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夜宿故宫”:勿把低俗当有趣等
2017-11-07
直播“夜宿故宫”:勿把低俗当有趣
事件回放
不久前,一女主播在某直播平台上发布视频,自称“躲过故宫看守人员清场,夜晚在故宫内直播慈禧的床榻”。经查找监控视频确认,故宫没有发生此事。事后,涉事女主播周女士向记者解释,当时的直播视频是在怀柔一家影视基地拍摄的,并非真的“留宿故宫”。
时事鲜评
有网友戏谑“现在的主播真是能上天入地”,在各种“诡异”“奇葩”的走红现象下,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屡屡遭到挑战,一种“把低俗当有趣”的氛围蔓延开来,严重影响了健康、清新的网络生态环境。
假装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故宫中睡觉,还“直播慈禧的床榻”,正是“把低俗当有趣”的思想在作祟。没特色怎能“出位”,没“槽点”怎能“吸睛”?看似“娱乐至上”的精神,其实是对“眼球经济”的疯狂追求,潜藏于“天真无邪”下的是“无底线意识”,是主播在最基本的道德观层面产生了偏差。
“夜宿故宫”的女主播以为这“就是个恶作剧”,却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去查实事件真相,浪费了公共资源。同样,表演低俗的主播们往往认为“只是打擦边球”,实际上却导致了网络环境的病态发展,贻害深远,给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造成不可逆的精神戕害。娱乐过头,带来的不是有趣而是低俗;低俗过度,触碰的不仅是底线更是红线。“夜宿故宫”直播收获无数网友“拍砖”,涉事女主播或涉嫌扰乱公共秩序,这种“把低俗当有趣”式的直播真的有趣吗?我想,它注定无法占据市场的主流,只能被理性精神所“抛弃”。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摒弃“把低俗当有趣”式的直播,除树立“底线意识”、创造良性信息等软性的道德自律外,更须硬性的法规法律。政府须制定科学完善的内容评判标准,使“低俗”认定有据可依、一目了然,同时根据网络媒介的隐蔽性、多变性、复杂性等特征,建立常态长效的监管和问责机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让“无底线意识”行为接受法律和道义的审判。
(选自中国青年网)
一曲《琵琶行》,可以很有趣
事件回放
白居易名作《琵琶行》是每个高中学生必背的经典。但是600多字的长诗,也是背哭了一代又一代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在《中国诗词大会》夺魁的武亦姝一样诗词满腹。不过,最近有一批“90后”艺术生把《琵琶行》改编成了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歌曲视频一上传网络,就被点爆了。“00后”的高中生纷纷发弹幕点赞,“泪流满面”地表示:终于找到了背古诗的正确姿势!
时事鲜评
把传统诗词改编成流行歌曲,《琵琶行》并非第一例。比如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水调歌头》等,都先后被改编成流行歌曲,并受到了市场的欢迎。相对来说,《琵琶行》由于长达600多字,突破了一般流行歌曲的范式,改编难度可能要更大;更值得一提的是,较之于过去多由专业人士或名家为传统诗词谱曲,这次为《琵琶行》谱曲的则是一群“90后”的艺术生,可谓真正的民间创作。
古诗词变身为流行歌曲,不只是简单地加上一个曲子,更表现了谱曲者对于诗词本身的解释力。于听者而言,演唱者的表现,加上诗词与曲调的搭配,让人对古诗词有了更丰富的体验与理解维度。这种“二次创作”的好处,能够令更多人加深记忆。此外,从谱曲到听或是唱和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们对诗词背后的传统文化的吸纳与利用的过程,是另一种“学以致用”。相较于全文背诵,这显然是一个更高阶的能力,也是对传统文化更深刻的传承。
创造性传承,其实也赋予了传统诗词新的生命力。比如,改编后的《琵琶行》,不再如原词那般凄婉,中段部分甚至是有些欢快的。这是因为创作者并未完全拘泥于原作的情感局限,而是“试图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这篇名作。”这种创作思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不乏启示。在对传统诗词的解读上,我们的教科书总是习惯以标准答案的思维去灌输给孩子,弱化了他们对于诗词的自我理解和发散能力,不仅不利于激发孩子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加了隔阂,其实也压缩了诗词本身的内涵。
