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软实力视域下高校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使命

2017-11-07何雨桑

关键词:实力留学生文化

何雨桑

(重庆邮电大学国际学院 重庆 400065)

论文化软实力视域下高校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使命

何雨桑

(重庆邮电大学国际学院 重庆 400065)

当前,来华留学教育工作进入了数量增长、质量下滑的发展瓶颈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不仅为来华留学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对国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从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明确其工作目标,对促进国际沟通,文化交融,借重共享,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文化软实力;来华留学;留学教育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为此,以文化软实力为观照,重新审视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明确来华留学教育工作使命,对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促进国际沟通、文化交融、借重共享、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中国语境下文化软实力的意藴

“软实力”一词,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冷战后“美国衰退论”盛行的背景下,针对国际关系中最核心的概念“权力”进行反思提出的。“软实力”与军事、经济等“硬实力”不同,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软实力来自于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约瑟夫认为,软实力是未来竞争的重要内容,拥有强大软实力的美国必然可以保持其霸主地位。可见,约瑟夫的软实力理论是在冷战思维下提出的,软实力只是其争霸的工具。

自软实力理论诞生以来,我国学者对其进行了诸多研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国力的提升以及研究的逐渐深入,目前国内逐渐形成共同的观点,中国软实力的着力点在于“文化”,因此在我国称作“文化软实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是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阐述文化软实力理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从各种表述中可以看出,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的逻辑起点不是将其作为争霸的工具,而是促进中外文化沟通对话,保障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自此,提升文化软实力便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文化软实力是由文化资源力+文化传播力构成,文化资源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包括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教育体系、科技创新、国民素质等要素,是大文化概念。而文化传播力则是这种强大文化资源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力、辐射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除了要苦练自身内功以外,还要懂得如何向外发力,即研究如何做好文化传播工作。因为,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

二、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的现状审视

目前,学界并没有对来华留学教育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笔者借用高等教育的定义以及《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中对于高等学校和留学生的相关定义,以及《留学中国计划》中对于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定,将高等学校的来华留学教育定义为:高等学校对持外国护照的外国公民进行学历或非学历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知华友华爱华人士的社会活动。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国力的增强,来华留学教育已成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以及《留学中国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来华留学人数突破50万,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爱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和层次日益多元,管理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据统计,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而在这样爆发式发展的背后,多数高校的来华留学教育普遍进入了质量的提高跟不上数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跟不上效益的提高的发展瓶颈期。2016年10月30日,全国留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要求全国各接收来华留学生的高校规范管理、提质增效,内涵发展,为加快建成“留学强国”贡献力量。

目前,高校来华留学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留学生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宽进宽出导致教学含金量较低;留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还存在诸多的漏洞等等问题。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多数高校对于来华留学教育的战略地位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有的高校接收来华留学生是出于上级指派,有的则是出于经济利益驱使,甚至有的高校将来华留学教育工作做成了为学校点缀的面子工程,在盲目追求国际学生比率中迷失了发展来华留学教育的定位。

如上所述,文化传播力对于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来华留学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来华留学教育具有教育开放性、文化传播性、国际交往性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与文化软实力所需要的文化传播力是相适应的。由于留学生在中国停留时间长,培养留学生是一种深入的公共外交;其次,留学生来到中国接受高等教育,感受中国文化氛围,亲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是跨文化传播的最佳平台和阵地;同时,发展来华留学扩展了中国文化的国际视野,为其注入了创新的视角和活力,夯实了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三、高校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科学定位

高校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是一种深入的公共外交,又是文化交融的重要路径。对夯实一带一路建设民意基础,推进民心相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来华留学教育是一种深入的公共外交

中国的来华留学教育一开始就带有政治外交色彩,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留学生就是来自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并且在很长的时间内,我国接收留学生都是以亚非拉社会主义国家学生为主。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在《留学中国计划》颁布以后,来华留学教育的公共外交地位开始逐渐得到重视。 在教育部最新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明确提出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人才培养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支撑。由此可见,来华留学教育从一开始就不单纯是教育领域的工作,而是与国家的大战略、大方针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极强的政策导向性和推动性。来华留学由于其自身的特征以及留学生在华停留时间较长,因此培养留学生成为了一种深入的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是一个国家为了提高本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由中央政府或者通过授权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部门,委托本国或者外国社会行为体通过传播、公关、媒体等手段与国外公众进行双向交流,开展针对全球公众的外交活动,以澄清信息、传播知识、塑造价值进而更好地服务国家利益。以外国的公众作为对象是公共外交区别于传统外交的重要特征,而来华留学教育更是针对外国公众中的精英群体而进行的。因此,争取世界精英群体的好感和认同,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意见领袖是来华留学教育重要的公共外交目标。

传播学中有一个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即信息的传播将经过两个过程,即:

可见,媒介在完成初级的信息传播后,由意见领袖完成了传播最重要的环节—产生影响。能够产生影响的传播才能称之为传播力。意见领袖即是: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意见、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起着影响他人态度,将个人观点变为群体观点的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们作为群体中的精英分子,他们在华停留时间长,对中国民心社情有着深入的了解,在此媒体多元化的时代,他们就是能够对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意见领袖。

美国、日本、欧洲等国都高度重视留学教育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的重要性。如:英法曾将留学教育作为维系与原殖民地关系的纽带。德国将培养留学生作为开启德国海外经济的钥匙。日本则将留学生教育作为改善日本战后负面形象和实现政治大国的路径选择。1940年代,詹姆斯威廉富布赖特在游说美国政府设立富布赖特奖学金项目时曾说:“我们必须向世界提供知识精英和领袖人物,而不仅仅是面包、牛奶、资金和石油。”约200余名世界领袖都曾受教于于这个被称为“特诺伊木马”的奖学金项目,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说:“对我们的国家来说,没有比这些曾在美国接受教育的世界领导人的友谊更有价值的资产了。”

