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论缘何张开了愤怒的“虎口”?
——从系列“老虎舆情”看网民“刻薄”的成因

2017-11-07黄沛

新闻前哨 2017年8期
关键词:虎口动物园老虎

◎黄沛

舆论缘何张开了愤怒的“虎口”?
——从系列“老虎舆情”看网民“刻薄”的成因

◎黄沛

“老虎舆情”又来了。当然,这里的“老虎舆情”并不是指“打老虎”的反腐舆情,而是在最近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形成和发展出来的一种特殊舆情类型:游客违反规则“翻墙”,遭遇园中猛虎引发的社会舆情。这种“老虎舆情”,发轫于2016年8月的“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袭击”事件,又经历了2017年1月的“宁波雅戈尔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近日的“长沙动物园游客翻入老虎园”事件再次使这一独特的舆情类型成为舆论场的“宠儿”。纵观这类舆情,可以看出,网民情绪有递进性质的变化,发言也有点渐趋偏激,但他们背后的诉求确是始终一致的。由于相关舆情的实质性化解,与社会意识和人的素质息息相关,短期内几乎无解,但弄清网民心理诉求,也有利于相关舆情的纾解。

一、三场“老虎舆情”的网民表现特点

2016年7月23日15时许,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东北虎园内,一名自驾游女游客在猛兽区下车后,被老虎袭击叼走,其母亲救女心切下车营救,最终造成1死1伤。8月24日,调查组认定该事件不属于生产安全责任事故。11月22日,事件当事人表示将起诉动物园,并申请提级管辖。11月30日,“八达岭老虎咬人案”当事人赵女士在某电视节目上公开道歉,表示“妈妈会原谅我,我也不会原谅我自己”。

今年1月29日下午2点半左右,宁波雅戈尔动物园里的老虎咬死闯入虎园的一名游客。次日,园区的视频录像证明该男子没有买票,是翻越动物园外面的围墙,直接跳进虎园的。

6月10日中午,长沙生态动物园内,有三名均为60岁左右的游客(2女1男)从动物园后山翻越围栏进入园区,结果闯入了虎园放养区域附近,三人所处位置离放养的孟加拉虎只有50米远。幸而当他们正准备寻机攀爬翻越4.4米高并带有电网的第二道铁丝网格围墙时,被值守工作人员发现并带出。

细查这三起事件引发的舆情,网民表现特点,并没有本质不同:

1.“老虎舆情”对网民仍具敏感性。

自从去年八月发生“八达岭老虎咬人”事件以来,此类舆情已经发生了三起,时间跨度将近一年,但每次相关信息总能迅速引爆舆论场。这充分说明,网民对于这类舆情依然没有失去新鲜感;而每次都能引发激烈的发言和讨论,也表明网民对于这类事情依然存在“意犹未尽”的感受,他们还是有着太多的观点、太多的情绪需要表达。事实上,从这类相关舆情中引发的次生话题,如社会规则遵守问题、中国人的素质问题等方面,说明网民对于这类舆情并不是就事论事,反而很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愿意从这类事件出发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展开讨论,可见“老虎舆情”必然触动了网民心理上的某个敏感点。

2.网民立场始终没有真正缓和。

尽管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大V做了不小的努力,试图扭转网民中过激的言论和情绪,引导他们着重于对受害者的人性关怀,力图平衡舆论场上近乎一边倒“谴责受害者”的态势,但实际上三起事件下来,可以明显看出,网民总体立场不仅没有实质性改变,甚至都没有缓和的迹象。从八达岭老虎咬人开始,到宁波雅戈尔虎园事件,再到近期的这起长沙动物园“翻入虎园”,网民对于老虎的态度显得十分“宽容”,而对于自己的人类同胞和国人同胞这样的“双重同胞”则显得十分苛刻,一些类似于“死了活该”的态度确实可以称得上冷血。可以说,三起事件中,网民的立场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并没有因为细枝末节的差异有任何不同,这在以往的系列舆情中也是不多见的。

