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初探

2017-11-07舒晓春

科教导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大学生

舒晓春

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发展和开发个体潜能。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可以划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目标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9.075

On the Goal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SHU Xiaochun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Foshan, Guangdong 528138)

Abstract The goal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to make them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ir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improve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perfect their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develop their individual potential by carrying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pedagogy and psychology, the aim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general and sub goal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goal

近年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尽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在贯彻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但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均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确有很大关系。因此,明确教育目标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本质特点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1]基于对文件精神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界定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和发展个体潜能。一般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具有如下特點:

1.1 教育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2]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与国家教育目标相一致,要与党的教育方针相统一,要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

1.2 发展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还要兼顾社会需要的发展。一方面,要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主,全面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充分实现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大学生面对社会竞争和压力的心理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心理品质,更早地顺应社会化发展意识。

1.3 针对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符合大学生发展关键期的年龄特点。[3]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始形成自我明确的价值探索和追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心理健康教育要抓住关键期解决好这一时期容易出现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4 科学性

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是凭空想象的臆造,而是多门学科的严肃思考和科学实践的结合。兼顾了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学科要求,它不仅仅是心理知识的简单传授,更是多学科的综合应用。

1.5 可操作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作为一种可以实现的教育标准,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可量化的、便于实践操作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各学科的理论指导,而且还是各种具体标准的整合,使它便于考核和评价。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2.1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依据

美国当代杰出的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对教育目标进行分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观测、测量和评价,他把教育目标划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其中,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对学科领域的知识原理和概念的识记、对知识的理解、对原理和概念的应用、对知识内部结构关系的分析、对单一知识的综合和能够根据内在的论据和外部的准则作出评价。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接受—感受现象或刺激,并愿意接受;反应—积极注意出现的现象或刺激;价值评价—形成价值观或信念,并指引行为;组织—将价值内化并确立主导地位的价值活动;价值或价值复合体性格化—将价值内化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包括: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作这七个方面。[4]endprint

在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主要以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为主,将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整合在认知目标中。

2.2 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依据

瑞士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的形成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是人类后天习得的一切能力。他认为知识可以分为广义的知识和狭义的知识,广义的知识即后天习得的能力,狭义的知识即为学校教授的知识。[5]现代认知心理学继承和发扬了皮亚杰的知识分类理论,并提出了以下假设:[6](1)可以用广义的知识解释人类后天习得的一切能力。(2)可以用已掌握的新知识解释新的能力,新知识包括技能和认知策略。(3)不同类型的知识有不同的存储方式和表征方式、有不同的习得过程和评价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简单的心理知识的传递,更是教会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构建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学会不断开发自己的心理机能,完善个性发展。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系统

结合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观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系统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

3.1 总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不仅要响应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需要,还要遵守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科学的规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对教师而言,为他们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提供标准和依据,对学生而言,当他们面临“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生拷问时,为他们提供明确的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学会自我剖析和自我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基于对上述观点的认知,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发展和开发个体潜能。

3.2 分目标

3.2.1 认知

(1)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相关概念和原理,比如: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科学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等。

(2)对心理概念、心理原理和心理问题能理解、转化和说明,提高大学生智力水平,比如: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3)能够运用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分析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比如:情绪控制和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等。

(4)能利用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整合其他学科知识,建构完善的认知图式,比如:有效的运算图式、积极的情感图式和正确的角色图式等。

(5)能根据内化的心理健康知识结合外在的准则,形成个人价值评价,比如:学会正确归因、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等。

3.2.2 情感

(1)能清楚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明白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它们对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影响,并且还要培养自己觉察他人情绪和情感的能力。

(2)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培养自己的“共情”和“移情”能力。

(3)学会对情绪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积极接纳正常情绪,主动调节不良情绪,学会合理释放情绪。

(4)培养优良的情感品质,比如使大学生的道德感更稳定、更成熟、更高级。

3.2.3 意志行为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意志行为是人自觉地确立目标,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目标之一。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坚持学习并取得好的成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靠坚强的意志支持。人的意志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磨砺发展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与不良的意志品质作斗争,比如:易受暗示、懒惰、拖延和犹豫不决等。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结合教育学基本原理和心理学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总目标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起到了协调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的作用,避免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偏离教育目标的情况出现。分目标对具体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有利于合理组织教育活动。两者之间相互补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总目标统领并指导各分目标,分目标服务于总目标,为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的预见性。

参考文献

[1] 刘艳山.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运作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67.

[2] 樊富珉,王冰.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实验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75-76.

[3] 崔建华,章学诚.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6):470-473.

[4] 布卢姆等编,罗黎辉等译.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91-200.

[5] 韩玉昌,赵娟.皮亚杰对当代社会认知研究的影响.心理科学,26:902-904.

[6] J.R安德森.认知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59-83.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