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2017-11-07李映宏
李映宏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山西省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李映宏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山西省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贫困县县域经济的评价可以为全省实现脱贫攻坚提供参考依据。以全省58个贫困县为研究对象,利用2015年各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县经济发展做出评价分析,依据综合因子得分进行了排名。结果表明,58个贫困县当中,按综合因子排名,山阴县、柳林县、平鲁区等县排名靠前,五台县、阳高县、灵丘县等县排名适中,排名最后的为石楼县、大宁县。针对贫困县的区域异质性条件因素及发展现状提出了对策建议:发展区域优势产业,促进产业融合;调动社会资本,投入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城乡统筹进程;借力脱贫攻坚工作,形成良性互动。
贫困县;县域经济;评价;山西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目前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脱贫任务目标能否按期实现。山西省作为煤炭资源型优势省份正处于传统产业转型阶段,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2016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12 928.34亿元,GDP比2015年增长4.5%,比2015年加快了1.4百分点,但在全国范围内仍然处于低位徘徊中,由于历史、资源、区位等原因,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1],而制约山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即贫困县大范围存在,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贫困县市由于煤炭资源枯竭造成经济滑坡,未形成主导产业的贫困县由于受自然条件约束经济发展更加滞后。
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对山西省58个贫困县进行实证分析,将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多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新的具有代表性的因素,分析各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通过计算因子得分处理,整合因素对58个贫困县综合经济发展情况作出评价,分析贫困县特征,最后提出在县域差异前提下实现产业结构融合发展、改善贫困县经济的建议对策。
1 山西省贫困县现状分析
1.1 总体分析
山西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有58个贫困县,其中,36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2个省级贫困县,贫困县占到全省县(市、区)总数的47.9%,贫困面积占全省县市的60.5%。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山西省涉及到2个,其中,燕山—太行山覆盖山西省8个国家级贫困县,吕梁山区覆盖山西省13个国家级贫困县,一方面贫困区由于地形起伏大,自然条件薄弱,导致生产力水平差,交通不便,致使城乡一体化工作进展缓慢[2],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支柱产业作为经济支撑,产业结构发展失衡。自2010年以来,山西省一直处于传统产业结构转型过程,其中第三产业产值涨幅较大,2015年第三产业产值比2010年翻一番,第二产业出现负增长,而第一产业相对于第二、三产业比例严重偏低,2015年第一产业产值占到第三产业产值的11.54%,产业结构严重失衡,2015年贫困县人均GDP不足全省的70%。
1.2 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山西省贫困地区集中连片分布在吕梁山区、燕山—太行山贫困山区,受到地形地势影响,水土流失严重,不适宜农作物生产。一部分区域受到煤炭能源生产基地采掘业的影响,工业污染严重,缺乏水资源,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另一部分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动力不足,使农林牧渔产值低,财政赤字严重,经济发展滞后。
1.3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郭建宇等[3]在多维贫困测量调整收入、教育、基础设施等权重的前提下,研究表明,目前依然有很多贫困地区农民收入过低,且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城镇化率低,表现为城镇收入差距大,2015年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4元,58个贫困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6 915元,不足整体的50%,农村居民就业率低、从业人员少、空心化现象严重,贫困问题不仅造成山西省经济发展缓慢,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农村社会生活问题[4]。
1.4 扶贫工作进展情况
目前全国共有592个国家贫困县,截至2016年共有4 332万贫困人口,覆盖中西部21个省区,全国贫困发生率下降幅度21.05%,贫困发生率降至4.5%。脱贫攻坚自“十三五”规划以来,2016年山西省完成57万贫困人口、1 900个贫困村的脱贫任务,预计在2017年完成14个贫困县的脱贫工作,到2020年实现全部232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4.1 产业形成缺乏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新型产业形成不稳健,市场规模小,再加上地理位置偏僻,造成市场流通不便,个别县域处于半封闭式状态,消费水平仍然落后,区域产业转移明显受阻,仍然发挥不出引导经济走向的作用。
1.4.2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矛盾 在扶贫工作的同时,政府强调对生态环境保护,使扶贫资金投入范围有了一定限制。山西工业经济发展依赖于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多区县以煤炭作为主导产业,而为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水源,政府对该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准入、开发地整治有了严格规定和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贫困地区的发展空间。
1.4.3 政府财政支持不足,扶贫资金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发展缓慢 其表现在资金自上而下的传递机制不健全,导致扶贫资金投放自主化程度低,造成一部分扶贫资金的流失,制约了扶贫工作的进展;且扶贫资金投向不到位,一部分位置偏远的山村受益小;针对农村信贷,由于农民还贷能力弱,造成金融借贷违约率高,资金安全运行、回收存在问题,经济发展劲头小,速度慢[5]。
2 山西省贫困县经济评价实证分析
2.1 指标体系构建
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发展能力、发展后劲3个方面选取11个指标进行经济评价,具体反映该县域经济的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及速度、产业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等。11个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X1);第三产业产值(X2);农业机械总动力(X3);农林牧渔总产值(X4);工业销售产值(X5);地方财政收入(X6);固定资产投资(X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9);从业人员(X10);粮食总产量(X11)[6-7]。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6年《山西省统计年鉴》,以58个贫困县2015年经济发展状况为评价依据。