3.网民情绪有层层递进的迹象。

第一起老虎伤人事件,一死一伤;第二起老虎伤人事件,一死;第三起闯入虎园事件,没有人受伤。尽管事件本身的残酷程度在降低,但网民对于这种“老虎舆情”的关注度不仅并没有显著下降,网民情绪本身甚至还有层层递进的迹象。在第一起事件中,网民情绪以调侃、讽刺、挖苦为主,伴有一些“死了活该”的言论;到了第二起事件,网民就似乎彻底失去了“幽默感”,连讽刺挖苦都省掉了,直接就是表示“同情(被杀死的)老虎”并认为当事人“死不足惜”;如今第三起事件,没有人受伤受害,一些网民却表示了类似于“很遗憾没有被老虎咬死”的情绪。甚至每一起事件本身,随着舆情的延宕,网民情绪也有不断极端化的趋势,这在第一起事件中表现尤为明显,在事件本身过去很长时间后,都分别因为“受害者起诉动物园”和“受害女上电视”而再次引发关注高峰并出现网民言论更加激烈的情况。

二、网民情绪表现偏激的原因

舆论场上,网友对受害方的批评不无道理,但是对“人类同胞”毫无温情,反而对老虎表现出极大宽容,乍一看来确实很难理解。平时对弱势群体总是关爱有加的网民群体,在这种“老虎舆情”当中,为何表现会如此“冷血刻薄”、如此偏激呢?

1.处境不同使得网民难以体谅受害者。

表面上看,面对凶猛的老虎,这些受害者是典型的弱势方,即便不能完全获得网民的同情,多少也能缓和一些网民情绪,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同以往一些弱势群体引发的舆情相比,情境是完全不同的:深入虎园直面老虎,这根本不是每个普通网民可以想象的情境,没有哪个网民认为自己有一天会遭遇这种处境,特别是这还是当事人由于各种原因主动“直面老虎”。处境上就很难激发网民的同理心,而所谓强势方老虎,其实也不过是懵懂无知的动物,袭击人不过是出于天性,这就跟以往弱势群体激发同情的情境是完全不同的。也就不难理解,这些事件过后,无论当事人如何解释自己是“误入”虎园(甚至这些解释本身就没有让网民买账),或者表明家庭条件困难而“不得不”逃票,都难以激发网民的同理心进而激发同情心。

2.早已存在对“不遵守规则”的不满。

正如有评论指出的,“当这个世界充满各种不守规则乱象的时候,那些曾经(因别人不守规则而)被损害过的人,都会把这位被老虎咬伤的女子当作发泄的出口,一时间,成都抢道的女司机、看病排队加塞的流氓、过马路横冲直撞的行人、走后门顶替你上大学名额的富二代、在旅行团里大呼小叫让你羞于与他为伍的同行者”,都成了“老虎舆情”所勾起的网民不愉快的回忆,进而加剧了他们的情绪激烈程度。对于这一点,曾经热传的《比老虎更可怕的,是一个人对规则的蔑视》一文表达得十分透彻。

3.普通大众的动物保护意识。

从网民对涉事老虎的关心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濒临灭绝危险的老虎实际上是十分在意的,而三次事件,确实有一起导致了涉事老虎的死亡,另外两起也因有可能危及涉事老虎命运而引发网民极大关注。这并不能简单理解为网民把虎命看得比人命宝贵,而更多是他们把濒危的老虎看成了珍贵的社会公共资源,一些人不守规则的行为实际上导致了大家共同利益的受损,就从这一点看,也容易激起网民的愤怒情绪。从这个视角出发,再与国外相比,国内网民的表现其实“很正常”,有网民在讨论中就举例,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动物园一名3岁男孩掉入大猩猩展区,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为了救他,射杀了一只珍稀的低地银背大猩猩,结果,美国公众的主流情绪不是为小男孩得救感到高兴,而是愤怒地声讨孩子的母亲没有管好自己的孩子。

