖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准备条件。二是要求石科院加快研制步伐,组建专门队伍,集中进行新型材料的科研攻关。在该院成立新型产品研究室,由副总工程师林风任室主任,卢成锹为副主任(后任副院长),具体负责国防尖端油品的研制工作。三是根据研制工作和小批量生产的实际需要,申请在石科院安排新型材料楼、中型试验厂房等8个基本建设项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后,立即开始了施工建设。四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新型材料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石科院。在刘放副部长主持下,统一领导有关科研、试制、试用和工业生产,并安排有关司局指定专人负责为研制新型材料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条件。

余秋里听取石科院领导汇报开展尖端油品研制攻关问题的情况时提出,石油部负责解决设备购置、人才培养配备以及试验室建设等。考虑到科研工作条件较差,研制过程中又要接触许多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科研人员的身体素质下降,他决定,从大庆调拨几万斤黄豆给石科院,对在一线工作的专家和科技人员每人补助几十斤。这在当时的确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为了研制原子弹,二机部向石油部提出了研制铀分离机组和仪表用的特种润滑油脂的要求。这更是一项没有任何技术指标和性能要求的任务。得到这消息后,余秋里和石油部党组研究决定,由侯祥麟和生产技术司副总工程师武迟负责研制工作。当苏联彻底停止了向中国供应这种润滑油脂,工厂面临停工的时候,国家科委再次要求石油部加快研制工作。石科院昼夜加班,经过反复试验,发现用金属氟化物氟化石油馏分的方法,有可能制得合格的这种特种润滑油脂(氟油)产品。

1960年底,国家科委召开了第一次氟油研制协调会,决定石科院和上海有机化学所分别开展不同工艺方法的试制研究。

两年多以后,石科院向余秋里报告,他们在试验室试制出合格的氟油产品,经过中间试验,正式生产出三种氟油。余秋里很高兴,说:“你们条件那么差,经过几个阶段的实验、研究,终于能给二机部提供氟油了,这是我们的一大胜利。”

几乎与此同时,上海方面也报告,有机化学所采用另一种方法研究试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为了满足中国核工业的急需,1962年1月,石油部同北京市、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研究决定,将北京煤炼油示范厂划归石油部领导,改建为新型材料的科研和生产工厂,命名为621厂,首期建设氟油生产装置及配套工程。1964年4月10日调制出第一批产品,实现了国产含氟特种油脂的工业化生产,并提前60天超额130%完成了国家下达的首批生产任务。至此,石油部承担的为制造原子弹生产配套油脂的主要任务胜利完成。621厂也成为中国自行研究、设计建设的第一个核工业专用油脂生产基地。

1961年,核工业发展需要一种石油焦,这种石油焦是核反应堆中石墨套管的生产原料,要求低灰分、结构好。石油部将这个任务交给了石油一厂。他们做了多次试验和改进,摸索出了最佳升温速度、熄火温度和吹气降温速度等操作条件,于1962年生产出了主要指标完全符合要求的石油焦,满足了核反应堆试验的需要。1963年,七机部703所和兰州碳素厂合作,选用石油一厂生产的石油焦,制作“东风2号”导弹的石墨舵,也达到了使用要求。

1962年,核工业部门在提炼铀矿时需要一种浮选萃取稀释剂。上海炼油厂接受任务后,立即组织技术攻关,以大庆原油的适当馏分经过精制和过滤,试制出磺化煤油。经使用单位鉴定通过后,很快投入工业生产,长期供应核工业部门。

石科院还承担了研制导弹和新型飞机急需的配套油料的任务。他们按照苏联规格试制9种系列润滑油脂、特211润滑脂和特1号舵机液压油。1962年研制成功,其质量性能与苏联同类产品相当,终于满足了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仪表和飞机特设仪表及辅机的使用需求。

1965年4月,石科院又承担了14种合成油脂的研制和生产任务。由于导弹是中国自行设计的新型号,缺乏参考资料,导弹研制部门对配套油脂提不出具体性能指标。石科院和703研究所从实际出发,先根据使用要求商定一个初步指标,由石科院进行试制。样品经过初步评价测试,取得双方同意的结果后,进行导弹部件的模拟台架试验,发现问题,再返回石科院研究改进,再确定油脂的各项性能指标。1965年8月底,预定的14项配套油料研制任务,完成交样11项,其中7项通过技术鉴定,4项进行使用试验,保证了导弹的研制需要。

中国石油可以自给了

20世纪60年代初,余秋里看到一个美国军事专家发表的关于中国石油工业的文章。这个美国人说:“对红色中国来说,石油自给自足障碍极其严重。苏联决定从中国撤走专家后,大量的非熟练工人并不能代替专家,小茶壶式的炼油装置生产的产品质量极为低劣,且成本高。结论只能是这样:红色中国并没有足够的燃料进行一次哪怕是防御性的现代化战争,连几个星期也不行。”

