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隔绝术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近中期的疗效分析
2017-11-07胡亚立卢辉俊
刘 辉, 胡亚立, 卢辉俊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 血管外科, 江苏 无锡, 214000)
腔内隔绝术对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近中期的疗效分析
刘 辉, 胡亚立, 卢辉俊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 血管外科, 江苏 无锡, 214000)
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B型; 腔内隔绝术; 疗效
主动脉夹层(AD)属凶险性心血管危重症,系由不同原因所致主动脉壁内膜裂口,导致主动脉血液涌入破口,引起内膜撕裂,动脉中膜分离,引起夹层病变[1-2]。Stanford B型AD系指破口位于胸降主动脉的AD类型,其病变尚未累及升主动脉,约占所有AD病例的33.3%[3]。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AD的金标准,早期常采用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干预,其可彻底修复撕裂主动脉,但对患者机体创伤较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4]。腔内隔绝术则为Stanford B型AD腔内修复常用手段[5]。本研究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AD患者的近中期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Stanford B型AD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 均伴胸背部阵发性疼痛; 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Stanford B型AD, 发病时间<2周,伴持续性原始内膜撕裂口; 满足手术指征; 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 主动脉瘤者; 合并严重心肝肾肺功能障碍者; 髂动脉迂回且伴夹层者; 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 无法配合治疗者; 临床及随访资料不全者。其中男58例,女22例; 年龄38~76岁,平均(61.5±15.2)岁; 合并糖尿病5例,高血压38例,冠心病7例,脑血管病5例; 其中吸烟37例; 疼痛部位: 胸背部32例,胸背腹部10例,腹部10例,胸背腰部9例,胸部9例。
1.2 方法
患者术前均监测生命体征,予对症处理,接受腔内隔绝术治疗,仰卧,局部麻醉,股动脉穿刺,做桡动脉造影明确AD破口位置、形态及范围,测定主动脉直径、左侧锁骨下开口与破口距离、夹层瘤体直径及累及长度,选择覆膜支架。腹股沟韧带下缘穿刺股动脉分叉,建立股动脉入路,置入动脉鞘管,插入导管,确定导管位于夹层真腔,送入支架输送系统,控制性降压处理后释放支架,固定于主动脉正常血管,远端固定于夹层破口外侧,封堵破口,造影确定手术满意后,采用压迫止血器作桡动脉压迫止血处理,退出支架输送系统,缝合股动脉、腹股沟切口。术后均进行重症监护,行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监测,并予镇静、镇痛及抗感染处理。术后1个月、1年、2年、3年均进行随访调查。
1.3 观察指标
① 近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观察。统计患者手术成功率及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② 手术前后主动脉真、假腔各平面直径测定。术前、术后6个月均进行影像学检查,测定患者降主动脉近端、降主动脉远端、主动脉支架远端、腹腔干平面真腔、假腔直径的变化。③ 随访观察。所有患者均以电话随访、门诊复查的形式进行随访调查,随访截止日为2017年1月30日,统计随访不同时间生存率,观察假腔血栓形成及吸收情况,观察主动脉分支血管供血变化,观察支架移位、塌陷或内漏情况,统计远期并发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80例患者中, 79例影像学复查均证实主动脉夹层内膜破口封闭,手术成功率为98.75%, 1例股动脉较细者转右髂总动脉入路后手术成功。患者术后30 d均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2例出现股动静脉瘘,穿刺点见波动性包块,予外科修补术后改善。术后6个月,患者降主动脉近端、远端及主动脉支架远端与腹腔干平面真腔直径均增加(P<0.05),降主动脉近端、主动脉支架远端假直径均显著缩短(P<0.05), 见表1。80例患者中期(随访1个月~3年)手术并发症为2例内漏,均予封堵器隔绝后好转; 1例术区感染,予抗感染处理后好转; 1例肾功能不全,予保守药物治疗后病情改善; 1例下肢缺血,予保守治疗后改善。无截瘫及血管堵塞患者。80例患者术后1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87.5%、78.1%、68.8%。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无移植物移位表现,假腔未见增大,其中88例近端假腔均见血栓形成,且患者主动脉血供均基本恢复正常。
表1 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主动脉各平面直径比较 mm
与术前比较, *P<0.05。
3 讨 论
AD系主动脉常见危重症,患者起病急,病情凶险,且进展速度快,且常见于男性群体,中老年多见[5-6]。急性AD患者常表现为突发性剧烈性撕裂样疼痛,以胸背部及腹部疼痛为主。邢丽等[7]发现,高血压是AD关键致病原因,同时动脉炎、结缔组织疾病、医源性损伤等均可诱发AD。Stanford B型AD属AD常见分型,其治疗方式包括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外科常规开胸人工血管置换术及腔内介入治疗等。一般认为急性期A型AD患者其主动脉夹层破裂风险大,多主张采用外科手术干预,重建人工血管,确保患者度过危险期。B型AD患者急性期内尚有保守治疗的可能,但部分患者进入慢性期后主动脉直径仍继续扩张,可能增加主动脉夹层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引起夹层破裂,影响患者预后[8-9]。
常规外科手术可彻底清除主动脉内膜撕裂口,消除假腔,避免主动脉夹层破裂,是目前抢救主动脉夹层破裂患者的有效方案,主要适用于顽固性疼痛、急性心包填塞、持续性高血压及胸膜后破裂、主动脉夹层破裂病例。莫为春等[10]指出, Stanford B型AD患者采用常规开放性手术操作较为繁琐,通常需在体外循环保护的基础上实施开胸手术,操作难度大,且围术期病死率较高。同时有研究者[11-12]指出,人工血管置换术对患者机体耐受性要求较高,部分合并心脏功能不全或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增加呼吸衰竭、心律失常发生风险,增加术中出血量,引起肾功能衰竭,且手术病死率较高。本研究中,开放组术后30 d无1例死亡,且术后30 d基本上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可能与本组纳入病例身体素质较好,未合并心肝肾肺等严重原发病有关。
相对而言,腔内隔绝术属于介入治疗手段,较常规开放性手术对患者机体创伤较小,患者耐受程度高,其主要通过将覆膜支架预装于输送装置内,通过股动脉导入于主动脉内膜破口,封闭假腔破口,降低血管壁压力,避免主动脉夹层破裂,在降低假腔容积的基础上恢复真腔供血,改善患者脏器官及四肢供血,降低缺血性并发症发生风险[13-14]。有文献[15]报道显示,对Stanford B型AD患者采用腔内隔绝术治疗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率低于5%, 手术成功率高达98%, 且近中期疗效均肯定。陈丽等[16]、李娜等[17]将腔内隔绝术与保守药物治疗进行对比发现,治疗后,前者主动脉各分支假腔直径均明显假腔镜缩小,且真腔直径显著扩大,同时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其远期生存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