三、认清“老虎舆情”热度不减的背后症结

1.遵守规则的诉求早已成网民共识。

无论是近期的“广场舞大妈VS篮球青年”,还是前不久的“游客踹断亿年钟乳石”,还是近期的两起“在泰国的中国游客不听警告入海溺亡/水”,都能看到一边倒的网民的态度十分极端,充满了谴责之声,这其实不是网民“刻薄冷血”,而是对于遵守明规则的诉求早已成为网民心中十分普及的情绪。正如有网民所表达的,“当我走在满是口水的街道上,呼吸着别人吐出来的二手烟,躲避迎面飞来的反向行驶车,我对不守规则、不文明行为确实非常厌憎”,“现在大家层次都提高了,对生活的期待,不再只是吃饱穿暖,而安全而有预期的社会环境”,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新一代的成长,传统中国社会中“不遵守规则”这一潜规则,已经遭遇极为强烈的憎恶和反感,更何况,“规则意识就是一种切身利益,破坏者实际伤害的是大家的安全利益。人们报以极大愤怒的,往往是那种直接伤害到利益的事情”。

2.相关舆论引导没有扣住网民诉求。

迄今为止涉及老虎伤人事件的舆论,无论是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大V,都能看到他们积极引导网民理性评论的努力,不少还表现出了对于网民冷漠偏激情绪的担忧,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些舆论引导的效果并不给力,并没有打开网民的“心结”。这也是“老虎舆情”总是能触动网民神经的重要原因。归根结底,对于规则的诉求确实已经成为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的重要关注点,而这些引导都侧重于批评网民跟评过于刻薄等,却没有加入到网民对于提高普通民众规则意识的讨论中,更没有积极地把这种对于规则意识的网民自发探讨引导到较高层次上。网民依然纠结于批判规则意识缺乏的“互害型”社会的种种问题。而由于大多数网民不可能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这种纠结也就往往以情绪发泄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样也缺乏建设性意义。

四、舆情点评

某种意义上,中国人民从来都是不怕老虎的。不仅有“纸老虎”这一早已进入英语的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词语,有“武松酒后打死老虎”这样为百姓津津乐道的故事,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感慨“苛政猛于虎”时,就有老百姓为了逃避高额赋税而宁愿生活在老虎生命威胁之下的山林里。如今频频上演的“虎园惊奇”,似乎也再次验证了国人的勇气。

但实际上,近一年来这三起与老虎有关的舆情事件,与勇气无关,逃避的也不是古代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而是由动物园管理方制定的合理入园费。如果说历史上由于剥削统治阶级自身就不守规则,自己制定的规则自己都不遵守,出尔反尔玩弄民意,导致了普通百姓也由此对规则不信任,更进一步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养成了不遵守规则的坏毛病,甚至有了“遵守明规则就是吃亏”的集体无意识,那么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今天,这种积习就确实是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需求的一种严重缺陷,并屡次在重大经济领域和特定场合凸显出来,甚至因为出境游的繁荣而“丢人丢到国外”。

不难理解,这种“虎园惊奇”发生后,每次都有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表现得极为深恶痛绝,正是这些年轻网民对于没有遵守规则意识的“互害型社会”的危害有着更为敏锐的感受,而所谓“坏人变老”的调侃,也反映了年轻人的某种情绪。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舆论引导可能还是有了一点隔阂,没有真正正视这些网民表面偏激情绪背后的合理诉求,没有真正引导舆论展开遵守社会规则的讨论,而指责网民“冷漠”、缺乏同情心,也就不难激发网民情绪反弹了。

一些年轻网民对高度遵守规则、人人素质较高的社会的期望,其实正是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很自然会出现的诉求。其实这些网民也明白,实现这一点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正是明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他们的情绪才更加激动,而相关舆论引导,忽视了这些网民偏激背后的诉求,效果自然不佳,“老虎舆情”也就能屡次轻而易举地触动网民的神经。对于遵守社会规则问题、对于“坏人变老”问题,其实迫切需要正能量的介入、剖析和引导,不然网民依然会陷入情绪性认知中,每次有相关话题都能导致这些错误认知激发出偏激情绪。

(湖北日报网)

猜你喜欢

虎口动物园老虎
躲描猫的大老虎
住在动物园里的“闪电”
Right to Roam
摆摊后,一个喷嚏两个亿
“夹虎口治偏头痛”有用吗
你的新年flag是什么?
相声要“惩恶扬善”
老虎不在家
我家的动物园
老虎变成猫