余秋里经常拿这一段话在党组会上讲,在业务会上讲,以此激励石油战线的干部职工发愤图强,尽快实现油品自给。

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63年底,全年共加工原油604.9万吨。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四大类石油产品产量314.7万吨,国内总销售量440万吨,自给率达到71.5%;油品总收率达到52.04%,比国家计划提高2.84个百分点,相当于多产了17万多吨油品;油品品种达到440种,其中新增加的有24种;油品出厂合格率稳定上升,达到99.97%,比1962年提高0.5个百分点;新建成的炼油装置有22套,比1962年增加了10套;原油加工能力增加268万吨,达到918万吨,比1962年增加46.9%。

1963年10月21日,余秋里在召开的石油单位电话会上提出:“今年3月石油局厂领导干部会上提出的‘三年基本过关、五年立足于国内’的目标,要争取提前两年实现。”余秋里的这个提法在石油部党组总结1963年工作和研究1964年工作时得到了一致赞同。

1964年2月下旬,石油部党组给国务院写了一份综合报告,提出:今明两年,决心打好三个大歼灭战,其中一项是要打好石油产品品种、质量的歼灭战,使原定石油产品“五年立足于国内”的目标提前两年,于明年就实现,更快地追赶60年代世界水平。

3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转了石油部党组的报告,认为这个报告很好,发给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部委参阅。

1964年一开春,石油部为实现石油自给目标,开始抓四个关键问题:一是猛攻新技术关;二是集中力量有选择地研究试制添加剂,努力增加添加剂产量;三是加紧新产品试制;四是确保炼油新装置建设。

余秋里认为,提前实现石油产品立足于国内的目标,关键是发展深度加工,按期并争取提前建成新的炼油装置。针对当时一次加工能力增加较快,而二次加工能力增加较慢的问题,石油部党组于1963年9月开会,讨论炼厂深度加工问题。余秋里强调提出:“在国家的石油资源不充分的情况下,是走深加工道路,还是走粗加工道路?肯定地说,必须坚持走深加工道路,不然就没有出路。现在就有100万吨渣油烧掉了。搞100万吨原油要2亿多投资,而搞深加工吃掉这100万吨,只要6000万元,既可以增加品种、产量,又可以节省资源,还可以节约投资。搞深度加工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1964年10月,党组再次讨论发展深度加工问题。孙敬文提出,发展深度加工,通过提高油品收率和质量,一吨原油可顶过去两吨原油。党组成员都把目光集中到发展深度加工上面。余秋里总结发言时特别强调,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方针是,合理开发油田,充分利用石油资源,发展深度加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收率,增加品种,提高质量。特别是发展深度炼油工艺,是解决我国石油产品数量、质量、品种问题的有效途径。

1964年底,原油加工能力突破1000万吨,全年实际加工量814.9万吨,四大类石油产品产量437万吨,自给率达到88.3%。此时正在召开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周恩来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中国、向世界宣布:“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石油,不论在数量或者品种方面,基本上都可以自给了。”讲到这里时,全场掌声雷动,一片欢腾。

坐在会场上的余秋里心情异常激动,大会战的壮烈场面,王进喜等英模的身影,一下子都涌到了眼前。他回忆说,叫“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从1958年初到石油部工作,他成为中国石油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指挥员和见证者。他经历了和广大石油工人、科技人员艰苦会战、努力攻关,为抱这个“大金娃娃”做出巨大牺牲和奉献的全过程。他也深知,石油基本自给,只是走了第一步,而且是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国内消费量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我们的石油炼制水平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距离。石油工业的担子还很重很重,丝毫懈怠不得。

又经过一年的努力,到1965年底,全国炼油年加工能力达到1423万吨,原油加工量突破了1000万吨,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四大类产品产量达到617万吨,产品收率提高到56.9%;石油产品品种累计达到494种,石油产品的自给率达到100%,产品质量优良,合格率全部为100%,提前两年实现了石油产品从数量到品种“五年立足于国内”的目标。

1962年6月,余秋里(前排左二)和康世恩等陪同周恩来视察大庆油田

猜你喜欢

石科院石油部煤油
石科院MIP-CGP工艺在山东睿泽化工成功投产
为什么煤油灯需要借助灯芯才能燃烧
正丁醇/煤油混合物非预混燃烧压力振荡特性
高能合成煤油GN-1理化性能及应用分析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渣油加氢催化剂在台湾创最长运转周期纪录
未来10年我国煤油消费量将翻番
第三代RHT系列渣油加氢催化剂在中国台湾中油公司大林炼油厂开车成功
崇尚科学 求实创新——石科院打造引领创新的企业文化
伊政府称不延长美军撤军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