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绿色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

2017-11-07邹荟霞刘凯任建兰

世界地理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山东省

邹荟霞+刘凯+任建兰

摘 要:根据绿色城镇化内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山东省1996年~2015年绿色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定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绿色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1996年~2003年呈现上升趋势,2003年~2006年呈现下降趋势,2006年~2015年再次呈现上升趋势;威海市、烟台市、青岛市、东营市、潍坊市、日照市、滨州市、临沂市、德州市、聊城市、泰安市和枣庄市呈现上升趋势,济南市、淄博市、莱芜市、济宁市、菏泽市呈现下降趋势。(2)从地级市绿色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来看,虽然高水平和较高水平绿色城镇化数量增多,低水平和较低水平绿色城镇化地级市数量减少,但东高西低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从县域绿色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来看,随着中西部县域绿色城镇化水平提高,整体之间的相对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逐渐向相对均衡的格局转变。

关键词:绿色城镇化;时空格局;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124.9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大幅提高,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虽然中国城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其高扩张、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粗放型城镇化模式,存在市民化进程滞后、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均衡、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直接限制了城镇化质量提高以及人居环境质量改善,成为制约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瓶颈[1,2]。为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以“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为基本原则,对解决传统城镇化带来的问题提供了路径与目标。并且,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在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总体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

西方国家绿色城镇化研究是伴随“绿色城市主义”兴起而展开的[3],突出城市绿色变革与转型,涉及“绿墙”[4]、可持续住宅[5]、绿色建筑[6]、绿色城市规划[7]等方面研究。在国内,绿色城镇化研究伴随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的提出而展开。田文富在分析绿色城镇化模式、结构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产城人”多维融合是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模式[8]。罗勇在分析城镇化绿色路径与生态指向时指出,绿色城镇化包括经济绿色化、社会绿色进步、生态环境好转、建设生态城市[9]。刘肇军通过分析贵州省城镇化问题,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城镇化路径选择[10]。魏后凯研究了推进城镇化绿色转型的内涵、基本思路与举措[11]。董战峰提出包括六个重点领域和六个关键问题的中国新型绿色城镇化战略框架[12]。洪大用、吴振山、李佐军、任克强等从制度建设、理念导向、规划设计、公众参与、污染治理、模式选择、资金投入等层面提出绿色城镇化的对策建议[13-16]。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关于绿色城镇化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形成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集中于模式、路径、对策建议等理论层面的定性研究,缺少运用定量方法进行的绿色城镇化评价与实证研究。因此,本文选择山东省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绿色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00年~2014年全省和17个地级市进行定量评价,从而揭示山东省绿色城镇化的时间演变过程和空间格局演变规律,以期丰富国内城镇化,尤其是绿色城镇化领域的研究内容,为山东省推进绿色城镇化提供参考与借鉴。

1 研究区概况

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GDP位居全国前三位,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但是,山东省城镇化水平过低,与东部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符,2005年之前山东省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06年起才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不高,导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与产业集聚度不高,青岛和济南两个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导致山东省在全国城镇化格局中地位不突出。根据当前城镇化水平,山东省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对各类资源与能源的需求量较大,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较突出,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因此,把山东省作为绿色城镇化的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 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

2.1 研究方法

采用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求和方法计算绿色城镇化指数,步骤如下:

(1) 指标标准化

运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分别利用公式(1)和(2)来处理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的数据,将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到[0-1]之间。(1)、(2)式中,ui代表标准化值,xi代表原始指标,ai为指标的最大值,i为指标的最小值。

(2) 指标权重

为确保权重的客观性,本文运用熵值法确定不同评价指标权重。

(3) 计算绿色城镇化指数

根据上述步骤所得出的标准化值和权重,分别进行加权求和并计算得出绿色城镇化指数GU,其中wi和ui分别代表绿色城镇化相关指标的权重和标准化值。

2.2指标体系构建

遵循系统性、完整性、层次性、有效性以及数据可获取性等指标原则,根据罗勇的研究成果[9],绿色城镇化内涵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良好和绿色城市建设四方面内容,建立包括“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在内的绿色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表1)。本研究所需数据来源于1997年~201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以及山东省各地级市统计年鉴。

3 评价结果

3.1 时间演变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和指标体系,可以得出山东省1996年~2015年绿色城镇化指数演变情况(图1)。山东省绿色城镇化指数从1996年的0.1211上升到2014年的0.7781,整体持续呈现波浪式上升的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显著阶段:第一阶段是1996年~2003年,绿色城镇化指数持续上升。这一时期是山东省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时期,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群、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带来巨大拉动作用;并且在国内较早提出“海上山东”和“绿色山东”建设,对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进行了战略部署,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第二阶段是2003年~2006年,绿色城镇化指数呈现下降趋势。2003年,山东省城镇化率突破30%,开始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虽然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不断取得进步,但是城镇人口加速集聚,城镇规模明显扩张,尤其是山东半岛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和人口密度大幅度提高,导致城镇化的集聚态势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带来资源压力和环境安全约束,从而形成绿色城镇化指数的下降趋势。第三阶段是2006年~2015年,绿色城镇化指数再次呈现上升趋势。山东省进入“十一五”之后,积极落实国家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积极推进城镇化与工业化、生态环境相协调,促进绿色城镇化指数逐年提高。endprint