传统文化作品,不是不可以有权威解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时代的人对于传统文化作品难免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让人们知晓创作者的原意当然重要,但引导他们挖掘自身对传统文化作品的看法,并借此创造新的继承方式,于文化传承的角度,应该更为重要。因为归根结底,传统诗词并不是拿来背诵的,其内嵌的传统文化意蕴被接续才是关键。
(选自光明网)
有逆袭的保安才是正常的社会
事件回放
北京大学保安“成群逆袭”近来广受关注。过去20年,北京大学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甚至考上研究生之后当上大学老师。“我们这里爱学习的(保安)还是挺多的。”一名北大保安介绍,他所住的宿舍,8人中有6人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学习。
时事鲜评
过去北大以“旁听生”闻名,现在北大以“保安哥”而出名。相对于原来的轨迹,他们的人生确实可以称得上“逆袭”。这种保安的“逆袭”发生在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不足为奇。虽然这些年来,人们对于大学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甚至还有不少尖锐的批评。但不管如何,在整个社會版图中,大学还是相对讲学习讲才华的地方。在大学校园里,不仅有着可亲可敬的教授们,还有着勤学上进的同学们。“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身在这样的环境,大学保安有着人生规划,愿意为未来努力,是再正常不过的。
当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逆袭”时,其实从构建正常社会角度出发,这不应该称为“逆”,而应该是“顺”,契合社会发展的方向。一个人最了不起的,就是心中有梦想,愿意为梦想付出努力;而一个社会最了不起的,就是努力提供机会,能让有梦想、肯努力的人实现人生“进位”。如果这种“逆袭”成为一种常态,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有活力的社会;反之,没有这种“逆袭”,或者这种“逆袭”只是凤毛麟角,这个社会的活力就值得怀疑。endprint
(选自《石家庄日报》)
共享单车靠规则驶入“下半场”
事件回放
野蛮生长的共享单车终于迎来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不久前,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这份指导意见全面细致,对社会关切的停车规范、押金政策、骑行安全等问题均有回应。
时事鲜评
整个共享单车产业或将由此开启发展的“下半场”。
爱恨交织,这是很多人对共享单车的现实感受。一方面,扫码即骑的共享单车解决了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公交+单车”的组合让市民更有动力选择绿色出行;而另一方面,其盲目扩张打破了原有的交通生态平衡,为整个城市运行添了堵。繁花与野稗并生,空前呼唤治理举措的出台。此前,北上广深等城市已先行一步,因地制宜地为共享单车立了规矩,但地方探索毕竟难以关照全国,且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权责的模糊地带。这个意义上,此番“全国方案”的出台正当其时。尤其对城市人民政府、公安交管部门、城管部门等主体职责的明确,找到共享单车乱象的症结,为地方制定发展意见指明了方向。
断线的风筝不仅得不到自由,还会一头栽向大海。对共享单车乃至整个共享经济业态而言,完善规则才能走得更远。城市中的公共资源往往处于紧平衡状态,共享产品之所以蓬勃发展,就在于盘活了资源,让供需两端更好匹配。一如所有的新生事物,张扬恣肆固然意味着富有生命力,但若狂飙突进而缺乏必要的规则约束,不仅会令自身发展走入歧途,更会沦为“社会公害”,最后的命运或许就是被用户“用脚投票”。从政府部门的角度看,共享产品为提升城市的宜居度带来了宝贵契机,放任是祸害,管理才是真爱。因势利导、宽严并济,在规则的完善中规避其负面效应、放大其正面功能,才是真正的负责之举。
继共享单车后,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睡舱等产品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正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共享经济很大程度上具有天然的公共属性,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因而对规则的需要更显紧迫。为共享单车制定顶层设计只是一個开始,还有更多硬杠杠亟待划定。秩序和规则构建的过程,正是一个各抒己见、凝聚共识的过程。我们要相信自己,有能力让这些现实问题从争议开始、以共识终了,从而建立起对各方都有益的新规则、新秩序,让新业态长久惠民。
(选自《北京日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