据统计,目前曾在中国留学的人士当中,有40余人在本国担任了副部长以上职务,有近20人先后担任驻华大使,约60人任驻华使馆参赞。目前,来华留学教育的热门学科从汉语、医学扩展到工科、理科、管理等学科门类,各高校也纷纷认识到培养留学生是培养一大批熟悉中国相关行业标准,助推中国企业本土化落地的人才。 除此之外,各高校还应将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提升到培养“未来领袖”的高度,塑造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世界关键行业领导者。

2.来华留学教育是跨文化传播的阵地

长期以来,由于国情的原因,我国的国际传播长期以来都是以对外宣传为主,而“宣传“(propaganda)一词贬义较多,给人以虚假套路,强行灌输之感。而国际传播话语权90%由西方媒体控制,国际舆论格局基本是“西强东弱”,因此长期以来,国际上盛行各种中国威胁论,众多误读中国甚至抹黑中国的言论甚嚣尘上,尤其是在中国推行“一带一路”行动中,有国外媒体甚至声称这只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是中国崛起后转移过剩产能,攫取别国资源,推行其全球意志和输出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工具。面对众多误读,如果仅仅依靠大众传媒一一解释,难免陷入杯水车薪的境地。而留学生来到中国,感知中国文化,亲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中国人深入接触,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没有让其亲身经历更好的传播方式了。但目前来华留学这块最佳的对外传播平台和阵地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根据《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很多学校也照此要求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以及书法、剪纸、太极拳等中国文化体验课程。但目前这些课程很多仍停留在符号式教育的层面上,重事实描述轻价值观阐述,重外延宣传缺乏内涵解读。面对堆砌的中国元素,留学生们的新鲜感一过难免腻烦。同时,这种浅层次的中国文化教育,也不能让留学生真正触摸到中国文化这种高语境文化的深层肌理,这类课程难免陷入标签化、符号化、脸谱化的浅薄境地。同时,在面对众多文化背景不一的留学生时,统一使用一种传播方式和话语体系,教育过程未体现差异性和个性化,因此收效甚微。

此外,由于多年来留管工作中淡化政治因素的影响,留学生教育管理者在工作中小心翼翼,尽量不触碰政治、意识形态等问题,对于留学生的许多误解、错误观念也没有及时给予解释与指导,这实际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这种不自信直接导致了我们失去了最好的对外传播阵地。“欲人勿疑,必先自信。”中国共产党用60年的时间将一个占世界总人口1/5积贫积弱的国家转变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强国,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坚持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这要求我们要有充分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充分领会党和国家大战略精神的前提下,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形成文化推广与传播的意识。任课教师应将文化推广融入到平时的课程中,管理人员应在日常管理服务中体现出中国的人文精神,在学生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和中国文化传播教育,将人人都变成外交官和文化大使,人人都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真正用透用好来华留学这块最佳文化推广平台。

3.来华留学教育是夯实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手段

来华留学生是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各国争夺的稀缺资源。 美国源源不断的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就是得益于对于国际优秀人才的引入和移民红利。吸纳特定、稀缺行业的高端人才是各国对于国际人才竞争的基本特征。在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我国的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推动教育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契机。来华留学教育也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人才和智力来源。“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到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地缘政治复杂、宗教文化多元、政治互信不足,无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是国外企业引进来,都需要大量复合型、职业型、领袖型、精英型的既懂专业又懂中国文化的全方位人才。来华留学生不仅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更有语言优势,跨文化经验,同时他们熟悉中国相关行业标准和中国企业文化,他们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国外企业引进来都具有重要作用。2017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外交部、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允许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有关事项的通知》,逐步放开了对优秀的来华留学毕业生和外籍高端人才在华就业的限制,以优秀的来华留学生为国家对外开放和创新创业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与别的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借鉴中发展起来的,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被中断的文明,其极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对于各种文化的兼收并蓄,包容借鉴。同时,文化交流必然会带来对自身文化的解读、提炼、挖掘以及创新。要表达自己、传播自己,不仅要加强对自身文化的解读,同时要探索出如何让自己的文化适合于各种不同的文化语境。每一种文化虽然都是处于不同语境下的文化,但归根结底都是人类的文化,那么一定会具有某种共通性与普适性。传播绝不是自说自话或自我解读,而是要找到自身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契合点,实现价值对接。因此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必须在如何打造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上下功夫,研究如何形成:中国立场、国际表达;中国故事、国际叙述的跨文化传播的话语体系。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必然会扩展中国文化的国际视野,增添文化创新视角,增强中国文化的韧性和生命力。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一带一路”战略为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来华留学教育也为打造沿线国家成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因此,各高校在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工作中,除了不断提高教学学术质量外, 还应牢牢围绕住国家大战略方针,研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培养真正知华友华爱华的优秀来华留学生。

[1]蒋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战略定位:基于多因素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5):17-20.

[2]王娟.高校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于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5):64-67.

[3]范周,周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7(5):40-47.

[4]沈国麟,贾敏.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开展对美公共外交应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J].公共外交季刊,2013(15):62-67,127.

[5]沈红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3.

[6]缪毓烨.公共外交视域下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On the Miss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Vision of Cultural Soft Power

He Yusang
(Chongqing University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 China)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 in China has now entered the bottleneck stage of quality slipping with numbers growing.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one hand, provides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puts forward higher demand for talents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Therefore, it is of pragmatic significance to review the miss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 from the strategic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oft power to enhanc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exchange,mutual supporting and sharing.

Cultural soft powe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Foreign education

何雨桑(1989-),女,助教。

2017-04-06)

猜你喜欢

实力留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实力抢镜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谁远谁近?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