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荆州花鼓戏在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中的吸收和鉴赏刘骅

2017-11-07侯洁杰

艺术评鉴 2017年18期

侯洁杰

摘要:荆州花鼓戏是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的传统戏剧,它风格突出,特色鲜明,已流传于民间200多年,是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广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戏曲历史悠远流长,荆州花鼓戏作为优秀的地方曲种,是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荆州花鼓戏表演形式独特,演唱风格鲜明,唱腔有着它独有的魅力。如何在近代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中吸收和借鉴荆州花鼓戏演唱中的技巧和长处,在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荆州花鼓戏 民族声乐教学 吸收鉴赏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8-0103-02

中国民族声乐是我国特有的,以我国民族语言为基础,即吸收了说唱、戏曲等其他姊妹艺术的长处,又融合了美声唱法的发声体系和技巧,具有科学和时代感的新歌唱艺术。

戏曲艺术是中国民族声乐的精华,我国的传统戏曲有三百多种,荆州花鼓戏是其中之一。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地区流传,融合了民间歌舞、田歌、三棒鼓、踩高跷、渔鼓、说唱等传统艺术,吸收不同唱腔特色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其前身名为“沔阳花鼓戏”,后改称“荆州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是江汉平原影响最大的花鼓剧种之一,地方特色鲜明,以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鲜明的艺术风格,长期流传于民间,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而在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中,高校声乐教师不应该仅仅只重视课堂上单一的发声训练技巧,更应重视像戏曲的综合性学习,对戏曲的唱腔、咬字、特有的演唱气息进行学习摸索和借鉴,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加强学生对戏曲的学习和实践。我国民族声乐中有一大批优秀的歌唱家、戏曲的学习为他们日后进行系统民族声乐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养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例如歌唱家吴碧霞、雷佳、张也等,这些优秀的民族歌唱家在系统学习民族声乐之前都有学习花鼓戏的经历,都有着扎实的戏曲功底。歌唱家吴碧霞作为新一代的民族领军人,能取得现如今的成绩,她说她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她早年学习花鼓戏的经历,花鼓戏的学习为她日后能更好演绎歌剧,更准确地表达角色情感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中国的传统艺术就像一片丰沃的土壤,总能散发着它特有的魅力,让我们从中不断地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多多学习戏曲、曲艺、民歌这些传统艺术,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艺术涵养,对于日后民族演唱的演绎也有非常大的帮助,因为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民族文化。花鼓戏的学习不仅仅让吴碧霞在声乐技巧的基础上有所帮助,为她日后在演绎大型歌剧和创造作品时也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为今后在民族声乐的发展中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一、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中对于荆州花鼓戏“气息”的吸收和鉴赏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二度创作者对于歌曲情感表达是否准确、发声的技巧是否科学、演唱的音色是否柔美,歌唱中的呼吸尤其重要。我国民间艺术及戏曲传统音乐中都有着歌者始于气,气沉丹田,余音绕梁,隋朝段安节《乐府杂录》中也曾记载气息的重要性,古代声乐理论还记载:“气动则声发”及“气者,音之师也”等。我国戏曲传统的精华也都在于“气”,气好者方能出好声音,纵观当今民歌演唱家,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对气息灵活自如的掌控。