2.1.1 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运用SPSS 18.0软件对上述指标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由表1可知,平均值>标准差,说明数据离散程度不高,不存在极端异常值,可以进行建模分析。其次,进行因子分析,即利用降维的思想根据相关性的大小将多个指标变量分组,每组变量是由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而形成的,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反映某一方面的经济信息。运用因子分析的统计分析方法将多个指标变量转化为少数的综合指标,不仅简化了数据结构,更达到了信息筛选的目的,便于对整体经济做出合理的评价。
表1 山西省贫困县经济发展状况统计指标描述性统计分析
2.1.2 因子分析结果
2.1.2.1 KOM和Bartlett的检验 从表2可以看出,Bartlett球形度检验概率P值=0.000<0.01,拒绝原假设,表明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性差异。KOM=0.785,表明原始变量适合因子分析。
表2 KOM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
2.1.2.2 提取公共因子,建立因子载荷矩阵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各因子特征值>1的原则提取公共因子,结果表明,共有3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1.434%(>80%)(表3),说明提取的因子能够描述经济的总体水平。3个公共因子对变量的解释程度(表 4),如 X10.867;X20.825;X40.920,表明提取出的因子对变量有足够的解释能力。
表3 总方差解释
表4 公共因子方差
2.1.2.3 因子旋转后因子得分分析 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公共因子,说明了各因子提取变量的情况以及解释程度,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中的元素更倾向于0或±1,使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更容易解释,采用因子旋转中方差最大正交旋转进行变换(表5),提取出的3个公共因子综合代表11个指标变量,反映各县区3个方面的经济发展情况。
表5 正交旋转矩阵
第1公共因子在地区生产总值(X1)、第三产业产值(X2)、工业销售产值(X5)、地方财政收入(X6)、固定资产投资(X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9)、从业人员数(X10)上有较高的载荷,命名为工业增长因子;第2公共因子在农业机械总动力(X3)、农林牧渔总产值(X4)、粮食总产量(X11)上有较高载荷,命名为农业生产水平增长因子;第3公共因子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8)上有较高载荷,命名为县域人民生活水平增长因子。
在表6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基础上,将数据标准化计算出各因子得分,因子得分函数如下。
表6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2.1.2.4 计算各县综合得分 根据各公共因子贡献率得出因子综合函数:F=0.593F1+0.291F2+0.116F3。
通过因子综合函数,计算山西省58个贫困县的各因子得分,并按综合值进行排名(表7)。
首先,从排名上分析,一方面36个国家级贫困县整体排名靠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整体贫困县水平,说明国家级贫困县贫困程度更严重,另一方面22个贫困山区的排名靠后,尤其位于吕梁山区的13个贫困县。
表7 58个贫困县综合实力得分及排名
其次,从公共因子得分情况上分析,贫困县各公共因子得分差距大,表现为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致贫因素表现明显。
F值大于0的23个县域中,有39.13%的县域表现为多因素混合致贫,其中,21.7%的县域F1,F3的值较低,这些贫困县靠单一农业生产来发展本县的经济,工业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如山阴县、闻喜县;34.78%的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为F2值低,即农业生产水平弱,如柳林县、沁水县,这部分县域工业基础雄厚,依赖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农业发展薄弱,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8.69%的县域致贫因素为F1值低,即工业经济发展薄弱;还有17.39%的县域F3值低,表现为县域人民生活水平低,如平鲁区,由于开采自然资源造成环境质量下降,贫富差距拉大。扶贫工作应注重协调发展,不同优势产业合理利用,优化产业结合,加强后续发展能力。
F值小于0的其余县域中,72.7%贫困县由于以传统农业为主,矿产资源缺乏,主导产业尚未形成,从而导致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低,整体经济发展落后。扶贫工作应重点实施自我发展战略,确定自我发展路线,加强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形成优势产业,加强与其他县市的发展沟通,逐步实现脱贫[8-9]。
3 建议
根据对山西省58个贫困县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评价,分析了各县域在工业经济、农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3个方面的发展优势及发展短板,为下一步如何促进贫困县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贫困县的贫困特征各不相同,对贫困县经济发展工作的实施要坚持以下原则:坚持按照专县专项的问题为导线,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对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专题研究,同时借助脱贫攻坚的扶贫力量,加大与政府扶贫投资机构、脱贫攻坚成效评估组、社会资本等各方扶贫力量的沟通交流,认真贯彻落实好相关宝贵意见和建议,千方百计加以整改、补齐短板、弥补不足,早日完成经济发展的目标,其具体措施如下。
3.1 探索区域优势产业,促进产业融合
2016年7月,山西省提出特色农业“一县一业”产业发展行动,要持续扎实推进“一县一业”工作,确保稳定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脱贫,首先应该调研分析贫困县潜力产业,加以扶持改造,支持开发经营多元产业,发展集群经济、特色经济,做到以发展推动产业开发,以产业开发促进发展。目前,山西省贫困区以晋西北草食畜、东西两山干果和小杂粮、中南部地区无公害果菜、沿黄地区红枣为主的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在政府财政支持下,山西省逐县开始发展绿色经济,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10];在产业转型发展中,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保护第一产业,紧跟国家农业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促进结构平衡,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相互融合,从而实现产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3.2 大力调动社会资本,投入技术创新
通过扶贫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流向贫困地区,鼓励支持企业家对贫困地区进行投资,通过允许开展可以产生直接效益的扶贫开发项目,调动投资积极性,融合各方面的资金力量,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此外,坚持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手段相结合,加大对科学技术的资金投入力度,一方面通过对贫困县的特色优势产业做出在技术方面的改进,引入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实现高新技术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中的渗透利用,从而保护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受到高新技术影响,降低了传统产业的能源损耗,节约成本,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产品的质量,加大了传统产业转型的可行性,促进贫困县产业经济的发展[11]。
