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吡柔比星联合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效果与复发情况

2017-11-07张国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26期

张国红

【摘要】 目的 探究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效果与复发情况。方法 88例腺性膀胱炎患者, 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44例。对照组接受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 研究组接受吡柔比星联合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 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及复发状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最大尿流率、残余尿、排尿次数、疼痛评分及血尿症状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 对照组复发11例, 复发率为25.00%;研究组复发2例, 复发率为4.55%;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研究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腺性膀胱炎患者采用等离子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治疗可降低复发率, 减轻疼痛, 改善血尿症状, 值得推广。

【关键词】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吡柔比星;腺性膀胱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6.082

腺性膀胱炎为多发性泌尿外科病症, 临床多表现为夜尿增多、尿急、尿频等下尿路性症状, 可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因此需采取等离子电切术联合膀胱性药物灌注医治[1]。为此本院将近期医治的88例腺性膀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治疗的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2月~2017年1月治疗的88例腺性膀胱炎患者, 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44例。对照组年龄18~36岁, 平均年龄(29.56±5.23)岁, 病程3个月~2年, 平均病程(9.41±5.35)个月, 身高150~172 cm, 平均身高(163.38±4.20)cm。研究组年龄19~35岁, 平均年龄(28.69±5.15)岁, 病程1个月~2年, 平均病程(8.97±5.46)个月, 身高148~173 cm, 平均身高(164.05±3.89)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研究将配合医治、意识清晰、签署同意书、临床资料齐全以及无其他疾病者纳入;将精神失常、沟通障碍及伴有血液疾病、重症感染、传染性疾病者排除。

1. 2 方法 研究组行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治疗, 患者行截石位, 予以腰麻或连续性硬膜外麻醉, 采取电切功率100~160 W的等离子双机电切镜医治, 使用生理盐水实施连续冲洗, 将病变的黏膜组织切除。对于伴有前列腺增生的患者, 可行电切术医治, 采取三腔尿管引流1周;术后1周开始取0.9%生理盐水20 ml+吡柔比星50 mg, 实施膀胱灌注治疗, 1次/周, 持续医治6周, 之后减少次数, 改为1次/月。对照组行等离子电切术治疗, 方法和研究组一致。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2] 观察两组临床指标及复发状况。临床指标包括最大尿流率、残余尿、排尿次数、疼痛评分及血尿症状。疼痛评分采取症状发生频率评估, 分值0~6分, 疼痛剧烈无法忍受6分, 无痛0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最大尿流率、残余尿、排尿次数、疼痛评分及血尿症状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复发状况比较 术后随访, 对照组复发11例, 复发率为25.00%;研究组复发2例, 复发率为4.55%;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研究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腺性膀胱炎发病机制不明, 可能和留置尿道管、异物刺激、膀胱外翻、结石、膀胱性尿道梗阻及尿路感染等刺激性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方面除慢性刺激因素外, 还和患者盆底肌松弛、多次流产、多产、缺乏维生素、变态性反应、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 其中尿路感染是诱发腺性膀胱炎的主要因素[3, 4]。

腺性膀胱炎主要是由膀胱阻塞或结石引起的膀胱黏膜化生性、增殖性病变, 其正常的膀胱黏膜被移行上皮覆盖, 在相关诱因的刺激下部分黏膜可逐渐转化成腺性上皮与鳞状上皮。本研究结果中, 研究组患者最大尿流率、残余尿、排尿次数、疼痛评分及血尿症状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 对照组复发11例, 复发率为25.00%;研究组复发2例, 复发率为4.55%。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研究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予以患者等离子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能减轻疼痛, 改善血尿症状, 降低复发率。以往腺性膀胱炎患者多采取常规抗感染及膀胱黏膜剥脱术、膀胱部分性切除术、膀胱切除术等方法, 其中常规抗感染疗效欠佳, 且复发率较高, 无法控制腺性膀胱炎恶变, 而上述三种手术并发症多、创伤较大、手术时间长, 目前临床运用较少[5, 6]。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是医治腺性膀胱炎的理想术式, 其病变范围为1~2 cm的绒毛样、滤泡样水肿型及乳头状瘤样型膀胱炎均可行经尿道电切医治, 切除范围需按照浅表膀胱术式原则, 将病变黏膜和邻近正常黏膜切除, 切除深度到固有层深面, 黏膜下层及黏膜进行电灼, 并电切病变的输尿管口, 防止电灼, 术后避免输尿管口逐渐狭窄, 而且术毕立即予以患者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能降低腺性膀胱炎的复发率, 提高临床疗效[7-10]。吡柔比星为非特异性细胞周期药物, 可直接在病变的膀胱黏膜中发挥作用, 渗进细胞核和体内的脱氧核糖核酸(DNA)进行结合, 继而抑制核酸有丝分裂或合成, 阻滞异常性膀胱黏膜不典型增生和非常正性增生, 有效医治残留的腺性病灶, 防止其发生恶变或复发, 继而弥补等离子电切的不足。对于体积>2 cm的乳头状增生型与片状增生型病变患者, 可予以膀胱部分性切除或膀胱黏膜剥离术, 而病变严重且范围广泛的患者可行全膀胱切除。关于患者行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医治的具体效果, 待后期分析。

综上所述, 腺性膀胱炎患者行等离子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治疗既能改善血尿症状, 降低复发率, 而且还能减轻疼痛,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群, 杨玉成. 等离子电切联合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腺性膀胱炎疗效观察.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6, 14(2):69-71.

[2] 刘存东, 李峰, 周其赵. 经尿道膀胱黏膜电切术联合膀胱颈电切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分析.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 2013, 28(10):752-754.

[3] 贾军琪, 汪峰, 白安胜.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联合膀胱灌注预防腺性膀胱炎复发的临床分析. 吉林医学, 2014, 35(27):6033-6034.

[4] 官淑芬.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的护理配合. 海峡药学, 2016, 28(8):208-209.

[5] 赵兴亮. 吡柔比星与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联合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当代医学, 2015, 21(25):89-90.

[6] 熊海云, 谭公祥, 余明主. 经尿道等离子汽化电切联合术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 南昌大学学报, 2014, 53(7):19-21.

[7] 张金平, 冷雪峰, 李景勤.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联合术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 实用医药杂志, 2015, 32(7):597-602.

[8] 闫河峰, 王天喜, 张芳. 经尿道膀胱黏膜與膀胱颈联合电切配合术后吡柔比星灌注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临床研究. 现代肿瘤医学, 2015, 23(14):2037-2040.

[9] 徐燕舞, 吕文辉. 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 中国药业, 2011, 20(3):71-72.

[10] 杨宝龙, 鹿尔驯, 关维民, 等. 双极等离子电切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23例报告.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0, 15(5):367-368.

[收稿日期:2017-04-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