在荆州花鼓戏中,凡是技艺高超的艺人,对于气息的掌控都有极深的功底,他们在对于戏曲的演唱当中,多运于“丹田”作为歌曲演唱的气息支点,通过吊嗓的发声训练,具有极高的演唱位置。高的位置、深的气息,使其音域宽广,特别是对高音区的掌控,不但音色能保持,运用起来也游刃有余,这些技巧运用在我们的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中,受益匪浅,拥有了灵活自如的气息才能更好地表達歌曲的意境,让演唱者可以完整、准确、自如地去表达作品情感。在现代民族声乐的教学之中,我们教师更应该多培养学生对于气息的掌握和练习,在实践的教学当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采用花鼓戏艺人吊嗓的练声法来给学生进行训练。例如:在课堂学习之前,练声环节,可以采用“咦”字发音,让学生学习花鼓戏吊嗓的唱法,从低音区往高音区运行。记住,首先让学生呼吸,跳动丹田,找到丹田运气的感觉,整个力量支点全在丹田,气息往下流动,注意一定要让学生放松喉部,避免用嗓过度。在训练时,可以模仿体会花鼓戏艺人的吊嗓,运用丹田的力量来支撑,从而达到气息训练的目的,通过长时间的气息训练,学生可以很好地快速掌握气息运用的感觉,从而锻炼横膈膜的张力和控制力。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气息,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才能形成正确的歌唱技巧和良好的歌唱习惯,这种好的歌唱习惯对日后的系统学习尤其重要。纵观花鼓戏的老艺人和艺术家们,他们在演唱戏剧时,都有非常深厚的气息,这让他们在演绎不同情绪的剧目时能有更好更自如的发挥,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也能演绎得更为准确。气口控制不得当,演唱就没有根基,如同大树没有树根,就无法叶枝丰茂。在我们现代民族声乐的演唱中也一样,没有好的气息,对于较大的作品的演唱就无法胜任,就会出现“挤”“卡”缺乏共鸣声音发直的现象。通过对借鉴花鼓戏中“深气息,高位置”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掌握民族声乐演唱中“气深声强、气稳声实”的气息控制方法,而且对于我们演绎不同作品、不同音色、不同角色都有很多的帮助

二、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中对于荆州花鼓戏“道白”的吸收和借鉴

荆州花鼓戏为了更深刻的塑造人物形象,更丰富准确的的表达角色内心情感,增加戏剧冲突,在唱段中都添加了大量的道白。正所谓“千斤百,四两唱”,荆州花鼓戏老艺人,通过其对气息的良好运用,呼吸的灵活控制和高位置的掌控,通过大量道白的表演形式让剧中人物形象更为生动,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对于现代民族声乐的教学与演唱中,如何演绎我们民族作品中的“念白”,如何演绎戏剧冲突明显的歌曲和唱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启发。特别是在歌剧选段的演唱当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特点,更好地叙述故事情节,都会在剧中加入大量的道白即念白,这就需要演员通过扎实的念白基本功来表现人物的戏剧冲突和整部剧的张力。例如经典歌剧《白毛女》“好,我是鬼,我是屈死的鬼,我是不死的鬼”这一段出现在全剧的高潮之中,也是情绪的迸发点,如何准确地表达角色情感,渲染情绪尤为重要,如何准确地来演绎这段念白,就需要歌者拥有良好的念白节奏感。这种念白在花鼓戏的唱段中尤为常见,我们可以通过对花鼓戏唱段的学习和借鉴,让这种戏曲的演绎方式运用到我们民族声乐的教学与演唱当中来。很多学生在演唱这段时找不到念白的节奏和感觉,要么声乐太挤要么气势不够,无法表达女主人公的情绪,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花鼓戏唱段让学生先进行模仿学习,通过模仿学习,让学生多多体会花鼓戏唱段中道白的内心节奏和发声感觉,再运用到歌曲的学习当中。当学生的内心节奏感形成后再来演绎这句念白就容易多了。

三、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中对于荆州花鼓戏“润腔”的吸收和借鉴

荆州花鼓戏的润腔有其独特的特点,反映出了江汉平原的地方风土民情同时也体现了当地老百姓的审美习惯。所谓润腔,是指歌唱演员在一种声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需求,在曲调中加花即装饰音使之表达的唱段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形象丰满。包括演员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角色语言的处理、对音色韵味的体会。

通过对荆州花鼓戏这种极富浓郁乡土气息、特点鲜明的地方戏曲的学习,使得我们在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中都有着非同意义和启发,它对我们民族声乐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地域风情浓厚、唱腔生动、优美、色彩缤纷,极其具有传唱度,深受广大老百姓喜爱,既丰富多彩的展现了湖乡当地人民生活的情趣和地域风貌,又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不能仅仅只重视理论发声法的教学,更应该从这些传统艺术、民间艺术中去学习去借鉴去发扬。

参考文献:

[1]湖北省荆州花鼓戏学会,荆州行署文化局.湖北戏曲音乐集成——荆州花鼓戏音乐[M].荆州:湖北省荆州花鼓戏学会,荆州行署文化局编印,1983.

[2]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湖北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3]戴滨霞.荆州花鼓戏的音乐与演唱特点的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4]刘正维.湖北民间音乐[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