3.3 加快城乡统筹进程,推进协调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要建立在地域差异上制定发展战略,其中,资源相对富足,但是产业结构单一的县域应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解决产业结构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农业主导型县域要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根据地形地貌,生产特色产品,形成规模农业效应,不仅扩大城镇化发展规模,还提供了就业岗位,吸引人才的聚集[12];矿产资源相对薄弱、农业生产条件差的县域,应该首先根据地方特色考虑可以作为主导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其次结合政府开发政策,引入资金人才、技术手段,从而确定发展方向,最后要注重与周围县市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他县的经验,引导本县经济同步发展[13]。
3.4 借力脱贫攻坚工作,形成良性互动
首先在巩固扶贫成效上下功夫。在完成脱贫工作基础上,要对已经脱贫的贫困人口持之以恒地做好后续帮扶工作,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发展一批能带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产业,推动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增强贫困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刚脱贫就返贫”的问题。
其次,要在找准路径上下功夫。针对不同县区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扶贫路线,继续按照“五个一批”要求,紧扣精准脱贫主线,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举措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和“如何退”等关键问题,不断完善各县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在进一步巩固运用好“企业+”产业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等扶贫模式的基础上,坚持措施再创新、路径再精准。
最后,要在完善机制上下功夫。整合财政、金融、涉农资金的各项政策,向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倾斜,整体推进“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脱贫攻坚的凝聚力[14-15];有效实施奖惩问责机制、责任传导机制、考核评估机制三大评估机制,鼓励监督扶贫工作,保障扶贫目标的顺利完成;利用领导包扶机制、社会联动机制获取的资源,促使扶贫达到理想的效果。
[1]李瑞琴,陈德.山西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主成分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2(4):16-20,45.
[2]张静.吕梁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现状及脱贫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39):21-26.
[3]郭建宇,吴国宝.基于不同指标及权重选择的多维贫困测量:以山西省贫困县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2(2):12-20.
[4]郭熙保,周强.长期多维贫困、不平等与致贫因素[J].经济研究,2016(6):143-156.
[5]张晓婧.吕梁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研究 [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6]朱翔.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视角下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3):101-107.
[7]闫恩虎.构建县域经济科学的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探论 [J].经济前沿,2007(7):26-31.
[8]史贞.中国县域经济综合指标评价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学术论坛,2014(1):80-83.
[9]刘海云,李英.河南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与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9):134-138.
[10]郭建宇.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SWOT分析及持续发展对策探讨:以山西省为例[J].经济经纬,2007(6):31-33.
[11]金华旺,魏凤,曹丽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县域经济技术效率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2):34-40.
[12]白志华,韩伟宏,金辉.山西省贫困县城镇化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2):83-87.
[13]宋一,王国梁.山西省国家级贫困县城镇化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6(5):90-92.
[14]刘枫.山西省精准扶贫路径及机制创新探究 [J].农业与技术,2016(14):174.
[15]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Study on Evaluation of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oor Counties of Shanxi Province
LI Yingh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030801,China)
The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poor counties in Shanxi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to realize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province.The evaluation of the county economy in the poor countie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vince to achieve out of poverty.In this paper,58 poor countries in the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using the 2015 counties(area)statistical data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build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using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o make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factor score ranking.According to comprehensive factor,the result showed that 58 poor countries,Shanyin,Liulin,Pinglu and other counties ranked top;Wutai,Yanggao,Lingqiu and other counties ranked moderate,ranked last for Shilou,Daning.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regional heterogeneity cond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poor counties.It should develop the regional superiority industry,promote the industrial integration;mobilize social capital and invest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and finally take advantag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and forma positive interaction.
poor counties;county economy;evaluation;Shanxi
F327
A
1002-2481(2017)10-1731-06
10.3969/j.issn.1002-2481.2017.10.38
2017-06-09
李映宏(1995-),女,山西吕梁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