具体分析山东省17个地级市1996、2005和2015年绿色城镇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可知(图2),威海市、烟台市、青岛市、东营市、潍坊市、日照市、滨州市、临沂市、德州市、聊城市、泰安市和枣庄市绿色城镇化水平呈现上升趋势。济南市、淄博市、莱芜市、济宁市、菏泽市呈现下降趋势(济南市、济宁市呈现先上升再下降趋势,因为有下降现象出现所以归到下降城市类)。威海市、烟台市、青岛市、东营市、潍坊市、日照市、滨州市属于沿海城市,城市绿化和环境质量较好,对于推进绿色城镇化进程具有先天的地理环境优势,并且这些地级市是山东省的两个国家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体部分,以发展蓝色经济和高效生态经济为发展方向的同时,对于发展绿色城镇化起到间接推动的作用,所以绿色城镇化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临沂市、德州市、聊城市、泰安市和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和西部地区,总体发展水平落后,但是通过突出城市特色、强化生态建设、培育县域经济等措施,促进绿色城镇化水平提高。济南市经济发展水平较快,带动绿色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但是近年来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的问题较为严重,成为绿色城镇化亟须解决的问题,虽然在山东省的排名依旧靠前,但是已经出现绿色城镇化指数下降的现象。莱芜市和淄博市是著名重工业城市,莱芜市的钢铁产业和淄博市的石化产业在全国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导致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升级困难,成为绿色城镇化的最大制约因素,导致绿色城镇化水平有所下降。济宁市和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长期以来是山东省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从而导致其绿色城镇化水平低、绿色城镇化指数下降。

3.2 不同尺度下空间格局演变

3.2.1山东省地级市绿色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

选取1996、2005年和2015年为时间截面,分别测度3个年份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绿色城镇化指数,以反映山东省绿色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情况。把17个地级市3个年份的计算结果在ArcGIS中,运用自然间断裂点法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命名为绿色城镇化高水平型、较高水平型、较低水平型和低水平型(图3)。

2005年与1996年相比,山东省地级市绿色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只有济南市由较高水平上升到高水平,济宁市由低水平上升到较低水平。2015年,山东省绿色城镇化高水平型地级市由4个增加到5个,较高水平型地级市由4个增加到5个,较低水平型地级市由7个减少到6个,低水平型地级市由2个减少到1个,反映出山东省地级市绿色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1996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绿色城镇化指数的平均值为0.4018,2005年上升为0.4368,到2015年上升为0.4902,再次说明山东省地级市的绿色城镇化整体水平在提高。1996和2005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绿色城镇化指数的基尼系数为分别为0.2932和0.2836,2015年下降為0.2650,1996和2005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绿色城镇化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3189和0.3141,2015年下降为0.3060,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均呈减小趋势,说明与2005年相比,2015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绿色城镇化水平的相对差距有所减小。

虽然山东省地级市绿色城镇化整体水平提高、相对差距减小,但是东部地区地级市绿色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并且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东部地区绿色城镇化水平高的原因主要有:海洋不仅具有天然净化器作用,而且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资源、生物与矿产资源、人文资源,为海洋经济发展和滨海绿色城镇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高,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为绿色城镇化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环境的综合整治、生态修复与生态保护工作较到位,近年来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好转。而位于西部地区的各地级市和东部地区地级市相比面临综合实力弱、产业层次低、经济外向度不高、社会事业和城镇化水平落后、生态环境约束趋紧等不同问题,多种问题叠加综合导致绿色城镇化水平长期落后于东部地区。因此,西部地区的地级市需要立足促进经济发展、建立特色产业、依托资源禀赋、提高城镇化水平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多方面举措,提高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