本研究发现,对Stanford B型AD患者采用腔内隔绝术手术成功率较高,与早期报道的开放手术成功率相近[18], 提示腔内手术可获取与开放手术相同的疗效。同时进行主动脉各平面真腔、假腔直径测定发现,患者术后真腔直径均明显扩大,假腔直径缩短,主动脉血供均基本恢复,且患者假腔内伴血栓形成。患者术后30 d无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同时进行近中期随访发现,患者内漏、肾功能不全、术区感染、截瘫、血管堵塞、下肢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证实了腔内隔绝术的可行性。采用腔内隔绝术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超过60%, 与张志斌等[19]、Zhu J等[20-24]结论相符。
[1] 王晓天, 胡何节, 邓福生, 等. 腔内隔绝术在胸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中的应用[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3, 48(9): 1127-1129.
[2] 肖华, 杨洁莲, 彭丹丹, 等. 不同术式入路对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影响[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 22(9): 730-733.
[3] 龙超, 万毅, 吴明正, 等. 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诊疗策略[J]. 重庆医学, 2015, 44(18): 2509-2511, 2514.
[4] 边云, 王莉, 陆建平, 等. 640层容积CT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随访的应用价值[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2, 21(11): 912-915.
[5] 李晓飞, 严中亚, 卢中, 等. 单纯腔内隔绝术治疗累及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疗效观察[J]. 山东医药, 2016, 56(6): 58-60.
[6] 赵龙, 刘志平, 王坚, 等.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 8(12): 1480-1482.
[7] 邢丽, 袁婵娟, 陈茹妹, 等. 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的手术配合[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4, 23(3): 264-266.
[8] 杨帆, 王家平, 龙超, 等. 带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分析[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5, 24(3): 197-199.
[9] Sachin B S, Colleen W, Mohammad F H, et al. Prefailure and Failure Mechanics of the Porcine Ascending Thoracic Aorta: Experiments and a Multiscale Model[J]. Journal of Bio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4, 136(2): 021028-7.
[10] 莫为春, 王伟, 周小勇, 等. 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老年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观察[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4, 20(4): 251-252.
[11] 张学民, 张韬, 张小明, 等. 腔内隔绝术在累及升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估[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6, 31(2): 130-133.
[12] 刘训强, 陈宦君, 刘斌, 等. 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254例临床分析[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6(8): 53-56.
[13] 刘仕强, 汪华, 陈旭等. 腔内隔绝术治疗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J]. 中国综合临床, 2014, 30(4): 411-413.
[14] 丁红, 孙朝阳, 马翔, 等. 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 8(11): 1316-1318.
[15] Siladitya Pal, Alkiviadis T, Salvatore P, et al. A mechanistic model on the role of “radially-running”collagen fibers on dissection properties of human ascending thoracic aorta[J].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2014, 47(5): 981-988.
[16] 陈丽, 王效增, 荆全民, 等.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J]. 中国临床研究, 2016, 29(11): 1470-1473, 1476.
[17] 李娜, 杜占奎, 王效增, 等. 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慢性复杂降主动脉夹层疗效分析[J]. 临床军医杂志, 2016, 44(5): 480-483.
[18] Krissian K, Carreira J M, Esclarin J, et al. Semi-automatic segmentation and detection of aorta dissection wall in MDCT angiography[J]. Medical image analysis, 2014, 18(1): 83-102.
[19] 张志斌, 席俊峰, 蒋占鑫, 等. 氨甲环酸对孙氏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液损失、输血量及并发症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 2016, 33(7): 1249-1252.
[20] Zhu J, Cheng L, Liu Y, et al. One-stage repair for stanford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concomitant with cardiac diseases: Open stented elephant trunk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cardiac operation[J]. The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on, 2012, 60(1): 11-16.
[21] 林杰, 朱莉, 殷屹岗, 等. 国产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20例[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22): 33-35.
[22] 杜宇奎, 买买提艾力·艾则孜, 李晓霞, 等. 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术前肾功能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 2016, 14(2): 206-208.
[23] 刘建平, 何元军, 张永恒, 等.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5): 19-21.
[24] 黄雪梅, 舒振林, 傅胜. 抗生素预防应用对降低StanfordB型动脉夹层患者胸腔手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效果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21): 170-171.
R 543.1
A
1672-2353(2017)19-129-03
10.7619/jcmp.201719040
2017-03-25
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资助项目(RC201134)
卢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