3.2.2山东省县域绿色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

同样选取1996、2005年和2015年为时间截面,分别测度3个年份山东省137个县(市、区)的绿色城镇化指数,并运用自然间断裂点法划分为四种类型(图4)。

1996、2005和2015年山东省绿色城镇化高水平的县域数量分别为18个、21个、26个,占所有县域的比重分别为13.14%、15.33%、18.98%;绿色城镇化较高水平的县域数量分别为12个、15个、21个,占所有县域的比重分别为8.76、10.95%、15.33%;绿色城镇化较低水平的县域数量分别为64个、61个、58个,占所有县域的比重分别为46.72%、44.53%、42.34%;绿色城镇化低水平的县域数量分别为43个、40个、32个,占所有县域的比重分别为31.39%、29.20%、23.36%。总体而言,山东省高水平和较高水平绿色城镇化县域数量增多,低水平和较低水平绿色城镇化县域的数量有所减少。1996、2005和2015年山东省各县域绿色城镇化平均指数分别为0.3274、0.3302、0.4176,说明山东省县域绿色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基尼系数分别为0.2846、0.2739、0.2580,变异系数分别为0.3120、0.3082、0.2986,说明山东省不同县域绿色城镇化的差异逐渐缩小。1996年,山东省绿色城镇化高水平型县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省会济南,绿色城镇化低水平型县域大部分位于鲁西、鲁西南和鲁西北地区,县域绿色城镇化水平东高西低的空间差异非常显著。2015年,随着西部地区绿色城镇化低水平型县域向较低水平型县域发展以及高水平型和较高水平型县域数量增多,县域绿色城镇化水平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逐渐弱化,山东省县域绿色城镇化逐渐向相对均衡的格局转变。但是鲁西北地区仍有绿色城镇化低水平型县域分布比较集中,山东省推进县域绿色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以及格局进一步优化,可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和推进绿色城镇建设等方面入手,重点解决鲁西北地区县域绿色城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endprint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研究山东省绿色城镇化的时空格局演变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从绿色城镇化时间演变来看,1996年~2015年山东省绿色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波浪式提高态势,1996-2003年呈现上升趋势、2003年~2006年呈现下降趋势、2006年~2015年再次呈现上升趋势;具体到每个地级市而言,威海市、烟台市、青岛市、东营市、潍坊市、日照市、滨州市、临沂市、德州市、聊城市、泰安市和枣庄市绿色城镇化水平呈现上升趋势。济南市、淄博市、莱芜市、济宁市、菏泽市呈现下降趋势(济南市、济宁市呈现先上升再下降趋势,因为有下降现象出现所以归到下降城市类)。(2)从绿色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来看,山东省高水平和较高水平绿色城镇化地级市数量增多,低水平和较低水平绿色城镇化地级市数量减少,17个地级市绿色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显著改变;从县域绿色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来看,随着西部地区县域绿色城镇化水平提高,整体之间的相对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逐渐向相对均衡的格局转变。

运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山东省绿色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是对绿色城镇化定量研究的初步探索。在评价方法方面,综合指数法是运用简单的线性加权法测算绿色城镇化综合水平,还需要通过构建复杂函数模型,在反映出绿色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映出绿色城镇化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指标体系的构建对评价结果具有重要影响,绿色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进一步体现出“以人为本”和“绿色”宗旨。涉及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绿色城镇化演变时,本文选取1996、2005和2015年三个年份反映整体变化情况,有待进一步丰富时间尺度的研究内容。因此,后续研究可从上述三方面入手对已有研究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 刘凯,任建兰,程钰,等. 中国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演变与驱动因素[J]. 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27-33.

[2] 张荣天,焦华富.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综述与展望[J]. 世界地理研究,2016,25(1):59-66.

[3] 蒂莫西·比特利. 绿色城市主义—欧洲城市的经验[M]. 邹越,李吉涛,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4] Gandy M. The ecological facades of Patrick Blanc [J]. Architectural Design, 2010, 80(3):28-33.

[5] Nessa Winston, Montserrat Pareja Eastaway. Sustainable housing in the urban context: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 sets and housing[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8,87(2):211-221.

[6] Jiaying Teng, Wei Zhang, Xianguo Wu, et al.Overcoming the barrie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certific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2016,31(1):69-92.

[7] Christine Haaland, Cecil K. van den Bosch.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urban green-space planning in citiesundergoing densification: A review[J]. 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2015,14(4):760-771.

[8] 田文富. “產城人”融合发展的绿色城镇化模式研究[J]. 学习论坛,2016,32(3):37-39.

[9] 罗勇. 城镇化的绿色路径与生态指向[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42(6):84-89.

[10] 刘肇军.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城镇化问题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08,15(3):96-99.

[11] 魏后凯,张燕. 全面推进中国城镇化绿色转型的思路与举措[J]. 经济纵横,2011,(9):15-19.

[12] 董战峰,杨春玉,吴琼,等. 中国新型绿色城镇化战略框架研究[J]. 生态经济,2014,30(2):79-82,92.

[13] 洪大用. 绿色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研究[J]. 环境保护,42(7):19-23.

[14] 吴振山. 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J]. 宏观经济管理,2014,(4):32-33.

[15] 李佐军,盛三化. 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绿色城镇化进程[J]. 经济纵横,2014(1):39-43.

[16] 任克强,聂伟. 环境危机治理与绿色城镇化发展[J]. 重庆社会科学,2014(8):15-22.endprint

猜你喜欢

山东省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两名造纸相关领域企业家获山东省优秀企业家称号
北风催眠曲
再见,雪姑娘
A Study of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O. Henry’s Novels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Analysis of Methods to Improve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Writ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ostering learners’autonom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三虎争粽
杯中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